三国志(谦德国学文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前言

南朝人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讲:“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国志》,文质辨洽,荀(勖)、张(华)比之(司马)迁、(班)固,非妄誉也。”

《三国志》,西晋史学家陈寿著,记载了中国三国时代的历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同时,《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它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书中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睿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刘禅为先主传、后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作者陈寿,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这部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书中有四百四十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全书共六十五卷,三十六万多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后,尚书郎范頵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由此可见,《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虽然书中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就记事的方法来说,《先主传》和《吴主传》,也都是年经国纬,与本纪完全相同,只是不称纪而已。陈寿这样处理,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足见他的卓识和创见。《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慎重地选择取材之源,总起来说记事比较简略,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陈寿是三国时人,蜀国灭亡时31岁。他所修的《三国志》,是当时的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比较真切。但因为时代近,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同时,三国之间、作者与同时代的人之间,恩怨还没有消除,褒贬很难公允,也给材料的选用和修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严格的选材虽然使《三国志》拥有了文辞简约的特点,但也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点。从魏、蜀、吴三书比较来看,《蜀书》仅得十五卷,较魏、吴两书更简。这大概是魏、吴两国的史料多于蜀的原故。陈寿写《三国志》时,魏国已有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吴国也有韦昭的《吴书》可作参考,这给陈寿搜集史料提供了极大方便。而蜀汉既没有史官,也没有现成的史书可借鉴,搜集史料就非常困难。陈寿费了很大气力,连一些零篇残文也注意搜寻,《蜀书》才仅得十五卷之数。因此《蜀书》中的许多重要人物的事迹,记载都十分简略。

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可读性极高。它行文简明、干净,常用简洁的笔墨,写出传神的人物。如《先主传》记曹操与刘备论英雄,当曹操说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之时,“先主方食,失匕箸”的记载,使刘备韬晦的心情,跃然纸上。《周瑜鲁肃吕蒙传》记载曹操听到刘备占据了荆州之时,“方作书,落笔于地”的情态,生动烘托出刘备在曹操心目中和当时局势中的地位。书中写名士的风雅、谋士的方略、武将的威猛,也大多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因此,《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称得上是一部文学巨著,是前辈给我们留下的珍贵遗产。

此次我们整理出版的《三国志》,是以唐初著名谏官魏徵及褚亮、虞世南、萧德言等编纂的《群书治要》中的《三国志治要》为底本,略有删节,原文中的小字是《群书治要》原有的小注,我们予以保留。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学习,我们还做了简要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译文。其中有错讹之处,悉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