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人眼的视觉功能
人眼的视觉功能,可以分成单眼视觉功能和双眼视觉功能。单眼视觉功能是基础的视觉功能;而双眼视觉功能是在单眼视觉功能基础上被进一步拓宽的视觉功能。
一、单眼视觉功能
单眼视觉功能包括光觉、形觉、色觉和运动视觉。单眼视觉功能是双眼视觉功能的基础,没有单眼视觉功能就不会有双眼视觉功能。
(一)光觉
光觉是最早形成的视觉功能。光觉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明暗视觉,这是出生数小时后在光的刺激下首先形成的视觉功能;另一种是对光的方向视觉,其是在明暗视觉的基础上又获得的一种视觉功能。这种视觉功能在眼⁃视光矫正中意义不大。
(二)形觉
1.视力的定义
视力就是视觉器官对物体形态的精细辨别能力。什么叫做精细辨别能力呢?用言语来表达的话,就是达到能锐利分辨目标边缘的程度。假如从形态上讲,图1⁃31中的三幅图都可以分辨出“E”的朝向,但只有(A)才是锐利分辨目标边缘应当达到的视觉分辨程度,(B)、(C)都未达到锐利分辨目标边缘的程度。因此,判读视标应以(A)为标准。
图1⁃31 视觉分辨的锐度差异示意图
2.眼的分辨力
(1)人眼的视觉分辨率:非常敏锐具有1.2视力的人其分辨视角为50″;具有1.5视力的人其分辨视角为40″。根据视中心凹视细胞的直径进行推算,人视力的理论最高分辨视角应为24″(相当于2.5的视力)。
据有关书籍介绍,人可测到的视觉分辨力应在25″~30″(相当于2.4~2.0的视力)。
当然,肉眼视力也不可能达到从月球看到长城的敏锐程度。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为384000km;长城最宽的地方也只有8m。这一宽度汇聚到月球上只能达到4.3/1000″,因此在月球上可以看到长城的说法是没有视觉生理依据的。
(2)眼科学上的“正常”视力:人为约定的正常眼的视觉分辨力为1'视角。1'视角的概念就是当物体两端发出的光线夹角为1'时,就可以交叉地通过眼的节点,并投射在视网膜中心凹的两个视锥细胞上,这两个细胞的中间只夹着一个未被兴奋的视锥细胞(图1⁃32)。这一概念是视力表设计的基础,与1'视角分辨率相对应的视标就是视力表中的1.0。我国的视力表正是以1'视角为基础视标,以10为递进率设计而成的。
图1⁃32 1'视角示意图
3.视觉效率与视觉丧失率
(1)单眼视觉效率:不同视力的眼所具有的视觉效率是不相同的。视觉分辨率越高,其视觉效率就越高。一般认为,视力≥0.8时,被测眼的视觉效率是100%,不存在视觉效率下降或丧失的问题。倘若被测眼的视力为0.4,只能具有50%的视觉效率。而视力为0.1时,被测眼将会丧失98%的视觉效率。可以说,视觉效率是验光师在验光中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应尽可能达到较良好的屈光矫正结果。视力、视角与视觉效率及视觉丧失率对照见表1⁃10。
表1⁃10 视力、视角与视觉效率及视觉丧失率对照表
(2)双眼视觉效率:人必定是通过双眼来注视目标的,因此,左眼与右眼的综合视觉效率才是被测者观察事物所产生的真实视觉效率。对双眼视觉效率的计算可以使用当代眼屈光学的先行者徐广第先生推荐的公式:
BVE=%
式中,BVE为双眼视觉效率;VE为健眼视觉效率;VE'为伤眼视觉效率。
例如被测者的视力如下:R——1.0;L——0.4。
右眼(1.0)为健眼,查表可知其VE为100%;左眼(0.4)为伤眼,查表可知其VE'为50%。被测者双眼的视觉效率计算如下:
BVE=%=87.5%,该被测者双眼视觉效率为87.5%。
双眼视觉效率的确认,对视力低下者进行劳动能力的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视觉效率的核定,对青少年中视力低下者未来劳动能力及生活能力的评估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认为:视觉效率低于10%,可以判定为工业失明。在现实的评估中应当注意:评估劳动能力及生活能力应以矫正视力为准,裸眼视力不能作为最终的评定依据。因为绝大部分裸眼视力不好的人都可以通过屈光矫正的方法改善视力,矫正视力才是被测者面对生活与劳动现实的视觉能力。
(三)其他视觉分辨力
1.非形觉分辨力
形觉分辨力是人视觉分辨能力中最常检测的一种能力。但也必须承认,形觉分辨力只是反映了视觉分辨能力的一个方面。据有关报道,在实验室条件下可以测到的最小分辨视角为:15″~30″,甚至有人测出的最佳视力为10.0(6″)。这也说明,人的视觉分辨能力会因条件及检测设计方案不同而有所差异。从实际应用角度进行考察,视觉分辨能力还应当包括以下几种。
(1)格栅视锐:使用等宽条栅图形检测的一种视觉分辨能力。这种视力是通过识别图形单位面积上条栅数量的能力来判定的。这种视力的角分辨阈值为0.5'(相当于2.0的视力)。
(2)游标视锐:又叫做游标视力、微差视力、线错位视力。这是人们在观察游标卡尺上的标线错位时所能达到的视觉分辨能力。一般认为这种视力的角分辨阈值可以达到12″(相当于5.0的视力;亦有人称可精确到2″~1″,此时视力相当于30.0~60.0)。
(3)单线视锐:判断白色背景上一条黑线(或黑色背景上一条白线)的视觉分辨能力。这种视力的角分辨阈值为0.5″(相当于120.0的视力)。
以上三种视力在现实中都是客观存在的。可是检测这三种视力时,尚无通用图、表可供使用。尚未证明这三种视力对屈光矫正镜度的检测有明确的意义。
2.色觉、色觉异常与色散
色觉是人眼对可见光中不同波长光的一种综合性知觉反应。当两种光混合时,眼睛只能对其混合而成的合成颜色表现进行判定。例如黄和蓝两种颜色混合后,人们认为其就是绿色,并不能将两种颜色进行分离。色觉为迅速确认目标、拓展生活的空间和内涵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手段。色觉,又是在光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视觉功能,是需要大脑视神经中枢进行参与的。应当说,客观物理光波的长度、视锥细胞光敏色素的光吸收特性和健全的大脑视神经中枢是人具有色觉的三个要素。
(1)光敏色素与色觉:之所以能够对颜色进行分辨,是因为眼视锥细胞中的视紫蓝质含有三种类型的视色素,负责对不同波长的光进行反映。其中蓝敏色素负责吸收峰值为445nm的短波光(图1⁃33A);绿敏色素负责吸收峰值为535nm的中波光(图1⁃33B);红敏色素负责吸收峰值为570nm的长波光(图1⁃33C)。三种光敏色素对光的重叠吸收,也就产生了人们对各种颜色的知觉。三种光敏色素中蓝敏色素相对较少,约占1/6,因此人眼对蓝颜色光的感受性相对较差。视杆细胞中的视色素为视紫红质,是负责对弱光进行反映的视色素,这种视色素对不同颜色光的反映,是以亮度为同一吸收方式来进行的,也就无法分辨出具体的颜色。
(2)色觉异常:对颜色分辨能力低于正常颜色视觉者被称为颜色视觉障碍或色觉异常。色觉异常应包括:二色觉(色盲)、异三色觉(色弱)、一色觉(全色盲)以及色觉迟钝、色觉疲劳等。
最常见的分类方法如表1⁃11所示。这里所列的种类,只是临床上较为多见的色盲与色弱。除表中所列之外,色盲还应包括黄色盲、紫色盲、青蓝色盲、青黄色盲和隐色盲等;色弱还有紫色弱、蓝色弱、青黄色弱、A型色弱(A型红色弱、A型绿色弱)、B型色弱(B型红色弱、B型绿色弱)、C型色弱(C型红色弱、C型绿色弱)等。
表1⁃11 颜色视觉的常见分类一览表
当一个人选择从事何种职业时,就必须考虑眼的色觉状况。色觉存在明显障碍时,是不适于从事美术、医务、印刷、纺织等工作的。色觉异常,既有先天性的也有后天性的。通常所说的色觉异常一般是指先天性色觉异常。色盲的发生是由一种X染色体的连锁遗传机制所决定的,先天性色盲的发生如表1⁃12所示。在我国,色盲的发生率约为3.6%,其中男性约为5%,女性约为0.5%。在色觉异常者中,红绿色盲约占50%,绿色盲者约为红色盲者的2倍。
表1⁃12 色盲发生的遗传规律
3.颜色与眼的屈光
色觉是人眼又一个重要的视觉分辨功能,这种功能在人们认识外界事物时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色觉对屈光矫正结果的影响不大,这是因为屈光矫正镜度的测定通常是以钠黄光作为测定标准的,而对屈光矫正镜度的检测又主要是在非颜色光条件下进行的。在验光与屈光矫正中,与颜色有关有以下三个方面:双色试验、双色分视和控制色散。
(1)双色试验:一种在验光中应用于单眼的检测方法。一般使用红色滤光片和绿色滤光片两种镜片。检测的方法是:通过对被测者在两种镜片条件下视觉清晰度的比较,对所使用的测试球面镜度进行精确修正,最终达到准确判定被测眼球面镜度的目的。
图1⁃33 视锥细胞蓝敏色素(A)、绿敏色素(B)、红敏色素(C)光吸收峰值示意图
红绿双色试验使用红、绿滤光片,令红、绿光分别通过镜片,绿色光成焦点的位置离镜片较近,而红色光聚焦的位置则离镜片较远(图1⁃33)。而所要寻找的屈光矫正镜度恰好将入眼的光线聚焦在红色与绿色这两个焦点之间。进行双色试验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两种镜片所观察视标(图)的清晰度一样,或绿色背景条件下稍清晰些(老年人以红色背景条件下稍清晰为宜)。这种情况下所应用的屈光矫正镜度就是被测眼精确的球面屈光矫正镜度。
双色试验中,被测者报告绿色清楚、红色不清楚时,就需要减少负镜度或加上正镜度。倘若,被测者报告红色清楚、绿色不清楚,则需要减少正镜度或加上负镜度。镜度调整的幅度为:±0.25DS,调整幅度一般不会大于0.50DS。倘若调整幅度大于0.50DS,就应当考虑所加用的预置球面屈光矫正镜度误差过大。
这种检测的作用与被测者有无颜色视觉异常无关,但对色觉异常者则应用左、右代替红、绿的表述方式。进行双色试验时还可以使用红和钴蓝、橙和绿两种配对形式,红和钴蓝的镜度调整修正值可以按±0.50DS进行计算,橙和绿两种颜色的镜度调整修正值约为±0.25DS。
(2)双色分视:在同一时间双眼分别使用红色镜片、绿色镜片,形成一只眼看红色目标,另一只眼看绿色目标的情景。这是进行一些双眼视觉功能项目检测时所要创立的基本条件。在验光中使用双色分视的检测项目有:沃茨试验、十字环试验等。
(3)控制色散:屈光矫正中有关色觉方面值得注意的一个课题。任何光学器件都会有球面像差与球面色散的问题存在,眼球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人们一般觉察不出来呢?这是因为瞳孔大小的光适应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像差与色散现象,加之眼在长期的视觉生理活动中也对这种像差与色散产生了生物适应。但是,这种适应状态一旦被打破,被测者就会因色散现象(图1⁃34)而感知到边缘的模糊现象。
图1⁃34 色散现象示意图
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大致上说,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被测者会有这方面的主诉。
① 高度屈光不正者,在初次进行屈光矫正后;
② 使用低折射率镜片进行矫正的中、高度屈光不正者,在换用高折射率镜片后;
③ 用树脂镜片代替光学玻璃镜片之后;
④ 新、旧眼镜的前倾角变化过大时。
前三种情况,被测者感觉到的因色散所产生的像边缘模糊现象,一般会在镜片的周边区出现。而后一种情况的像边缘模糊现象只会出现在镜片上部,这种情况下的像边缘模糊现象还会有斜射像散参与其中。
控制或减少色散是屈光矫正中必须要做的事情。在屈光矫正中控制色散的基本方法有:①使用片径较小的镜片;②尽可能使用较小的镜⁃眼距;③避免使用阿贝系数低、折射率过大材料的镜片。
(四)运动视觉
运动视觉是指眼与注视目标发生位置相对变化时所产生的视知觉反应。这种视知觉反应包括:对运动物体形态的识别;对物体运动速度的判定。物体运动速度越快,形态的识别难度越大;物体运动越慢,识别难度越小。物体距离人们越近、运动越快,引起主观眩晕的感觉也就会越强烈;反之,引起主观眩晕的感觉也就会越弱。当使用屈光矫正眼镜时,镜片的放大率效应可以改变对人们物体的视知觉感受,就会导致相应的主观知觉感受。
1.凹透镜的运动视觉感受
戴用凹透镜产生的第一个视觉感受就是看到的像变小。像的变小,就会使知觉上产生较大的距离感,同时也会伴有运动速度减慢的感觉。
2.凸透镜的运动视觉感受
戴用凸透镜时,被测者的视觉感受就会是物体像的变大。这种像的变大就会使知觉上产生的距离变小,运动速度就会加快。
3.戴用矫正眼镜后清晰度的变化
戴用屈光矫正眼镜以后,被测者还可能会感觉到:知觉像的清晰度也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应用凹透镜进行屈光矫正者,所获知觉像的清晰度会稍高一些;而接受凸透镜屈光矫正者,知觉像的清晰度会略低一些。
在验光与配镜工作中,应当注意戴用屈光矫正眼镜后所产生的上述运动知觉方面的变化,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处理、调整,并给予被测者适当的指导。
二、双眼的协同作用
眼球是前置型的视觉器官,这样的视觉器官显然与在两侧呈对称性的眼是不相同的,在视觉生理上的最大区别就是:这样的眼在视觉功能发育成熟以后,单眼不能独立地进行运动。正常情况下,双眼是以共同注视点的位置、距离的变化为基础,在双眼协调、同步的运动中来实现双眼视觉的。双眼的这种协调、同步运动所发挥的作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视野扩大
双眼协调、同步运动的第一个作用就是视野扩大——两眼看的范围比单眼看的范围要大。图1⁃35中两幅图的白色区域分别为右眼与左眼单眼的视野范围。
图1⁃35 右、左眼的单眼视野示意图
图1⁃36为双眼视野的示意图,中间的白色区域为左、右眼视野重合的区域,两侧的深色区域分别为两眼未重合的视野区域。通过这幅图就可以知道:双眼视野的范围就是某一侧单眼视野与另一侧眼的不重合视野之和,双眼视野的扩大使人们在水平方向上的视野增大了。重合视野范围足够大是形成双眼视觉的基本条件之一。
图1⁃36 双眼视野示意图
(二)距离知觉
两眼注视时,双眼的视像会有一定的偏差,这种因瞳距所造成的两眼观测时的视像偏差(图1⁃37),叫做视差。这种视差是产生明确距离知觉的生理基础。距离知觉则是双眼协调同步运动产生的第二个作用,一般认为两眼的视偏角为距离知觉与立体感产生的生理基础。
图1⁃37 视差对双眼视像的影响
图1⁃38 双眼对距离判定原理示意图
当人们进行双眼注视时,就会将双眼的视线会聚于目标上,而较远的目标就会投射在双眼视中心凹的鼻侧(图1⁃38),视神经中枢就会根据经验对提供的图像信号,作出准确的判断:次要目标比主要目标远。而较近的目标会投射到双眼视中心凹的颞侧,视神经中枢也同样会根据经验对提供的图像信号,作出准确的判断:次要目标比主要目标近。
正是基于上述原理,人们可以对物体的距离作出相应的判断。这种对距离的判别功能就是距离知觉,也有人称距离感觉。这种视觉功能对人的定向、生活生存、避险等能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很显然,在对青少年进行验光时,这种距离知觉能力是非常值得验光师予以注意和考察的。
(三)空间知觉
双眼协调、同步运动在光流运动(图1⁃39)中所产生的第三个作用就是空间知觉(图1⁃40、图1⁃41)。这是在纵深、幅阔、高度三个维度上的知觉,是一种对人的空间定位具有决定意义的最高层次的视觉功能。空间知觉包括对物体的立体知觉、对物体间位置及关系的认知。
图1⁃39 空间光流示意图
图1⁃40 空间知觉的平行透视示意图
图1⁃41 空间知觉的成角透视示意图
三、双眼视觉功能
在眼⁃视光学领域中,对双眼视觉功能的研究是以双眼对视标的综合分辨能力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眼⁃视光学中对双眼视觉功能的检测是针对双眼视觉功能的构成层次进行的。对物体间的关系及定位,以及视点高程改变对视知觉像的影响等方面,尚未有相应的检测方法可供使用。双眼视觉功能是由三种基本功能构成的,这三种功能就是双眼的同视、融合与知觉。
(一)双眼视觉功能建立的知觉条件
从严格意义上讲,双眼的视觉功能应当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单眼所具有的功能,因为单眼的视觉功能在双眼视觉中不但没有被取消,而且还得到了加强。第二部分则是由双眼同视后新产生的视觉功能。这种新视觉功能的产生至少需要以下4个条件。
1.双眼视力相等或相近
双眼的视力状况是新视觉功能能否建立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可以满足这一条件的具体指标有两个。
(1)双眼的视力应满足≥0.4的条件。不能满足这一条件,双眼视觉功能就难以建立。因此,1.5岁以前的儿童不可能具备建立完善立体视功能的条件。
(2)两眼的屈光矫正镜度差应≤2.50D。从屈光矫正镜度方面进行考察,一般认为,两眼的屈光矫正镜度差>2.50D时双眼的视像就不会融合,而是形成双眼的同心性复视。但这里必须说明,在验光中不能拘泥于“≤2.50D”这个条件,要注意以下两个情况。
① ≤2.50D只是个理论参考数据。假如能在青少年时期接受良好屈光矫正的话,能建立起立体视觉的参差值会大于这一数值。
② 即便不能实现良好的双眼视觉,也要力争达到一只眼辅助另一只的目的。这样就可以使被测者获得一定的低档次的双眼视觉,总比一点没有强。
2.双眼同时注视一个目标
新视觉功能建立的第二个基本条件就是双眼能够同时注视一个目标。当两眼的视线通过眼的运动汇聚到注视目标时,就可以实现建立新视觉功能的目标。否则,两只眼就会各自注视各自的目标方向而导致复视,也就不可能建立起新的双眼视觉功能。双眼眼外肌的协调运动是保证双眼同时注视同一个目标的基本保证。
从发育角度进行考察,与双眼视觉功能发育相关的年(月)龄是:儿童最早出现双眼固视的时间为出生后2~3个月;双眼达到共同运动融合的稳定状态大约要到1岁左右;4岁儿童的视力基本达到或接近成人水平;6~7岁儿童的调节与集合功能已经达到稳定的状态。这就说明双眼视觉功能发育的关键时期应当是:出生后2个月~7岁,而最关键的时期应当是1~4岁。笔者认为,小学入学前后是对双眼视觉功能进行考察的最值得重视的时期。
3.双眼具有正常的视网膜对应点
双眼视觉功能建立的第三个基本条件就是双眼需要具有正常的视网膜对应点。两眼具有共同视觉方向的视网膜点就是视网膜对应点。视网膜上解剖位置相同的对应点只有一对:两眼的黄斑部(图1⁃42中的F1与F2)。除此之外,所有的对应点都是生理学概念上的对应点。视网膜的对应关系有三种。
图1⁃42 双眼视网膜对应点示意图
(1)第一种视网膜对应关系:一种正常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是指除黄斑部对应点外,在视网膜其他部位也必然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具有共同视觉方向的对应点。这种以黄斑部对应为标志的对应关系就叫做第一种视网膜对应关系。
(2)第二种视网膜对应关系:又称为异常视网膜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是指在两眼注视时,物体的像不能同时落在双眼的黄斑上,而是落在一只眼的黄斑部,落在另一只眼偏离黄斑之外的旁中心凹区。这种对应关系发生在具有异常眼位的被测者中。保持正常固视方向的眼就是物像恰好落在黄斑部的眼;注视方向存在偏差的眼的物像就会落在旁中心凹区,这只注视方向存在偏差的眼常常会伴有眼球震颤现象。
(3)第三种视网膜对应关系:又称为术后异常视网膜对应关系。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斜视已经建立起正常视网膜对应关系者中,手术之后眼位被矫正,使之成为异常视网膜对应,此种被测者大多会出现矛盾性复视。
4.融合功能正常
从融合过程分析,双眼的融合就是一个消除双眼视像差异、实现双眼单视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由以下两个方面构成的。
(1)感觉性融像过程:将双眼感觉的视像融合为一个单一视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被注视的目标对于被测者来说,距离与位置均应当是固定的。这种功能可以用沃茨试验、立体视觉检测等方法进行检测。
(2)运动性融像过程:当被注视的视标发生距离、位置的改变时,左、右眼视像传入视神经中枢,因无法融合为单一视像,视觉中枢就会发出对眼外肌进行调节的指令,通过眼球相应的运动,使双眼视网膜重新达到视像可以融合的状态。这种再一次达到双眼融像的过程就叫做运动性融像过程。
以上两种融像过程,感觉性融像过程是融像的生理基础,运动性融像过程是保持融像处于持续稳定状态的机能保证。这两种过程在融合过程中都是在瞬间完成的。
5.双眼重叠视野足够大
双眼视野足够大,才可以使注视目标随时落在双眼的视野范围内。视野重叠是保证视神经中枢将两眼视像融合的基本条件。
(二)双眼视觉功能建立的眼动条件
双眼视觉功能的建立不但需要满足知觉条件,还需要眼动的条件予以保证。眼动就是眼的运动。在注视目标时,之所以能令注视目标始终成像在视中心凹上,就是因为眼能够通过不断的非自主性运动将眼球调整到合适的位置,眼位的这种动态变化就可以保证注视目标始终处于双眼视网膜的视中心凹上。眼的运动分类有以下几种。
1.运动的启动形式
根据眼运动的启动形式可以将眼的运动分为两种。由主观意识支配而产生的眼的运动叫做自主性运动,这种运动大多表现为对眼,这种眼的运动与注视目标无关。另一种就是具有注视目标的眼的运动,这种运动都是非自主性运动,是需要中枢神经的参与才能完成的。
2.运动方向
根据眼球运动的方向,可以将眼的运动分成水平运动(图1⁃43a、b)、垂直运动(图1⁃43c、d)、斜向运动(图1⁃43e、f、g、h)。根据眼球所在的位置还可以作出眼位的判断,图1⁃43中间眼球所显示的位置就是第一眼位,又叫做原在注视眼位、解剖眼位、原在眼位。图1⁃43a、b、c、d所在的眼位叫做第二眼位,又叫副在眼位、次注视眼位。图1⁃43e、f、g、h所在的眼位叫做第三眼位,又叫做斜眼位。
图1⁃43 眼球运动示意图(右眼)
3.单眼与双眼
眼的运动还可以分为单眼运动和双眼运动。这种分类只是一种从考察眼动形式出发进行的分类。应当说,在具有双眼视觉的被测者中单只眼的独立运动是没有的。即便说到单眼运动,也必然是针对双眼运动比较意义上的单眼运动。
(1)单眼运动:又可以分为两类。
① 眼的前后轴偏转包括眼球内转(图1⁃43b)、眼球外转(图1⁃43a)、眼球上转(图1⁃43c)、眼球下转(图1⁃43d)。
② 眼的前后轴不偏转包括眼球内旋和眼球外旋(图1⁃44)。
图1⁃44 眼的内旋与外旋运动
(2)双眼运动:又可以分为同向运动和异向运动两种。在验光中对双眼异向运动的关注度要更高一些。
① 双眼的同向运动如图1⁃45所示,共包括8个方位。对这种眼的同向运动进行检测的目的是要检测双眼在向各个方向运动时的协调性。
图1⁃45 眼的同向运动
② 双眼的异向运动主要是指双眼的辐辏和散开(图1⁃46)。在屈光矫正中人们更习惯将双眼的辐辏称为集合。集合功能是眼⁃视光学必须要检测的内容。
图1⁃46 双眼辐辏与散开示意图
眼的运动与双眼视觉具有极其密切的关联作用,而眼的运动又经常是一种复合性的运动。例如在看书时眼睛既要内转,还得下转,且会伴有一定程度的外旋。因此,验光中不对双眼运动进行考察的话,有时就会造成眼镜戴用后的不舒适,凡出现这种症状都或多或少涉及双眼视觉的问题。正常眼的运动功能是实现双眼视觉必须要具备的运动条件。当被测者不具备正常眼的运动功能时,或这种功能被破坏时,双眼视觉就可能丧失,而造成复视、视觉疲劳、矫正困难等症状则是必然的。
(三)双眼视觉
双眼视觉是在一定的知觉条件和眼球运动基础上,经大脑视神经中枢的整合而建立起的最高形式的视觉功能。一般认为双眼视觉有三个层次:双眼同视、双眼融合、立体视觉。但从人的视觉所知觉到的像来看,观察到的知觉像可以提供以下三个方面的信息。
1.客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双眼视觉可以对客体的位置与主体间的方位、距离进行判断。例如当人们正对图1⁃47的情景时,就会作出如下判定。
图1⁃47 双眼视觉像的说明示意图
(1)简单的距离判定:圆柱体A距主体的距离最近,其次为圆柱体B和圆柱体D,而圆柱体C距离主体最远。
(2)相对主体的位置判定:还可以对客体与主体的相对位置进行判定。在图1⁃47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判定:圆柱体A与圆柱体B位于我们所站位置的稍左侧;圆柱体D在我们所站位置的正前方。对圆柱体C,也可以作出位置偏左的判断,但其偏左的视觉倾向性远小于圆柱体A、圆柱体B。
2.客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通过图1⁃47,还能够作出对四个圆柱体之间位置与距离比较关系的判断:圆柱体B、C、D均位于圆柱体A的前方,B、C在正前方,而D则位于圆柱体A的右前方。
一名具有双眼视知觉能力的被测者,通过这一幅图,对四个圆柱体相互间的距离作出比较性的距离判断应当是毫无问题的。
3.主体与客体群之间的关系
假定主体位于图1⁃47E的位置,主体与四个圆柱体、走廊及两扇门进行相互之间位置的判定以及相互距离间的距离比较判定,则是人们在现实中将主体融入客观环境中需要做出人在客体中空间关系的一个简化与微缩的情景。很显然,这里所表现出来的视知觉过程,是主体融入客体群后,也将自己作为客体不可分割的一个客体的信息采集、神经中枢综合判定,直至形成对含有主体的客体群比较全方位视知觉的神经生理过程。
以上所叙述的客体与主体、客体与客体和主体与客体群这三个关系,是三个双眼视觉在视知觉像上应当把握的可以考察的内容。这三个关系和立体视觉的三个生理阶段(双眼同视、双眼视像融合和立体视觉)分别是双眼视觉知觉画面和生理机能两个方面的构成元素。
在本章中,介绍了屈光学、眼的屈光与屈光不正、眼的调节与集合、眼的视觉功能四个方面的基本知识,并着重介绍了青少年在视觉功能发育方面的相关问题。在叙述这些内容时,笔者始终以被测者所看到的现实物像为出发点,采用了具有现实性的描述方法来陈述眼⁃视光学的基本原理。在本章结束之际来讲这一问题的目的,就在于提醒广大的验光师:青少年在眼⁃视光学方面是有其自身特点的,而且这些特点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不认识这些变化的特点及规律,即便有再好的验光技术,也不一定能取得满意的屈光矫正效果,可能有时还会产生杀鸡取卵、疗聋致哑的不良现象。每一名验光师在为青少年验光时都应当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立足现实,着眼于被测视觉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