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双极性蓝光主体材料量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概述

1.1 有机电致磷光器件简介

自从1987年美国柯达公司的Tang课题组实现了有机小分子8-羟基喹啉铝(Alq3)电致发光[1]以及1990年英国剑桥大学的Burroughes[2]推出了高分子聚对苯撑乙烯(PPV)作为电致发光材料及器件以来,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在全球学术界已逐步向着更宽、更深的层面不断发展和延伸,而设计出性能优良的发光材料是实现商业化的重要前提。

有机/高分子平板显示技术(OLED/PLED)与液晶显示和等离子体显示(LCD和PDP)等技术的显示方式不同,无需背光灯,采用非常薄的有机材料涂层和玻璃基板,易于实现大屏幕柔性显示、发光颜色连续可调,容易实现蓝光发射、视角广、成本低等特点,被视为是下一代最具潜力的新型平面显示技术,目前已成为平板显示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最简单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结构为单层夹心式,主要由阳极、阴极、有机发光层组成。为了提高电荷传输效率,保持电子和空穴的注入平衡,一些多层结构的器件相继被开发出来。图1-1有机薄膜电致发光是注入型发光器件,电子和空穴分别从阴极(Mg/Al合金等低功函金属)和阳极(ITO)注入发光层中,并在发光材料上复合形成激子,然后通过辐射跃迁,发出可见光。

图1-1 有机薄膜电致注入型发光器件

按照发光机理的不同,用于OLED中的发光材料可分为荧光材料和磷光材料。在电致发光过程中,来自阴极的电子和阳极的空穴分别注入电子和空穴的传输材料中,电子和空穴复合后,按照自旋量子统计理论,形成概率为1∶3的单线态和三线态激子,并将能量传递给有机金属配合物,使其受激发。受激分子从激发态经过辐射弛豫过程回到基态时发光。根据跃迁对称性选择,只有25%单线态激子可被利用,另外的75%三线态激子辐射跃迁禁阻,以热的形式回到基态被浪费[3,4]。这样,单纯依靠单重态激子辐射衰减发光的荧光发光材料,其电致发光的内量子效率最大为25%,外量子效率不超过5%。因此,能够有效利用三线态激子进行辐射跃迁,即利用电致磷光是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效率的最重要途径[5]

1998年,我国吉林大学的马於光教授,报道了采用锇配合物和铂配合物作为染料掺杂入发光层,第一次成功得到并解释了磷光电致发光现象[6]。随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Forrest和南加州大学的Thompson两课题组[7]合作,开创性地将Pt重金属磷光材料引入到电致发光器件,器件的外量子效率分别达到4%和8%,相对于电致荧光器件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主要由于重金属离子存在强的旋转耦合,可以大大提高系间窜越,使配合物单线态激子和三线态激子混杂。一方面,三重态激子具有单重态激子的性质,三重态激子的对称性被破坏,衰减加快,磷光寿命大大缩短,磷光猝灭得到有效抑制;另一方面,单线态也具有某些三线态的性质,衰减时间变长,荧光效率降低,这使得室温下实现磷光成为可能,因而电致磷光可以不受自旋统计规律的影响,理论量子效率达到100%[8~10]。图1-2为有机电致磷光发光机理。

图1-2 有机电致磷光发光机理

然而,磷光材料有一些固有的缺点,如磷光发射具有较长的寿命,这使得三线态激子不能及时辐射跃迁,堆积在发光层,使得激子之间产生强的相互作用,进而导致了三线态-三线态湮灭和浓度猝灭。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有效的解决办法是把磷光材料作为客体掺杂到合适的主体基质中,形成主客体系统,提高其器件的发光效率。此外,为实现平板显示器的全色发光,客体分子掺杂到与其互补色的主体材料中(图1-3),应是当前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下面介绍常见的客体和主体材料。

图1-3 客体磷光材料掺杂到主体基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