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类
惩罚
初1014班 李楚阳
“知道哪里能挖到锁阳吗?”“不知道。”
“知道哪里卖锁阳吗?”“不知道。”
“知道锁阳吗?”“不知道。”
锁阳?锁阳城?太遥远了。遥远到只有戈壁知道答案。
当我站在锁阳城故址时,眼前是昏黄的沙,昏黄的石,还有昏黄的城池。骆驼刺无力地生长着,拱卫着已歪倒颓然的古城和古寺。从沙中拾起几块陶片,它历经千年的棱角依旧锋利,我用它划开千年的迷雾,讲一个关于惩罚的沉痛的故事。
曾几何时,祁连山的雪水还甚为丰满,滋润着一个个绿洲。莫高窟的壁画绘着千佛,也绘着来往朝拜的男女老少。画中有唐代的高官、北魏的富豪,他们在洞壁上留下自己和家人的模样。华丽的帽缨、五彩的衣着,依然属于那穿越千年的礼拜。几片土屑剥落,是岁月在抗议吧。岁月里,鸾铃阵阵,商旅络绎不绝,工匠们叮叮当当刻着属于他们的繁华。
再说锁阳,这种产于河西戈壁的药材也应是名贵的吧!它们的根牢牢锁住了荒漠,守卫着绿洲上的繁荣。尚怀敬畏心的人们默默感激自然的恩泽,不过多地打扰它们,尽管那是唾手可得的财富。这座挺立在戈壁绿洲中的城市被这些敬畏者们命名为“锁阳城”。
我看着陶片上的纹路,是无比亮丽的装饰啊!价值千金的财宝使人们的贪念愈发不受管束。岁月流逝,人心不古。当一株株锁阳被毫无节制地挖出卖掉,长生天愤怒了。本应与风沙战斗的锁阳却躺在高官们温适的家中,我想锁阳定会如辛弃疾般“可怜白发生”吧,它们无助而悲愤地看着人类即将遭遇惩罚而浑然不知。
沙尘暴来了,流沙埋没了一切荣华富贵。“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绿洲变沙洲,丝路也被隐没了光辉。吃着锁阳汤的高官们茫然不知,最多问一句:“怎么今年难民这么多?卖锁阳的去哪里了?”卖锁阳的人们在沙暴的狂啸声中背井离乡。
我站在锁阳城下,仰望着古人们曾经回望的佛塔圆顶。若不是沙的颜色,我会误以为有一位摇着经筒的喇嘛正从门洞中向外张望,张望我们这群千年后的来客。
而一切不再似从前,被遗弃的城在风中呜咽。
惩罚是沉痛的,重回这片戈壁的人们在忏悔。再也没有挖锁阳的人,再也没有胆敢招致长生天愤怒的子民。走过锁阳城,任谁都会噤声。
祁连山的雪水又日益多了起来,我看到天边一片绿色。今年的锁阳,你是否在生根发芽?
教师评语:本文作者通过文题,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人与自然的历史故事。故事的背景是戈壁滩,通过对土地沙化原因的叙述,让读者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全文立意高远,切入角度新颖,从人因缺少对自然的敬畏、因过于贪婪,而受到自然的惩罚,立意与故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曹丕说“文以气为主”,有了高远的立意,这篇文章也就文气纵横了,这是这篇文章得以取胜的第一要件。
(指导教师:张 彪)
找回清风明月
初1108班 张谦益
那个夏天,我很迷恋在窗口看夕阳。天台是封死的,我便时常在顶层电梯间窗口向西北望。太阳接近西山,落下前弥散漫天光辉。在一个窗口,我总以为自己看着的是一半的天空,却是全部的晚照。
李义山说看夕阳需要意不适,但关于夕阳,我却有很多欣然的心情和美好的记忆。绵绵半周的雨渐渐地停息,在傍晚升腾浓重的雾气,阳光渗进水汽的微粒,将半空染作金黄,教堂的塔尖投下棕色的背影,昭示着永恒。大风过境的傍晚,云层时卷时收,一角露出青空,一角射下金光,色彩混杂而交织,美丽极了。
有一天回家在楼下听到一声尖利的鸣叫,我抬头望向我常伸出头的窗口,一只鹰缓缓盘旋,我扔下车跑回家抓起相机冲向顶层,推开窗户,它正站在对面的楼上吃一只鸟雀。它那么从容不迫,我却早已屏住了呼吸。看着它翅膀下皮黄色的少年印迹,我出了神,手指搭在快门上动弹不得。直到它再次振翅高飞,我才发觉黄昏已经过去,月色正渐渐变亮,夕阳最后将血红色撒向土地,而后褪去,只剩清风拂面,衣服不断鼓起又落下。
秋意渐浓,我却是十足“向晚意不适”了。日落角落改变,那个窗口遮住了夕阳的暖色。傍晚,窗口只剩灰蓝色的昏暗。我偶尔会在回家路中的天桥上,再看看血红与深蓝彼此厮磨,远山的边缘如何将天空截半,可我再也找不到昔日的感动。电线与身旁行人搅得我心烦意乱,我这才渐渐意识到我不是迷恋狂烈深沉的天空,我似乎只是迷恋清风明月的心情,一个人独对黄昏的自怜落寞。
这个冬天雪下得很少,冷气团再次被驱散。午后我的房间忽然被金黄色笼罩,我趴在窗边,夕阳正慢慢地滑进远山。我下意识地冲出房间,推开房门,回到了顶层,向西北方向望去,仍是无言的灰蓝,本该落寞的我忽然释然。天空上,正回到城市夜栖的乌鸦群浩浩荡荡,穿过楼群与公路,飞过我的头顶。黑压压的乌鸦群下方,又传来了喧哗。在川流不息的城市上空,我忽然可以与人分享全部的晚照。
月光已经洒向地面,鸟群鼓起的风已经有海洋的味道。我看着一半的云层,觉得自己拥有了整个天空。
教师评语:如今回过头来再看谦益的文章,似乎感到冥冥中有天意:这个曾经喜爱扛着“长枪短炮”四处拍鸟的少年,如今读了北师大的生命科学学院。他如今依然会观鸟、拍鸟,只是更专业了。“知人论世”,文中对生命和生活的情意绵绵便更鲜活了。谦益的文章被打印成电子版,总让人微微遗憾,如果这对生命的体悟用他隽秀的字体书写出来,会更有一份“般配”的温度。
(指导教师:刘 慧)
金色花
初1405班 刘辰旸
偶尔看见人家阳台上花草缤纷,煞是艳羡,激起我养花的兴致。我便弄了一些花草:海棠,月季,文竹……开始还能记得浇水、松土,但到底很难始终坚持。我这才意识到,养花并非什么闲情逸致,它完全是勤快人的事情。
只有仙人掌活了下来。
无论阴晴雨雪,也无论那盆泥土如何枯涸龟裂,它总是绿而挺拔,每一根毛刺都伸出渴求的喙,贪婪地食着阳光和空气。
可这并未给我带来欢欣。它既不美,也不雅。我只是不无遗憾地想,为什么美总是那么娇弱,而不美的却总是那么倔强?对于它的存在,我不再关心。
许久后的黄昏,我倚着阳台远望,无意间瞥见了这盆仙人掌。它竟横竖添了许多新节,刀戟凛凛叉开,待细看时,我却忍不住大笑起来。
不是么,且不说它的大小掌节是怎样歪歪斜斜、怪模怪样,只看那绿色的掌面皱皱巴巴,细纹密布,像一张老人的脸。我越看越觉得它丑……我真不知道,它还会怎样疯长下去。我的养花历史就此告一段落,自然没能养出一朵花来。
谁想夏天一到,竟发生了奇迹。久雨后的清晨,走到阳台,淡青色的光亮和泉水般的空气扑面而来。我看到仙人掌上面有一团很耀眼的东西,是霞光?是雨水折射的阳光吗?我定睛一看,是花?是的,是一朵花,并且是一朵异常美丽的花。金黄色,十二片绸缎般富有光泽的花瓣,敏感地轻颤着的流苏般柔软的花须,细密地布满着雪乳般细腻的花粉。它凝然静立,闪烁着宫殿般辉煌灿烂的光芒……
可以想象,这仙人掌,它曾经有过柔软的叶、窈窕的枝,但因为环境的严峻而选择坚强。在沙漠吞噬了无数娇美的花卉之后,我们还能欣赏仙人掌这神奇的金色花。它并非一朵仅仅令人赏心悦目的花,它不甘泯灭的美,令人们肃然起敬。
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是不可摧毁的。
教师评语:作者在本文中托物言志的手法运用非常自然。文字如行云流水,写生活中养花小事,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不急于评论。而正是前文对阳台上仙人掌生长状态做了足够的铺垫,最后一句的议论“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是不可摧毁的”才显得格外有力度。
(指导教师:张 锦)
秋天的故事
初1408班 赵沁馨
秋似沉疴,唯美,易逝,寂静。秋日,太多惆怅令人无法释怀,我似断肠人,在天涯。
告别了故乡,行走在喧嚣的城市里,却觉得比生活在宁静的家乡更为孤独。我的思绪飘回了一年前的那座凉亭里。
银珂的家里有个院子,院子里种着成排的果树以及飘香的桂花。银珂请我去帮忙摘水果。偌大的庭院竟只有我们两个。清晨的微风抚摸着我们,我的心里不知是舒畅还是苦涩。我明白眼前这个不谙世事的男孩将与我在这里做最后的道别。我们都不说话,只顾抬头摘下丰收的果实。太阳已完全升了起来,我们坐进凉亭里小憩。
银珂的钢琴就摆在凉亭里,质朴而唯美。秋叶落在凉亭顶上,有着几分诗意。江南的秋是柔和的,银珂的琴声和嗓音也是柔和的。他弹着钢琴,吟唱着《城府》:“你走之后,一个夏季熬成一个秋,我的书上你的正楷眉清目秀……”唱罢,我的耳边响起了他的声音:“如果明年我转学,我们也会这样分开,对吗?”我心知肚明,却说:“怎么会呢?”他似是不明白这些,继续说:“我想一直和你在一起上中学,上大学,上同一所学校。”我惨淡地一笑:“然后呢?”他说“我不想离开你。”我把头仰向蓝天,不让泪水流出来:“对不起,你必须接受事实,青春不是用来等待的。”
他的回答却出乎我意料:“你是不明白我什么意思吗?我不想离开这里,我会想念你的。”我心里一怔,仿佛他弹钢琴的修长手指一下重重地叩击了我的心门。
我们轮流弹琴,从下午直到傍晚。临别时,我为他弹唱了一首《不煽情》:“待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喜欢假设,如果分开又怎么过呢?后来在时间冲淡下我终于懂得,没有谁是离不开谁的。”
从此以后,我便再没和他见过面,我在那天夜晚才想起,我把发带留在了他的钢琴上。
收到他的信,已是今年秋天了。我换了三次手机号,离开了故乡,他竟找到了我的地址。
拆开信封,里面只有用蓝笔写的一句工整的颜体:你必须接受事实,青春不是用来等待的。我的那根淡紫色的发带被粘在了信纸的右下角,随风轻轻地飘动着。
我没有回信。秋天,不仅要留些回忆更要留些幻想。
教师评语:青春时代是一个有梦想有奋斗有思想的时代,本文讲述的故事非常常见,但是文章表述的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深刻的感悟最令人回味。“你必须接受事实,青春不是用来等待的。” “没有谁是离不开谁的。”年轻人的冷静令人羡慕,如果他们能够都有这样的人生认识,那么这个世界会不会少了许多烦恼?
(指导教师:赵 燕)
附中的花
初1415班 国一嘉
春日百花开满园,倒也是个个艳!一一看来,确有几分意趣,窥得些许世间百态,且听我缓缓道来。
(一)碧桃
团花似锦争上头,无人甘愿衬花红。
少香少型少意趣,待到秋来秃枝头。
碧桃是校园中开得最艳的一种花,妖粉艳红的花朵颤颤地挤上枝头,开得极密极盛,将那枝干掩得一分缝隙也没有,却无奈不可独当一面,没一朵可以艳压群芳,似那古时贵人的珠翠满头,叮叮当当,繁繁琐琐。
然则叶子极少,内部空虚,每朵花的颜色造型也都似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也无半分香气。让人乍见团花似锦,细看却是全无美感。等过不多时,那艳艳的花也尽数谢去,光秃秃的枝干这才畏手缩脚地开始长出绿叶来,这绿叶也毫无美感可言。
若是由我来评碧桃,必将其评为不喜之首。花红有谢时,花盛须有衬,花多有布局,怎可只一味争那上风上水之处,到头来却无人顾全大局,将好好一棵花树弄得熙攘不堪?愚蠢愚蠢!
(二)丁香
细细四瓣少人看,合抱一球偏惹眼。
何必费心争做艳,自有幽香拂面来。
是什么这么香?原来是丁香开了,或紫或白的小花交相呼应在花树上,十分有趣。初看虽不起眼,但细察却是错落有致。一个个花球分布在树上,被绿叶环绕,清新淡雅。那香更是好闻,细细的,若有若无的,淡淡的,总令人忍不住凑到花周围一探究竟。
丁香是聪明的,也识时务得很。明白自己花不大,故而凑做花球;明白自己花不艳,故而以香诱人。这样算来,倒是比碧桃好一些。
然则这取巧的手段总归是小家碧玉的做法,聪明,却不够强大,缺了一份从容和大气。
(三)玉兰
妖桃艳樱庭前红,却不比玉兰婷婷。
素花似玉叶似碧,正是不艳压群艳。
玉兰,她是天上仙,冰清玉洁。
玉白的花朵绽开在碧叶上,盏盏似凌波水中仙,亭亭玉立。不是那种傲雪寒梅的傲气、月下牡丹的孤芳,她的气质是平易近人但不泯于大众的,温婉大方但不委曲求全的,是明明近在咫尺却远在天边的高高在上,明明随处可见却又是春天里不可多得的。花瓣开得恰到好处,正是拢一份含蓄、盛一分张扬的姿态。花大小虽不尽相同,但也必不是那大的才更美,朵朵都有各自的情态,各自为政却相互扶持,于是成就了一树的素雅婷婷,美得不可亵渎。
即使是花谢之后,玉兰也有自己的美丽:碧绿的叶簇拥在树上,与对面的银杏垂柳一同迎接深秋的到来。细看每一片叶,大小恰到好处,疏朗温润,叶色如玉,玉兰将她的美丽保留到了最后一分钟。
玉兰是一种气度,一种任尔自来的自信:人来自好,人去无憾,花开自美,花谢亦亭。她拥有那份大气,更拥有可以大气的资本。
那才是大家闺秀应有的气度,万物皆于我心而万事皆是浮萍,她便是她,她也只做她。
那是玉兰。
(四)女人花
世间女子皆似花,花虽靓丽时却短。
莫学碧桃偏争艳,若非玉兰必做丁。
玉兰虽好,却非人人做得,非是那十分的天时地利人和,成不了玉兰。若是硬学玉兰,便是自讨苦吃,弄巧成拙,最后落得一个碧桃的下场。
丁香虽看起来不似玉兰风光,但也十分不错,另辟蹊径,或许别有一番风光。
花似人,人似花。
教师评语:这篇文章写了碧桃、丁香、玉兰三种花,每种花都各具特征。作者逐一道来,层层烘托,表达自己对玉兰的喜爱欣赏之情。作者的文字少含蓄而多张扬,在对花的描写中渗透着鲜明的个人喜好。本文写景喻人,写花更是写人,以花语警示世间女子,不要学碧桃只会争奇斗艳、抢尽风头,要像玉兰一样自信大气、坦然自守。
(指导教师:宋美娜)
拙政
初1708班 于彦之
才到苏州,便急忙安顿好,去了心心念念的拙政园。
游人不多,大约是怕那将阴未阴的天。于是我仿佛在朦朦胧胧、如云如雾的漫天烟雨中,触到了姑苏。
园外看来,墙砖是一色的水磨石,灰灰的,不落富丽俗套。窗户也用灰瓦,却摆出了些花样,透出园内风光的只言片语,让人心中便又多了几分憧憬。
方进园,便是一带翠嶂,白石崚嶒,藤萝掩映,苔藓成斑。不由想起古书中一句“若非此山,园里景致尽收眼底,又有何趣?”
这园子依的是一缕水脉,绕堤柳,映岸荷,借了水三千翠色。我只随着水走,走过郁着苍劲木色的折栏板桥,又走进一道月亮门,进了个小院。院中满植翠竹,极高,极直。透过竹林看那门那窗,仿佛也凝了几分沉静的碧。
“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处处雕琢,又不显雕琢。
一条苔痕点点的羊肠小道,连起几个相通的院落。相似的粉墙黛瓦边,却是各不相同的风景。这园中是芭蕉,盛夏时节,花是不见的,但叶的形态极好,肥肥大大的,在蒙蒙细雨中苍翠欲滴。只是我想筑园者想呈现的绝不仅是“冷烛无烟绿蜡干”和“绿玉春犹卷”的一片碧影,更有新叶老叶映在雪白粉墙上的浓淡墨色。
于是,又惦着晴日里的园子了。
这微雨的仲夏时节,丝毫不觉有暑气。就这样漫步走过几个不同的院落,在湖边柳荫下稍歇,闭眼,微风拂过万物的感觉更是明晰。想来这风也许拂过小亭中书生长发,听他吟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风也许拂过绡罗绣帘,楼上小姐正拈起柳枝“摇漾春如线”;那风也许拭去过第一位主人一把浊泪,看他笔走龙蛇书下“拙政”二字。
拙者之为政,政可拙,心必正。四五百年了,园子里的花花草草比我们这些后来人看得都要清楚。
绕牡丹亭,穿荼蘼架,木香院旁见一邻水敞亭,不似别处的宽绰,小巧而精致。内有一匾额,题着极雅的名—“与谁同坐轩”。
与谁同坐?与清风,与明月,只不与这尘世相争。
我在轩中坐下,临窗听水,斟一盏茶,只觉天地清气,不过眼前风景。
好一拙政!
教师评语:这篇文章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将拙政的景色娓娓道来,翠嶂白石、荷塘翠柳、粉墙黛瓦如一幅幅清丽的画卷铺展开来,颇有《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的文风。诗词佳句信手拈来,这些与该同学热爱古典文学、平日里深厚的积淀不无关系。
(指导教师:迟 旭)
九月校园里的树
初1711班 李嘉宁
【9月6日】
“下午好,詹尼!”我跟我新交的朋友詹尼打了个招呼,但詹尼只是站在那里高昂着头,不说话—当然,她是从来都不说话的。
见到詹尼其实很容易,她就是我们教学楼旁最大的那棵白杨,她总是以这样日夜不变的姿态,看着我们从她脚下路过。
詹尼很漂亮。她的裙子上布满了星星点点的水纹,就像风吹过平静的池塘那样,一层一层荡漾开来—有波纹,有皱纹,也有螺旋纹,以及许许多多叫不上来名字的花纹。越往上看,这些花纹越浅、越密集,再往上就是她硕大得如同一团云一样的绿色头发,如果在地面上看,其实更像一柄伞。詹尼的脸是我见过的最有趣的脸:两只半开半闭的眼睛,仿佛示意着它的主人正在度过她平生最悠闲的时光;一个歪歪扭扭的鼻子,上面布满了皱皱巴巴、层层叠叠的纹理,鼻孔硕大;还有一张嘴角微微上扬的嘴,有点兔唇,又让人怀疑她是否在微笑。
詹尼永远都伫立在我们教学楼前方,你可以去微抚她、轻拍她,抑或在她的裙子上贴满花花绿绿的关于各个部门招新的海报,她都不会在乎。
【9月7日】
中午我没有去看詹尼,只是瞧了瞧她裙子角上的海报。我觉得有点对不起她,毕竟她也是一个生命呀!但詹尼还是站在原地,一动也不动,让我联想到了一位戴着高帽子正在打禅的老僧。
詹尼永远都是老样子。只是在那里默默地度过属于自己的春夏秋冬,永不与外界交流,我相信她如果能说话,也一定不善言辞。她像一头牛一样,不说话,只是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一份事,对于一切都是充耳不闻的态度,让人感到厌烦,但同时又觉得尊敬。她让我想到了《植树的牧羊人》这篇文章,不为什么,或许只是站在我们教学楼前让她觉得幸福,她便这样做了,这一站就是几十年。詹尼是永远静默着的,当然,她是一棵树呀!可如果是让我就这样站在这儿,哪怕只是站个十天八天,我也受不了。她就像佛教中所谓的“宗师”,功力已炉火纯青,已经到达了“不惊、不怖、不恼、不畏”的境界了。
詹尼就是这样,你很容易找到她,也很难发现她。如果你是真心诚意来找她的话,不用找了,她永远就待在我们的教学楼门口,每时每刻静候你的到来。
【9月8日】
詹尼已经快成一个小小的“圆秃”了—顶部的嫩叶有些稀疏。这是理所应当的,落叶季已经来了,她也不可能再长更多叶子了。
詹尼让我觉得有些愧疚,我不觉得是我在认领她,倒像是她在认领我,她像我最好朋友的性格一样,交际能力薄弱,不太合群,让人很容易忽视她的存在。
我从不会考虑选一棵顺眼的或是一棵看起来比较“可爱”的树,开始想到哪棵,便从始至终就是哪棵。挑树如交友:你东奔西扯交一堆“朋友”,但每一个都不是用真情实感对待的,遇到困难了,谁也不愿意帮助你,这又有什么意义?人总能看出来别人对他的感情是否真挚,树当然也能呀!詹尼当然非我挑选出来的树了—挑,不公平,也会是一种遗憾。这就是詹尼带给我的,给予我的。
我交了詹尼这个“朋友”,终我一生也一定会记住詹尼这个“朋友”。人一样,树也一样,只有你认真对待她,她才会高兴,也才会认真对待你。
教师评语:本文以日记体的形式讲述自己和九月校园里的一棵树的故事,在“我”的娓娓道来中,这棵被称作“詹尼”的树就像一个朋友,虽然不言不语,却一天天向“我”展示她的美丽、友好、包容、豁达与变化,启发“我”明白生命的真谛和朋友的意义。这是一场心灵成长的记录,观察和思考自然融合,真切动人。
(指导教师:陈冬梅)
老城一隅,江湖一梦
初1807班 田海蓝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江湖?在金庸笔下,江湖是人的江湖,恩怨的江湖。我一直记着,却不曾想,在这腊月的重庆,换了看法。
钓鱼城,傲然矗立在栈道上,千百年来,独自一城望着冷雨落入三江交汇处,转瞬间没了踪影。江面一叶小舟,在雾气中若隐若现。旷野之下古树静默,千百年来,守着这巍巍险关。我手扶着冰冷的古城墙,看着斑驳的石砖上铺着厚厚的一层青苔,浸着这冷雨。旁边悬垂下来几枝干枯的爬山虎藤,带着水珠,抚过我的脸颊,又在苍老的城墙前睡去。护国门,那早已被枯藤覆盖的关隘,一身傲骨,巍然耸立。枯藤老树,独向残阳,在黄昏的墙面上留下一抹最深刻的红。我仿佛看到当年南宋守军的热血,看到那年、那日、那人,以“不可杀城中一人”为条件,向元蒙的铁骑无奈投降;我仿佛看到全城守军拔刀自刎,一腔碧血染红了钓鱼城,也染红了天地。饮过将士的热血,踏过蒙军的荒骨,钓鱼城,虽几经沧桑,浩气犹存。
踩着沉重的步伐离去,望潇潇暮雨洒江天,我们急需一种从味蕾到胃的温暖。街边的老火锅店,迎面而来的辣味似一头咆哮着的雄狮,刺激着我的鼻子。灶台四方摆着老板凳,落座后我便急急开动。每一道食材,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在泛着红光的辣汤里,慢慢讲述着属于它们的江湖故事。有的仿佛刚刚结束一场混战,饮过烈酒,口齿有些不清,断断续续;有的好像相伴的侠侣,断了相思,失了牵绊,嘴里说着曾经的誓言,情意绵绵;有的恰似那初出茅庐的仗剑少年,气宇轩昂,结交肝胆兄弟,生死与共;有的却如那修行隐士看破红尘,告别喧嚣人间,藏身山林,再不相见。而那辣油里蒸腾而上的热气,仿佛又化作一身侠义的剑客,陷入冷空气掌下,浴血奋斗,最终使出凌波微步,转眼便消失不见。
酒足饭饱,我在山城的坡坡坎坎里起起落落。远远望去,街边老叔背着一筐枝条在吆喝。在重庆,江湖人冬日绽放的孤独,在湿意中化为晶莹剔透的蜡梅。错落有致的枝条上,三三两两的蜡梅,簇成一团,向着相反方向开着,孤傲中带着一丝冷寂。清冷的花香沾染了寒气,在我鼻尖绽放朵朵芳华,若有若无,或浓或淡,仿佛吟唱起一段轻柔婉转的四川清音。阴沉的天空开始落下点小雪,蜡梅的沁人芳香,在这剔透的飞雪中,挥洒得淋漓尽致,仿佛是那点睛的一笔。薄如蝉翼的明黄花瓣,仿佛绣在了以这雪、这天、这地为画卷的蜀锦之上,栩栩如生,花香袭人。
冬天的风很冷,我快步朝交通茶馆走去:麻将的搓牌声,调侃的欢笑声,透着几分豪迈与洒脱。迎面而来的,是一阵阵暖暖的茶香。跑堂的茶博士背手冲着一壶茶,细长的壶嘴里倒下的,是山城岁月,也是江湖豪情。许久未见的老朋友,热了两壶老鹰茶,把茶香撒入带酒江月。年轻时离开重庆这江湖,在外为生计苦苦奔波,或成功,抑或失败,却从未忘掉这回家的旧路。吵吵闹闹的声音里,有了些许年代感,如同入口的涩茶,微苦,却回甜,令人久久无法忘怀。
都说,有人,就有了江湖。而我认为,有了重庆,便有了江湖。
教师评语:作者笔下的江湖,是冬日的山城岁月。钓鱼城巍巍险关,浩气犹存;老火锅热情豪爽,侠骨柔肠;蜡梅花开,暗香浮动;交通茶馆,茶香绵延。作者选取了冬日重庆最具有代表性的四幅场景,以极其细腻、生动的文笔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山城冬景图。“有了重庆,便有了江湖”,全文构思新颖,选材精炼,视角独特,文笔优美,感情真挚。
(指导教师:郭林丽)
北京的秋天
初1912班 何秉原
“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
——老舍
在文人笔墨之下,北京之秋乃是天堂。的确如此,四季之中春天过潮,夏日甚热,冬天太干,似乎只有秋天是理想的。静静地,悄悄地,秋天悄无声息地来到了北京。
故宫,想必是第一个感受到它的。清早,当第一缕阳光散在宫里,一派艳丽的场景便呈现出来。天空像是被洗过一般,又蓝又净;城墙好似被火焰烧红了一般,又红又赤;银杏树恰似被镶嵌上了金子,又黄又亮。一叶飘零,一树橙黄,一鸟飞过,一宫芬芳。北京的早晨多么明丽!
若是想欣赏红叶,香山便是胜地。中午,露水渐渐逝去,雾也散了。那漫山遍野的花草树木足以让人瞠目结舌。柿树、松树、柏树、枫树,黄的金黄、绿的碧绿,蓝的湛蓝、红的火红。放眼望去好一片五彩斑斓的热烈景象。
黄昏时刻,太阳还未全落。在落日余晖下,八达岭长城巍然屹立,一块块砖是千年来的记忆,一座座烽火台是古时民族兴盛的象征。城墙啊,巨龙啊,在秋天显得更加沧桑。夕阳西下,长城静谧而深沉。
秋天的夜来得格外早,千门万户都进入了梦乡。可是此时的校园,却是另一派景象:教学楼里灯火通明,夜深人不眠。精彩的演讲声隐约传来—听!那些教授正不辞辛劳地讲课。学校的另一端,图书馆里—看!这些学生正努力地自习。秋天,他们好似在一场比赛中争先恐后准备将来的考试。这场比赛是何等激烈!
北京的秋天,秋天的北京,是多么使人爱恋啊!
教师评语:故宫、香山、长城、校园……在秋天这个美好的时节里,都呈现出了自己特有的色彩:有的艳丽缤纷,有的静谧深沉,有的激烈奋进。这就是北京秋天特有的色彩,让人如此爱恋!文章画面感很强,作者擅用长短句、擅用各种修辞。
(指导教师:王丽丽)
白杨和银杏
初1802班 吴晓雨
校园里,两种树数量最多—白杨和银杏。一个被写进歌词,一个被装进画框;一个给人力量,一个给人美感;一个撑起半边天,一个撑起另一半。
“你求实、进取、生动、活泼,就像那日夜守卫你的白杨”,这是校歌中一段我最难忘的词,因为它最难理解。入学时我所知道的校园文化,第一个就是白杨是清华的名树,而且是与“守卫”“坚强”绑定在一起的。为什么呢?没有人告诉我,可我已找到答案,就在一朝一夕间。
当你踏进校园大门时,白杨并不会成为视觉的重点;若不甚在意,更根本不会注意到它们。深入校园,才会看见那一排排高大的身影立在教学楼通向操场的路边,裹着粗犷的白色外衣,站定,仿佛不为一切所动。它们太高太高,只有昂起头,才能看到那些翠绿的大掌,在风中打着拍子,葱茏、繁茂;阳光放弃与它们争抢,懒懒地卧在那些大掌里,没有什么能比它们的生命更热烈。有时叶子会因为盛放了太多的阳光而掉下来,把阳光撒了一地。上去捡起那只大掌,叶柄十分有韧性,叶片光滑却不娇嫩,很厚,很硬,很绿,没有什么能比它的姿态更稳重。它们仿佛有着灵魂,有着铁骨。十二月的一个漆黑夜晚,冬风又一次发动进攻。杨树是秋天的最后一道防线。第二天我们赶到时,只剩下满地枯黄碎裂的杨树叶,堆积如山,悲情壮烈,它们坚定而英勇地战至最后一刻。
杨树也有温情的一面。夏天午休时偶然抬头,看见杨树的枝叶在夏风中欢快地抖动着,神采飞扬,翠绿占据了整个窗户。它们往窗里望着,也在期待着某个热烈的生命。那一瞬,我仿佛置身于某个童话。
这就是杨树,仿佛某个相识十几年的老友,就这样以坚挺的身姿,深沉地凝视守卫着每一个人。
相比白杨,银杏的美不言而喻。它身材更娇小些,叶子更柔美些,像个活泼伶俐的小姑娘,天天欢快地跳着舞。最打动我的还不是它外貌的美丽,而是它始终能带给生活惊喜,心里装着乐观和无穷无尽的宝藏,无论环境如何,都能绽放精彩。
春夏时,它和所有树一样换上朝气蓬勃的绿衣,和谐却不单调。秋天,其他树落叶、休息、退场,它则拿出一身金黄的舞裙,不理霜冻,抛弃喧哗,笑着换上。每一片叶子都是一把金扇,每一片叶子都是一只金蝴蝶,缀满枝头,深远幽香,绚烂清亮。静美,哪怕是寂寥也寂寥出一份醉人。深秋,人们看见一只只黄蝶从枝头飞旋而落。有人把它装进口袋,有人把它夹入书中,有人把它吟成一首诗,有人为它驻足流连。越是惊叹和赞美,它就越肃穆和温柔。
每一片叶子都带着一个故事。十一月,本以为银杏的故事已经到此结束了,可这个自然的精灵,再一次给我惊喜。我从四楼走下来,匆匆的脚步因无意间的一瞥顿住。窗框中一片轻粉,一嘟噜一嘟噜桃红小灯招摇高挂,恍若春意欢闹。灰蒙蒙的天色也因此明朗了许多。一时间震惊和疑惑冲上心头。现在已经是春天了吗?
这是梨花吗?不,梨花没有它活泼的颜色。这是桃花吗?不,桃花没有它滚圆的可爱。我连忙跑到楼下,窗框中惊艳的那一抹春色,原来是银杏树的一簇簇小果子。果子上半部分泛着浅绛,下半部分是淡黄色的。
清华附中的自然景致由这两种树构成。杨树默默奉献,坚韧不拔,让人安心;银杏活泼可爱,积极向上,给人快乐。两种树相互补足,相互衬托,和谐美好,以自己的方式给校园带来无限的风光意趣。
教师评语:托物言志是本文的一大特色。白杨和银杏,在作者的眼中,代表了校园里两种不同的美—挺拔和秀丽;在作者的心中,更代表了母校两种美好的精神气质—坚定和乐观。文章善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描摹树的美,同时还巧用比较手法凸显树的特质。两种不同的树,表达的是对母校的同一种爱。
(指导教师:那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