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广大读者看到《安全文化学》(第2版)时,肯定不禁会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再版修订《安全文化学》呢?
首先,目前,安全类专业人才(包括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等各类安全管理、监管人才)培养亟需学习“安全文化学”课程,高校安全类专业和相关学科专业或领域(如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等管理类与社会科学类专业)具有开设“安全文化学”课程的迫切需要,亟需出版一本“安全文化学”课程的配套教材,来支撑和推动该课程的开设和教学。为什么需要开设“安全文化学”课程?这主要是因为:
(1)安全文化是不可取代的基础性和综合性安全策略,是安全工作的长远之计;(2)建设、传播和弘扬安全文化,需要学习安全文化学;(3)安全文化学的实践具有普适性(安全文化学的实践可涵盖一切安全研究与应用领域),满足高校开设课程对宽度的要求;(4)安全文化学是安全科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学科[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475—2009)将安全文化学(代码6202160,隶属于二级学科安全社会科学)列为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的一个三级学科];(5)开设“安全文化学”课程是促进安全文化研究、实践、发展与繁荣之需,是培养综合性高素质安全人才之需。
总之,“安全文化学”是一门非常值得高校安全类专业和相关专业开设与学习的课程,安全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亟需安全文化学引领,亟需开设“安全文化学”课程培养高素质的安全文化人才来推动和支撑安全文化发展。而开设一门新课程,必须有一部合适的配套教材。目前,虽然国内外已有一些安全文化类图书,但都不是从学科高度和教材的定位去撰写的,特别是缺乏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原理、学科体系等,而这恰恰是作为教材不可缺少的。其实,在著者开展安全文化学研究之初,就思考“安全文化学”课程教材建设问题,也曾专门撰写发表《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及其教材框架设计研究》(刊载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7,13(4):32 38)的研究论文,探讨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的架构设计。在本书第1版写作初期,著者就把它同时定位为一本专著和教材来撰写。后来著者发现,由于内容的繁杂及一些理论尚未成熟,本书第1版作为教材有点欠妥,故先把它主要定位为一本专著来撰写。但是,本书第1版作为基于学科高度的首部“安全文化学”的专著,具有成为“安全文化学”课程配套教材基础和优势,相信通过修订升级,能够成为一本适用而优秀的“安全文化学”课程的配套教材。
其次,随着安全文化学研究与发展,安全文化学研究与实践发生了一些新变化、新要求和新趋势,针对这些新变化、新要求和新趋势,在本书第1版内容基础上,著者近年来又开展了一些相关研究和思考,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一些最新研究和思考成果亟待体现和融入本书,以期更新本书内容,进一步支撑和彰显本书的前沿性。
最后,一些外界支持给予了我们决心、力量和鼓舞来修订、完善和升级本书。本书自2017年第1版出版以来,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特别支持和厚爱,仅一年多时间,本书就已经售罄。在此期间,一些高校安全类专业也将本书选为安全文化学相关课程的配套教材。与此同时,我们申报的题为“‘安全文化学’课程教材建设研究”项目获得了教育部2019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
立足于“安全文化学”课程教材建设要求,以及安全文化学研究与发展需要,本次对《安全文化学》的主要修订内容是:(1)结合教学需要,在每章开端增加了“本章导读”模块,在每章末增加了“思考题”模块;(2)作为教材,为了便于阅读,再加之本书核心内容基本是著者的系列安全文化学研究论文的集合,本次修订简化了参考文献,并将参考文献标注在每章末,方便读者学习查阅;(3)调整和优化了各章节的结构,删减或合并了部分内容;(4)更新、完善和丰富了关于安全文化学已有研究方面的回顾与评述、安全文化的起源与演进等方面的内容;(5)增加了安全文化学的科学发展模式(第2章2.6节)、经典论著中的安全文化拾萃(第3章3.5.3节)、安全伦理道德基础原理(第6章6.9节)、组织安全文化识别(第9章9.9节)、安全文化标准建设(第9章9.10节)、企业家安全文化(第10章10.2.3节)、企业安全文化手册编制(第10章10.2.3节)、政府安全文化(第10章10.4节)与应急文化(第10章10.5节)等内容,本书内容体系结构见第一版前言中的图1。
说句心里话,自2015年以来,在安全文化学研究和安全文化传播推广方面,著者付出了巨大心血和努力,本书第1版及修订再版是著者多年的安全文化学研究与思考的结晶,绝非拼凑之作。在未来,我们会继续耕耘安全文化学领域,努力把“安全文化学”课程的开设、推广和教学做成一项事业。著者相信,新修订的《安全文化学》将是一本适用而优秀的“安全文化学”课程配套教材,将能够很好地为“安全文化学”课程教学和安全文化人才培养服务,将会得到广大师生和安全文化学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的喜爱。当然,由于著者水平与精力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妥甚至疏漏之处,恳请广大同仁和读者批评和指正。
本书出版得到了山东京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出资的教育部2019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项目编号:201901187020;项目名称:《安全文化学》课程教材建设研究)的资助,得到了山东京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孙元上先生的支持和指导,在此特别感谢!希望就本书以及“安全文化学”课程与本书著者交流的读者。可通过邮件safe boy@csu.edu.cn联系本书作者王秉。
王秉 吴超
2020年5月于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