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鉴定、评估与鉴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钻石的分类

钻石中最常见的微量元素是氮(N)元素。氮(N)以类质同象形式替代碳(C)而进入晶格,氮(N)原子的含量和存在形式,对钻石的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钻石分类的依据。

根据钻石中是否含有微量元素氮(N),可将钻石分为Ⅰ型钻石和Ⅱ型钻石。再根据氮(N)原子在晶格中存在的不同形式及特征,可进一步将Ⅰ型钻石分为Ⅰa型和Ⅰb型;根据钻石中是否含有微量元素硼(B),可将钻石进一步分为Ⅱa和Ⅱb类型。

1.Ⅰa型钻石

Ⅰa型钻石内氮(N)原子呈有规律的聚合状态,存在于钻石的结构中。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双原子氮。若氮(N)以双原子形式同时替代钻石中两个相邻的碳原子,并形成稳定的聚合态时,称为ⅠaA型钻石,这种聚合的形式称为A集合体。A集合体的特征吸收谱带是红外光区1282cm-1的吸收。

(2)三原子氮。长时间地处于高温高压环境,可使钻石中的氮(N)进一步聚合成3个氮(N)原子,沿钻石晶体的(111)方向取代3个相邻的碳(C)原子,并在3个氮(N)原子中间留下一个结构空穴时,称为三原子氮。三原子氮加空穴组成的形式称为N3中(色)心。N3中(色)心可导致可见光紫区415.5nm强吸收,它是钻石产生黄色色调及蓝白色荧光的主要原因。

(3)4~9原子氮。若钻石晶体结构中,由4~9个氮(N)原子依一定的结构方向,占据碳(C)原子的位置(常见四个氮原子加一个空穴)时,称为ⅠaB型钻石,这种聚合的形式称为B(或B1)集合体。B(或B1)集合体,以红外区1175cm-1处强吸收谱带为识别特征。

(4)片晶氮。若ⅠaB型钻石氮的含量达到一定程度,聚合成50~100nm大小(通常为几个原子厚的扁平层),且在电子显微镜下可直接观察到片状物时,通常会导致片晶氮的产生。小片晶是沿钻石晶体的(100)面上相邻层面原子间N—N连接的三价氮原子的双层析离物,周围被C原子所包围。这种片晶氮通常称为B2中心,它的主要识别标志是红外光区1365~1370cm-1有强吸收谱带。

2.Ⅰb型钻石

Ⅰb型钻石在自然界中很少见,内含氮(N)以分散的单原子状态,随机占据晶体结构中碳(C)的位置。在红外光谱1130cm-1有强吸收谱带,且1130cm-1明显强于1280cm-1吸收谱带。这类钻石多呈鲜艳的黄色。在一定的温度、压力及长时间的作用下,Ⅰb型钻石可以转化为Ⅰa型钻石。

Ⅰa型钻石在温度为1000~1400℃的上地幔中,可保存较长时间。而在相同的条件下,Ⅰb型钻石保存时间不超过50年,就会发生向Ⅰa型转化的过程。因此,天然钻石以Ⅰa型为主,而合成钻石以Ⅰb型为主。

3.Ⅱa型钻石

Ⅱa型钻石不含氮(N)或其他杂质,成分非常纯净,可因碳(C)原子位错而造成晶格缺陷,一般不吸收可见光,通常为无色透明。Ⅱa型钻石不导电,在所有的钻石类型中,它具有最高的导热性,室温下至少是铜的5倍。

4.Ⅱb型钻石

Ⅱb型钻石可含有少量的硼(B),使钻石呈现蓝色。在红外光谱2800cm-1有强的吸收谱带,Ⅱb型钻石是半导体,而且是天然钻石中唯一能导电的。

钻石的分类及特征,见表1-1。

表1-1 钻石的分类及特征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