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常用的阿片类药物主要有哪些?
临床上常用的阿片类药物主要有吗啡、哌替啶(杜冷丁)、羟考酮、芬太尼类、丁丙诺啡、可待因。阿片类药物及中枢镇痛药是中、重度急慢性疼痛治疗的首选药物。很多都是用于慢性癌痛患者的治疗,由于该类药物多具成瘾性,所以大多数被归为麻醉性镇痛药物管理。
(1)吗啡 是临床最常用的阿片类药物之一,常用于围术期镇痛及癌痛等中重度慢性疼痛的治疗。静脉注射即刻起效,肌内注射(肌注)1~5分钟起效,口服起效比其他阿片类药物略慢,约30~60分钟起效,但镇痛时间较长(4~6小时),缓释片可持续镇痛12小时。可通过口服、直肠、注射给药。除常见的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其代谢产物M3G可致痛觉过敏、激惹、惊厥、肌阵挛、精神错乱等副作用;代谢产物M6G可致肾损害及出现过度镇静和呼吸抑制。吗啡还能诱导组胺释放,从而可致低血压和瘙痒等。吗啡制剂主要包括盐酸吗啡注射液、盐酸吗啡片、硫酸吗啡缓释片等。
(2)哌替啶(杜冷丁) 是人工合成的阿片类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低,通常注射给药,镇痛作用较弱,为吗啡的十分之一,肌注10分钟起效,其脂溶性高,易通过血脑屏障,成瘾性大。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有神经毒性,在多次用药或肾功能不全患者,易引起蓄积,可能导致抽搐、震颤、致幻、精神错乱、惊厥等。还具有心脏副作用(直立性低血压、心肌抑制等)。鉴于其副作用,临床应用渐少,仅用于麻醉、人工冬眠及肾绞痛、胆绞痛等需要强效镇痛等,不推荐用于包括癌痛在内的慢性疼痛。常用制剂为杜冷丁注射液。
(3)羟考酮 镇痛作用比吗啡强,瘙痒、恶心、头晕、致幻等毒副作用少于吗啡,口服制剂生物利用度高于吗啡。其缓释片口服1小时内起效,持续镇痛12小时。羟考酮注射液主要用于围术期镇痛;羟考酮制剂主要包括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盐酸羟考酮注射液、复方制剂(氨酚羟考酮片)等。
(4)芬太尼类药物 包括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阿芬太尼。芬太尼类药物的注射剂主要用于麻醉、围术期镇痛、患者自控镇痛及重症患者镇痛。芬太尼类药物起效快,除舒芬太尼外维持时间较短。其中芬太尼静脉注射1分钟起效,镇痛强度为吗啡的50~100倍,除注射剂外,常用剂型芬太尼透皮贴剂,因分子小,脂溶性高,透皮吸收好,但起效较慢,维持时间较长,通常首次贴皮后需要6~12小时起效,可维持72小时长效镇痛。其不良反应如恶心、镇静、便秘等少于吗啡、羟考酮等其他阿片类药物。常用制剂包括芬太尼透皮贴、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等等。
(5)丁丙诺啡 口服生物利用度很低,可肌内注射、静脉注射剂经皮给药或舌下含服。舌下含片主要用于阿片成瘾者脱毒治疗,透皮贴剂主要用于癌性疼痛、烧伤痛、内脏痛等中重度慢性疼痛。丁丙诺啡透皮贴起效较慢(6~12小时),但镇痛作用可维持7天,在开始用药或剂量调整期间,建议加用短效镇痛药物。可引起Q⁃T间期延长,不稳定型心脏病患者需慎用。常用制剂为丁丙诺啡透皮贴、盐酸丁丙诺啡舌下片。
(6)可待因 镇痛作用仅为吗啡的十分之一,口服约30~45分钟起效。其镇痛作用需要经肝脏代谢脱去甲基成为吗啡后起效。可待因经肾脏排泄,肾功能损害患者可能引发严重不良反应,故不建议使用。其镇痛作用弱,但镇咳作用迅速而强大,目前临床较少应用于镇痛,主要用于缓解严重咳嗽。常用制剂包括复方可待因口服溶液、磷酸可待因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