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安全文化定义的理论与方法

本节内容主要选自本书作者发表的题为《安全文化的定义理论与方法研究》[22]的研究论文,具体参考文献不再具体列出,有需要的读者请参见文献[22]的相关参考文献。

研究“安全文化”,有必要在了解国内外学者对“安全文化”的定义所做的系统、全面、归类性的论述的基础上,提炼安全文化的定义理论与方法,进而提出科学的安全文化定义。

据考证,安全文化源于安全氛围(1980年Zohar首次使用并定义安全氛围)。但安全文化作为学术概念,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于1986年才首次正式提出,并于1991年首次提出安全文化的定义。至此,安全文化得到了众人的关注与讨论。

安全文化是近30年来安全科学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就理论而言,明确安全文化的定义理应是开展安全文化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逻辑起点。但遗憾的是,至今学界对安全文化定义仍未达成共识,争议颇多,且对现有定义存在的争议尚未做出合理而严谨的解释。此外,尽管现有的各安全文化定义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们大多是基于安全文化应用研究提出的,未能穷尽安全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未能顺应文化学与安全科学发展的总趋势,且目前尚未有基于安全文化学高度提出的安全文化定义,严重阻碍安全文化学研究与发展。因此,给予安全文化一个较为恰当而科学的定义,依然是当下安全文化学研究与讨论的重点。

鉴于此,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法,以现有诸多安全文化的定义为基础,笔者深入探讨安全文化的定义理论与方法,并从安全文化学高度,尝试提出安全文化的新定义,以期对现有安全文化定义存在的争议做出尽可能合理的解释。

1.3.1 安全文化定义的要素及逻辑表达式

1.3.1.1 安全文化定义的要素模型

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法,笔者通过全面考察、梳理、归纳与分析现有诸多安全文化定义,发现各种不同的安全文化定义基本上是有规律可循的。基于此,笔者总结并提炼出安全文化定义的四要素,即定义方式、文化观、安全视角与最终目的。学界一般均基于不同的定义方式、文化观、安全视角与最终目的,对安全文化进行定义。由此,构建安全文化定义的四要素模型,如图1-1所示。

图1-1 安全文化定义的四要素模型

由图1-1可知,可用同一平面内的4条线段分别表示4个不同的安全文化定义要素,并将4条线段首尾依次连接构成一个封闭四边形,则表示安全文化被定义,即为安全文化定义的四要素模型。简言之,通过分别设定4个不同边界条件(安全文化定义的四要素相当于界定安全文化概念的4个边界条件)就可对安全文化进行定义。

1.3.1.2 安全文化定义的要素之含义

对安全文化定义的四要素之含义进行解释(见表1-4)。

表1-4 安全文化定义的四要素之含义

1.3.1.3 安全文化定义的逻辑表达式及种类数

基于图1-1与表1-4,显而易见,可将安全文化定义用逻辑表达式抽象表示为:

 (1-1)

式中:。在每一个安全文化定义中一,级要素A可取1个或同时取多个与之对应的二级元素,其他一级要素仅可取1个与之对应的二级要素。

由式(1-1)可知,尽管不同定义者给出的安全文化定义可能存在一些微小差异,但就理论而言,若究其根本(即所强调的重点内容),它们无外乎是上述4个安全文化定义的一级要素所对应的二级要素的不同选取(即设定)所形成的不同组合而已。由此,若忽略各安全文化定义的具体表述的细微差异,根据逻辑运算法则与排列组合知识,可得出安全文化定义的总种类数,即

安全文化定义的总种类数=(种) (1-2)

由式(1-2)可知,理论上,安全文化定义的种类数总计有120种。换言之,无论何种安全文化定义,均可通过分析与提炼其重点内容后,将其归入120种安全文化定义中的其中某一种。此外,由此观之,安全文化存在众多定义是理所当然的。

1.3.2 现有安全文化定义的推理及其争议解释

1.3.2.1 现有安全文化定义的推理

由上述可知,基于安全文化定义的逻辑表达式,即式(1-1),可通过逻辑推理导出所有安全文化定义。鉴于此,笔者基于式(1-1),选取国内外9个安全文化定义者(包括安全文化学者或机构)给出的较具代表性且广泛使用的典型安全文化定义进行逻辑推理(见表1-5)。与此同时,也对式(1-1)的普适性、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行验证。

表1-5 基于安全文化定义逻辑表达式的现有安全文化定义推理举例

注:IAEA:INSAG——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HSC:ACSNI——英国健康与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导则》——《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T 9004—2008);安全文化概念最早诞生于生产安全领域,因此,上述安全文化定义中未注明的“组织”一般指企业,且侧重于生产安全领域,故笔者认为这种安全文化定义是基于生产安全视角提出的;对于目前尚未有具体文献对上述各安全文化定义中“安全”的含义明确解释为“安全(包括健康)”之意的,笔者暂且认为其最终目的仅为安全。

由表1-5可知,现有安全文化定义均可基于安全文化定义的逻辑表达式进行推理表达,从而证明式(1-1)具有普适性、科学性与合理性。需指出的是,显而易见,④与⑤的两点主观假定,并不影响上述对式(1-1)的普适性、科学性与合理性的验证结果。这是因为即便假定有偏差,但式(1-1)所表达的逻辑关系依然成立。

1.3.2.2 现有安全文化定义的争议解释

其实,安全文化定义和安全文化本身是两码事,因而,显而易见,安全文化定义与安全文化本身各自的历史发展也应是两码事,二者不可相混淆。每种文化类型本身仅有一种能够被认同的存在方式。同样,对于安全文化这种文化类型,不同学者均尝试通过各自对安全文化的自我认知而给予安全文化定义,但因不同学者对安全文化的认知存在差异,从而致使安全文化存在诸多定义。

由表1-5可知,其实不同定义者提出的不同安全文化定义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优缺点,只是各自选取(即设定)的4个安全文化定义的一级要素所对应的二级要素(即切入点或角度)不同而已,这可视为形成众多安全文化定义的直接原因。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有定义者的研究与实践需要的不同、定义者的学术习惯的不同、历史背景的不同、其他类型文化定义的影响与多元安全文化解释方法的客观存在5个原因。对各根本原因分别进行解释(见表1-6)。

表1-6 安全文化定义存在诸多争议的根本原因及具体解释

1.3.3 安全文化的新定义

1.3.3.1 一种新的安全文化定义方法的提出

综上所述,笔者提出一种安全文化定义方法,即

 (1-3)

由式(1-3)可知,因安全文化存在诸多定义,由此,可按以下3步提出安全文化的新定义:①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根据现有安全文化定义,分析与总结出现有安全文化定义的共性与差异,即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规律;②根据现有安全文化之间的联系与规律,归纳与提炼出安全文化定义的核心要素;③基于安全文化定义的要素,以“尊重前人的安全文化定义研究成果,继承已有安全文化定义的合理成分”为原则,以“立足现实,展望未来”为基点,并根据自身的安全文化研究与实践需要等,对各一级要素所对应的二级要素进行优选与重新设定,进而推理导出新的安全文化定义。

显而易见,这种新的安全文化定义方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严谨性与合理性,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或很大程度上减弱了个体主观性的影响,因此,得出的安全文化定义也更具说服力和适用性。其实,对于存在诸多争议的学术概念(如安全科学领域的“安全”“事故”“风险”等),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学术概念的定义,均可采用该定义方法进行定义,这是一种新的定义方法,也应隶属于解释学的方法论范畴。

1.3.3.2 安全文化定义的要素的优选与设定

笔者根据安全文化学研究、实践与发展需要,以及安全科学发展动态与趋势,基于安全文化学高度,借鉴文化学(包括企业文化学)相关经典著作(或教材),并按照式(1-3)的步骤③的具体要求,对安全文化定义的一级要素所对应的二级要素进行优选与设定,具体见表1-7。

表1-7 基于安全文化学高度的安全文化定义的要素优选与设定

1.3.3.3 安全文化的概念模型

安全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基于整体主义路径,从安全科学视角出发去审视人类文化整体,进而提出安全文化的定义。具体而言,就是应以人的安全(包括健康)为纲领,提取并重新整合人类文化中与安全有关的文化元素,构建出以“珍爱生命、关注人的安康、提升人的安康保障水平及其生产与生活舒适度”为主旨的文化模式,即“人的生产与生活关系和谐、安全价值高扬、安全意义丰富和安全态度超迈”的文化模式。基于此,并根据表1-7对安全文化定义的要素的分析、优选与设定结果,构建安全文化的概念模型,如图1-2所示。

图1-2 安全文化的概念模型

安全文化的概念模型表明,宏观而言,基于安全科学视角去审视人类文化整体,就可提出安全文化的定义;具体而言,可分别从具体设定的定义方式、文化观、安全视角与最终目的4个角度去审视人类文化整体,就可界定出安全文化的概念,这相当于用4个不同平面(即平面ABC、平面ABD、平面ACD与平面BCD)去截(即切)人类文化整体(即三棱锥ABCD的外接球),所形成的三棱锥ABCD即为界定的安全文化概念。

1.3.3.4 安全文化的新定义

综上所述可知,对于安全文化的定义,归根结蒂是为让人们理解什么是安全文化。事实上,安全文化是一个整体或具体事物,无论是何种安全文化定义,就安全文化本身而言,都应拥有同样的内涵和外延,即安全文化概念的界定对于客观存在的安全文化而言应是可同一的。

由此,笔者基于安全文化的概念模型与表1-7内容,从安全文化学高度,对安全文化的新定义用逻辑表达式进行表示,即“安全文化新定义”。由此,笔者尝试提出安全文化的新定义:安全文化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维护人类安全(包括健康)的生存和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的有形和无形的安全成果。一般而言,有必要对一个简明精确的定义进行进一步解释。对安全文化的新定义做以下四点具体解释。

(1)安全文化是由人类这一主体创造并享用的,这是限定主体型的定义方式的体现。因此,此定义强调人类这一主体,离开人类这一主体,一切都没有了意义。此外,文化是由人类存在于地球期间创造的,因此,此定义用“人类在存在过程中”这样的修饰语进行限定,是非常必要的。需指出的是,该定义中的“人类”包括“个体与群体”,由此该定义就同时涵盖了个体安全文化与群体安全文化,同时这也与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相吻合。

(2)人类创造安全文化的目的是为人类自身的安全(包括健康)生存和发展,这是最为重要的。若人类与其他动物一样仅仅是限于本能的生存而不是“安全(包括健康)地生存和发展”,那么,人类与其他动物也就没有了区别,因此,安全文化是人类有目的创造的。

(3)安全文化的涉及面极其宽广,是无法用描述性的方式一一叙述穷尽的,但究其根本,无非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物质与非物质的安全器物、行为、制度、思想、观念、道德等关系而已,这即为表1-7中提及的要素总括型的定义方式。此外,显而易见,该定义的本质实则是“属+种差”型的定义方式。

(4)就理论而言,安全文化的定义总是根据人们的安全成果去界定,这是毋庸置疑的,而此定义强调的就是安全文化形成过程中所取得的所有安全成果。安全文化既有历史的(但目前不再适用或已消失的),也包括目前还存在的或正在服务于人类的安全成果。另外,此定义强调的安全成果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不限定于某种具体形式,如有形的安全器物,无形的如安全理念、安全制度与安全民俗等,它们都是人类的安全文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