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事记》——不可思议的作品
池泽:仔细阅读《古事记》,你会发现这是一部不可思议的作品。里面有海神、山神,还有日本武尊的冒险,更有众多天皇轮番出场。作品给人一种尽是神话和传说的印象,但其间又穿插着完全不同的歌谣和族谱。而且族谱数量庞大,光是神灵就有321位,普通人数目更多。族谱异常烦琐,着手这一部分时,我是以一种暗示读者可以跳过不看的心态来译的。《古事记》的开篇有这么一段话:“方天地初发之时,于高天原成一神。其名,天之御中主神。次,高御产巢日神。次,神产巢日神。”以往这段话是以日本汉字上标假名的形式呈现的,如“天之御中主神”“高御産巣日神”“神産巣日神”。很多读者看到这种形式就会丧失兴趣,但这次是用片假名书写,再用括号括起来的形式,我想这样方便读者阅读。例如,天之御中主神(アメノミナカヌシノカミ)。
那么,《古事记》为何如此重视族谱呢?其原因是当时以天皇为中心的日本社会体系是中央有朝廷,地方有豪族的形式,豪族和天皇以姻亲关系联系,形成等级体系,使集权统治成为可能。因此有实力的豪族在天皇政权初创阶段,企图与天皇接上关系,把自己的名字写入天皇世系图谱。所以,读者可以跳过这些,考虑到万一有人希望阅读,我的处理是尽量使其浅显易懂,便于读者理解。
另外,采用了脚注的方式,把一些必要的小知识用脚注在正文对应部分下面进行标注。比如,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相互引诱,他们名字中的“伊邪”是“引诱”的词根。又如,须佐之男命的“须佐”在现代日语中是“厉害得让人恐怖”之意。同样,物品的名称也是如此,“鸣镝”指的是中间镂空的箭镞,射出去发出“嗖”的声音等等,这些都以脚注形式出现。
之所以这么处理,是因为正文只用名词和动词表达,文本节奏较快。谁和谁相遇,或相爱或相憎,或同床共寝或夺取或杀死等等,没有踌躇犹豫的余地,不用过多的形容词、副词、比喻来修饰,尽量保留原文的速度感。
沼野:脚注是正文在上面,加注在同一页面的下面吗?
池泽:是的,如果对注释没有兴趣,直接阅读正文即可。
沼野:听说您花了很多时间在名字的翻译上。名字的表记,如您刚才所说,原则上使用汉字吗?
池泽:第一次出现的名字用汉字书写,再在括号里用片假名标注读音,不使用上标假名。第二次出现时用汉字加上(上标)注音假名。一般不重要的人物只出现一次,重要的人物如果第三次出现时就使用缩略名。比如,把“日本武尊”缩略成“日本武”。如此尽量短小精练,以便读者辨识。《古事记》中的人物的名字如同俄罗斯人的名字,很长,因此在翻译时需下很大功夫。
沼野:这个很有参考价值。俄罗斯人的名字除名和姓之外,还有父称,的确很长。这大概是俄罗斯文学很难入门的原因之一吧!这么说来,在名字的翻译上下些功夫的确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