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集邮的起源
随着邮票的诞生,集邮活动几乎在同时开展起来,黑便士邮票发行当天,大英博物馆的约翰·格雷博士就到邮局买了邮票保存起来。此后,每次发行新邮票,他都必定去买来收藏。格雷博士后来编写过英国邮票目录,撰写过文章介绍世界各国邮票,并指出集邮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他不仅收集邮票,还撰写相关文章、搞研究,所以格雷是有据可考的世界上第一个集邮者。
黑便士邮票诞生的第二年,一位年轻妇女在英国《泰晤士报》上刊登一则广告。这位妇女说,自己已经从亲戚朋友中征集到16000枚邮票,但还嫌不够,请求慷慨的人们能把用过的邮票赠送给她,以满足她的愿望。当时英国只发行了3种邮票,且图案基本相同,只是面值和颜色有区别。而这位年轻妇女收集这些邮票的目的是想用邮票把她的梳妆室墙壁裱糊起来。这件事引起许多妇女跟着模仿,于是收集邮票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把邮票像墙纸一样贴到墙上,或是收集邮票贴在门帘、窗户和糖果盒上,甚至是灯罩上。有一位伦敦商人向顾客打出了这样的广告:“我商店的墙上贴有80000张不同款式的邮票,这是英格兰最时髦的墙面。”19世纪末,在奥地利共和国萨尔茨堡旧货市场上出现了一只待售的灯罩,上面用于装饰的邮票有奥地利的十字币邮票、朱红色水星邮票以及巴伐利亚的黑一邮票,最后这个灯罩以2.5个古尔登的价格成交。这件古董如果能保存到今天,肯定会令众多集邮家为之倾倒,价值堪比不动产。还有一位姑娘不肯和父亲为她选中的青年结婚,而要与自己的意中人结合。愤怒的父亲提出刁难女儿的条件,要求她收集到数量非常大的邮票,才会同意女儿的婚事,同情姑娘的人们得知此事后纷纷相助,终于帮助姑娘收集到了她父亲规定数量的邮票,让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1842年英国著名讽刺杂志《笨拙》报道,“一种新的狂热病已蔓延到英国有闲无事的妇女们中间,她们不知疲倦地收集邮票。这种嗜好渐成风气,拥有邮票的多少成为显示身份的一种象征”。曾任驻英大臣的郭嵩焘翻译,清代张德彝(1874—1918)编写的《欧美环游记》中对英国妇女收集邮票有这样的记述:“闻英国于二三年前,有种陋俗,凡收得信票者,张贴在壁上,以多为贵,相习成风。女子有因无许多信票而不得嫁者。”文中所说的信票,就是邮票。意思是说收集到邮票的人,把邮票贴在墙壁上,邮票数量越多,身份越高贵。有的姑娘因为没有足够多的邮票,而无法结婚。
1840年蓝色2便士邮票(英国)
最初的集邮者收集的主要对象仅限于邮票,对实寄封并不经意,几乎都把邮票从信封上洗下来。所以,那个年代的实寄封能保留到今天的为数不多。到了1850年左右,邮票已遍及20多个国家,邮票的种数日益增多,集邮开始盛行起来。1856年,英国16岁的斯坦利·吉本斯开办了一家专门经营邮票的商店。1860年,英国伦敦出现了露天邮票交换市场。同年,英国《笔记和问题》杂志发表了一位校长的来信,信中说他的一个学生已经收集到三四百枚不同图案和颜色的邮票。1861年9月,法国人莱弗奥尔特编写了一本名为《邮票》的小册子,收录各国邮票500多种,这是世界最早的邮票目录。1862年10月,英国出版了世界第一本专门报道集邮的杂志《新知月刊》。接着,著名的英国《吉本斯邮票目录》和美国《斯科特邮票目录》相继出版。1864年11月在法国《邮票收集者》上发表的文章中,海尔宾称邮票收集活动为“Philately”(法文为philatelie)。此后,“集邮”一词被收藏界沿用至今。同年,一部描写在露天市场做邮票生意的话剧《贝诺阿顿一家》在法国巴黎上演。1865年,发明了邮票量齿尺的法国巴黎人雅克·阿马勃勒·勒格拉发表了《谈水印和印刷邮票的纸张》一文,受到集邮界的高度重视。同年,法国巴黎出现了邮票拍卖活动,世界上最早的集邮组织也在法国诞生。从此,集邮很快从欧洲扩大至北美以至全球,成为一种不受年龄、性别、种族、宗教信仰等条件限制的全人类共享的娱乐活动。
1869年4月10日,英国伦敦邮学会成立,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官方集邮组织,后经爱德华七世御准,改名为英国皇家邮学会。该会的入会条件十分严苛,必须有卓越成绩的业余集邮家才能入会,会员分荣誉会士、会士、荣誉会员和会员四个等级,均享有极高的社会荣誉。1878年第一次国际集邮会议在法国巴黎召开,有20多个国家的集邮家出席了会议,会后出版了《国际集邮会议录》,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集邮文献。1881年11月,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次国际邮展。1926年6月18日,由德国、奥地利、比利时、法国、荷兰、瑞士、捷克斯洛伐克7国发起的国际集邮联合会(简称FIP)在法国巴黎成立,总部设在瑞士的苏黎世。
谁也没想到,小小的邮票会在集邮文化活动中发挥如此独特的作用,博得全社会各个阶层和名人的认同。让我们看看外国名人对集邮的看法吧:
邮票是国家的名片。—保加利亚共产党领袖季米特洛夫
生活便是寻求新知,集邮也是寻求真知。—化学家门捷列夫
悲伤的时候,集邮就是良药。—美国总统林肯
在人类永恒的渴求知识和相互了解的过程中,世界上的邮票是强有力的实物教材。它们也是自从最早的文明以来,艺术、科学和人类一切进展的历史画册。—美国总统爱森豪威尔
中国的集邮活动开始于1878年大龙邮票发行后。最初开始集邮的主要是与外国人交往较多、较早接受西方思想和文化的人,他们对西方的集邮产生兴趣,开始收集邮票。1880年6月,上海基督教会清心堂出版的《花图新报》第3卷上登载了一篇题为《各国信馆之印图》的文章,文中称邮票为“印图”“国印”和“信印”,介绍集邮“亦启迪蒙童之道也”,这是我国最早介绍集邮的文章。
清代三版快信邮票
如果说在清朝末年,在中国的大地上集邮者还是外籍占主要地位,中国集邮者尚处于启蒙阶段,那么到了民国初期,我国集邮者无论是在人数上,还是在收集程度和集邮水平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1914年7月,福建展览会在福州城内三牧坊中学校内举办,展期长达两个星期。展览会以展出福建土特产为主,同时展览了中外邮票,所展的中国邮票由福州邮商魏叔彝提供,其他国家邮票由美国人威利提供。展会现场还设有临时邮局,由南街学院前福州城内邮局办理,并刻用了橄榄形的木质纪念邮戳,用黑色油墨加盖。1915年7月,上海《中华小说界》月刊开始连载苇如撰写的《邮票考略》,至1916年6月《中华小说界》停刊,共连载了12篇,长达5万多字,并附有大量插图。《邮票考略》是民国初期最高水平的集邮文章,也是我国第一篇系统介绍集邮研究的文章,对当时的中国集邮活动起到了很大的影响。1918年5月10日至12日,在常州公园内举办了一次颇有影响力的邮票展览,当地出版的《晨钟报》《武进报》等报刊做了比较具体的报道。常州邮展与福州邮展相比,有发展、有进步。主要体现在:①集邮者自办邮展;②规模大、参观人数多,并邀请外地集邮者参展;③设立奖级,开展竞赛;④聘请评审员,评定展品奖级;⑤新闻媒体积极配合,社会影响大。1922年夏,神州邮票研究会在上海诞生,这是中国最早也是第一个有较大影响力的集邮组织,是中国集邮进入活跃阶段的标志。1925年7月11日,中华邮票会在上海成立。会长周今觉曾花巨资购回流落在外国人手中的红印花小字当1元四方连等许多中国珍邮,他致力于提高中国邮票在国际集邮界的地位,因藏品和邮识丰富而被誉为“邮王”。他主编的会刊《邮乘》,在1926年10月举办的纽约国际邮展上荣获特别铜牌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邮展上获奖的集邮文献。1926年1月1日,新光邮票研究会在杭州成立,1月16日创办会刊《邮票新声》。1934年5月1日,甲戌邮票会在郑州成立,《甲戌邮刊》同日创刊。1947年,集邮家马任全集多年研究成果,在其父马润叟遗稿的基础上,编撰出版了研究中国早期邮票的中英文双语权威著作《国邮图鉴》,被各国集邮家誉为“马氏图鉴”。
民国期间,我国涌现了数以万计的集邮者和一批优秀的集邮家,如周今觉、袁寒云、张包子俊、赵善长、姜治方等人,他们分别在收集华邮珍品、研究邮学、组织邮会活动、撰写邮文和普及集邮知识方面,为中国集邮在初创时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开创中国集邮之路迈出了第一步。同期,还涌现了一批有为的邮商,如李辉堂、朱世杰、陈复祥、张景盂、施秉章等人,他们不仅从事邮票买卖,为集邮者调剂余缺,还刻苦钻研邮学,努力宣传集邮,普及集邮知识,积极参加、赞助集邮组织的活动,为扩大集邮队伍,促进各地的集邮活动做出了贡献。
《集邮》杂志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随着经济的复苏,在旧社会没有经济能力集邮的工人、学生、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成为我国集邮的主力军,中国集邮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1955年1月10日,中国集邮公司成立(中国集邮总公司的前身)。同月,《集邮》杂志创刊,创刊号发行量25700份,售罄后又加印18000份,第二期增加到50000份,这个发行量是空前的。1959年北京邮票厂建成投产,邮票的设计水平、印刷质量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年9月6日,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了建国十周年邮票展览。此次展览规模宏大,展场占地1100平方米。从1951年到1966年,张包子俊、马任全、姜治方、居洽群、王纪泽、周煦良等集邮家,把许多一生珍藏的珍贵邮品都捐献给了国家。集邮家的无私捐献,极大丰富了国家馆藏邮品,其中一些珍罕票品已成为国家文物。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集邮事业蓬勃发展。1980年1月,停刊14年的《集邮》杂志复刊,发行量最高时曾达50万份,并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成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集邮刊物。同年,《集邮》杂志发起并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年周年最佳邮票评选”活动,全国的集邮爱好者积极参与,多个国家的中国邮票收集者也参加了投票。本次活动共收到选票57316张,评出最佳邮票30套,其中纪念邮票、特种邮票各14套,普通邮票2套。同时,邮电部还特授了4套最佳邮票(荣誉奖)。这34套邮票代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30年所取得的成就。从1981年起,最佳邮票评选活动改为每年举办一届,对上一年度的邮票进行评选,一直延续至今,社会影响力极大。1981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了《新中国邮票目录(1949—1980)》。《集邮研究》《少年集邮》《北京集邮》(《集邮博览》的前身)等集邮方面的杂志也陆续创刊。
进入新时期的中国邮票,以崭新的选题,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集邮者的喜爱。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让更多的外国集邮者了解中国邮票、了解中国。中国邮票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扩大宣传范围,在中国香港、意大利、罗马尼亚等举办了大型的邮票展览;同时又把澳大利亚、圣马力诺、德国和日本集邮家水原明窗的藏品请到中国来展览。在各种活动中,青少年集邮以普及面广、富有时代气息而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集邮可以引导青少年爱祖国、爱集体、爱科学,由此也形成了世界上人数最多、收益最大的集邮群体。
金鱼邮票
1982年年初,中国第一个全国性集邮组织—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ACPF)在北京正式成立。它的成立,使我国集邮者长期以来的愿望得以实现,全国集邮者的活动得到了政府的保护。同年8月25日至29日,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召开堪称中国集邮史上的里程碑,中国集邮从此以新的起点走上新的历程。1983年7月28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国际集邮联合会第52届代表大会上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加入国际集邮联合会(FIP)。同年8月12日,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成为亚洲集邮联合会(FIAP)正式会员。从此,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作为中国唯一的全国性集邮组织出现在世界邮坛上。为了提高中国的集邮水平,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于1983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1985年在北京举办了“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票展览”;1987年举办了“中华全国青少年专题集邮展览”;1989年、1993年举办了“中华全国集邮展览”;1999年8月21日至30日,在北京举办了世界邮展……到2020年12月,我国内地(大陆)已成功举办了3届世界邮展和4届亚洲邮展,一届比一届办得好,中国集邮水平大大提高,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历史性突破,迈上了世界邮坛的高峰。
集邮是一种爱好,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文化娱乐和享受,由此引来中国许多名人对集邮发表看法:
集邮是爱惜和保存历史文物的一种表现—历史学家 蔡尚思
集邮长知识,嗜爱颇高尚,切莫去居奇,赚钱代欣赏。—老舍
玩物不丧志,集邮亦成家。—历史学家 周谷城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此人所共喻者也。集邮亦然。初集邮者,宜先自易处着手,循序而进。—集邮家 陈葆藩
成功的集邮家,每人都有一篇生动的经过……他们之中,都有一个最好的习性,便是“忍耐”。—作家、集邮家 邵洵美
世界上有一种鸽子,没有翅膀,却能飞越五大洲四大洋,传播亲人的问候和友谊,交流文化艺术知识。这个鸽子就是邮票。—邮票设计家 邵柏林
研究各国政治、文化、历史,邮票也是重要资料。—教育家张作人
邮票是一种世界语。—医学教育家 苏德隆
扩大知识,陶冶性情,增进友谊,丰富生活。—历史地理学家 谭其骧
通过集邮熟悉世界各地的史地、经济、文化艺术,是一项极有意义的活动。—航空教育家 范绪箕
汇涓流成海,采百花成蜜。—集邮家 姜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