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执笔时,叩问初心
作为个人而言,说服自己持续执笔,并非易事;作为管理者而言,激励鞭策队伍执笔,难上加难。大家都知写材料难,挖个成手难,但对文稿起草的本质、缺写手的实质或者知之甚少,或者深有体会但却讳莫若深。很多时候,都在抱着寻找“老实人”的心态,不愿、不屑深挖根本。若想从根本上解决不愿写材料、无人写材料的问题,唯有叩问初心,科学应对。
一、文稿起草的本质是什么?
关于材料的本质,很多前辈给出的不同答案,都曾给愚拙很大启发。随着文稿起草的逐步深化,愚拙逐渐形成这么一种认识:文稿起草的价值在于研究解决问题,其本质就是将深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用文字形式予以呈现。具体到某一文稿任务,就是在深度研究工作、研究人的基础上,根据具体场合、背景,用恰当的体例、方式通过文字形式予以呈现。
总体看,要写好材料,离不开四个深度研究。
1.深度研究事
把事搞透是写好材料的基本前提。
写材料,重在研究事。材料拟写的深度、广度、温度,最终取决于对事的研究程度。从这个角度讲,与其说是“写”材料,不如说是“谋”工作。
只要能把工作搞透、兜全,即便写不出流畅圆润的好材料,也能提供翔实的一手素材,成为一域一地的业务通。这样的业务通,只要稍加注重理论的学习和不同体例文稿的研究,很快就能成为一域一地的笔杆子。
要成为综合领域的笔杆子,至少是半个业务通,或者具备短时间搞清搞懂业务的学习能力、专业素养、意志品质。
如何短时间熟悉陌生领域业务呢?
那就要迅速从上情下情内情外情四个维度全面梳理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大集成地动态梳理相关工作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理论前沿、形势问题、对策思路,确保材料始终站位高、视角广、思路新、措施实。
梳理过程中,不妨像写毕业论文那样做个文献综述。梳理明白了,弄懂弄透了,就知道大概怎么写了。
比如,写专项活动部署稿,就需要迅速梳理各级有关文件、讲话,做好理论储备;写总结稿,就需要把来龙去脉厘清楚,尤其是把做法成果兜全、厘清、提炼好。
需要强调的是,一个成熟的笔杆子,不应让自己如此被动,而应把功夫下在平时。只有平时多研究业务,关键时刻才能从容执笔。相关实战经验,我们将在中篇(实战篇)的第5章“磨刀子”等章节中详述。
2.深度研究人
把人搞透是“写得好”的关键所在。
写材料,贵在研究人。要研究代谁写材料(讲者)、谁会听材料(听者)。在呈现共性特点的同时,也要注意体现个性化差异。
要站在“讲者”角度,体现其站位、其思维、其关切。
要站在“受众”角度,见人说人话,说其能听得懂、习惯听的话。
工作中常见到,一些写手文字基本功和业务能力都非常好,对总结、方案、政务信息等公文可谓驾轻就熟,在单位里也算是小有名气的笔杆子,但一遇到稍有个性和难度的讲话稿、党课稿、理论中心组发言、生活会发言、致辞,就写得有些不尽如人意,难入领导法眼了。
原因何在?
就在于只停留在研究事的层次,而没有花更多精力去研究人。
那么,如何研究人呢?
搞综合的同志平时需要多花些功夫,深度研究领导的共性思维特点和个性特点,锤炼领导共性思维,洞察领导日常关切,体验领导应有视野,对标做好储备工作。
写稿时,要带着强烈的角色意识。总体上看,领导讲话等材料通常是8分共性、2分个性,即:80%是通用的,与之相应,我们可花80%的时间、精力研究广义上的技法;20%是个性化的,与之相应,我们要花20%的时间、精力研究领导本人特点。
研究广义技法,可以动态跟进并研习不同层级的几个领导同志的讲话材料,这对于锤炼领导共性思维、开拓公文写作视野、研究有关业务工作、增强公文写作语感、做好平时资料储备大有裨益。
研究自己单位领导特点,主要是多收集领导以前的讲话等综合材料,多从领导的讲话、谈话中悟,多从领导参与的政务、事务活动中悟,多从领导阅读的书报、关注的信息中悟,多从领导批示、交办的事项中悟,研究其文风特点,研究其业务关注点,对标储备努力即可。相关实战经验,我们将在中篇(实战篇)第6章“定盘子”第2节“‘用户’体验第一!”中详述。
综合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我们在单位里可能是综合人员,但在上级单位眼里,就是业务人员了。
我们经常会接到为上级拟写专题业务类发言稿的任务。比如,处室人员为厅领导代拟发言稿,厅里人员为省领导代拟发言稿。这就需要我们跳出自身业务,去深入研究上级领导特点。
能不能写好这样的稿子,关键不在于自己是否足够专业(肯定比上级领导的文秘人员要专业),而在于对上级领导的站位、思维等体验是否准确。
愚拙曾代拟过一篇省长专项领域发言材料(见第6章第4节“一次代拟省长讲话稿复盘”)。当时,为了找到感觉,曾把一年以来有关省长的所有政务信息、讲话材料找来通读了一遍,把省长近几年相关工作论述搜来通读了一遍。当找到当省长的感觉时,才敢动笔去写,而且也写得相对从容、畅快。
除了要研究领导,研究受众也很重要。要搞懂他们的关注点,甚至要从中找到提纲的具体切入点。比如,拟写汇报稿,研究听者甚至比研究讲者更重要,因为他们是更大的东家。相关实战经验和全过程复盘,我们将在中篇(实战篇)第6章“定盘子”第3节“‘受众’感受至上”中详述。
3.深度研究体
写材料,要善于研究“体”。要想“写得像”“写得是”“写得好”,最基本的还是搞清体例,如此才能对路。
在网络发达的当下,研究体例不是一件难事。
平时可多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利用网络多去搜索和深度掌握15种公文、政务信息、总结稿、汇报稿等常用文稿的体例。
其实,即便是同一类型稿子,在不同场合,根据不同需要,也会有不同的写法。
这就需要我们多去主动挖掘、积累,多去学习同一个稿子的N种写法。
只有平时多去琢磨不同的体例、形式,才能在关键时随心所欲,不拘于形式,不受所谓体例、形式的限制,真正做到内容大于形式。
另外,有时我们也会接到不常写的文种,这就需要现学现卖,利用好网络搜索功能,赶紧找几篇经典范例,琢磨其基本体例,以免贻笑大方。
一些文稿体例,我们将在中篇(实战篇)讲解一部分,更多的内容可到微信公众号“公文选萃”中查阅动态集锦,那里有鲜活范文。
4.深度研究景
写材料,要主动研究具体的场景、背景。
同样的事项,如面临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具体要求,拟写起来可能有很大不同。
这就需要多见世面,多些人情味,多些烟火气。
要有画面意识,多些走心的“现挂”。
要有发展眼光,体现出阶段性的现状和思考。
具体而言,就是要搞清具体背景、具体要求,把通知搞来,甚至打电话问问组织者,问清议程、时长、主题等有关情况,在文稿中集中体现。
关于这一点,需要我们在日常积累中多品味同一主题下的不同文稿,具体体会在表达方式方法上有哪些共性规律可供遵循,又有哪些个性化特色值得借鉴,以提升文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愚拙有个培养深度感知景、深度研究景能力的小技巧,那就是研读高质量的通讯稿、致辞稿。这类稿件通常融入具体场景,主动进行互动,多加研读是储备这方面技法的捷径。
5.结语
依靠现在发达的网络技术,平时做好以上四个研究,多搜集材料,多琢磨共性的方法技巧,并运用到自身写作实践中,进而大集成地建构起自身写作体系,不断锤炼能时刻担当起完成单位大材料任务的能力,关键时刻就能写出既高大上又接地气,还有鲜明特点的材料。
仔细观察一下,每个单位能叫得响的笔杆子,都是以上四个深度研究的最好践行者。
但是,做好四个深度研究不是一件容易事,要舍得花精力、花时间。
这是个痛苦的过程,需要付出极多的时间、极大的心血。
所以,要成为笔杆子,不见得是天赋问题。没有一个材料是好写的。大家在写材料时遇到的困难,笔杆子们也会遇到。大家在写材料时面临的孤独,笔杆子们也都深有体会。
有个段子说科比比别的篮球运动员要牛,是因为他经常看到早上4点钟的城市。
不知道是否属实。
但很多笔杆子,确实经常看到4点钟城市的样子。
畏写、鄙写、厌写,说到底就是缺乏深度学习的勇气及支持深度学习的土壤。
好的材料,从来都是良心材料,都是基于深度研究事、人、体、景,把各方面情况搞清搞透,恰到好处地有机提炼,用相对合理的观点统率起来,且能够在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面对不同受众,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
二、缺写手的实质是什么?
无论是写材料还是干业务,要想干得特别好,都离不开深度研究、深度思考。具体些,就是离不开深度研究掌握情况、深度谋划设计、深度进行推动。
1.体制内单位缺写手的本质
从网上一些信息及读友在公众号“公文选萃”的留言中可以感受到:一些体制内单位严重缺乏写手。其实,这只是一种表象。
究其根本,从个人微观层面看,主要是缺乏骨子里愿意深度研究工作的决心,缺乏行动上愿意花精力广泛调度调研、深度掌握上情下情内情外情的执着;缺乏执笔时愿意熬心血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提炼、比较、集大成呈现的钻劲。
从单位宏观层面看,主要是缺乏支持深度思考的激励手段,缺乏深度思考的氛围和价值追求。谁愿写能写就统统让其写,谁愿写不能写、能写不愿写或不愿写不能写就放任自流,存在着严重的“年轻人”依赖症、“骨干”依赖症、“政研室”依赖症、“办公室”依赖症、“文字综合”依赖症。从管理上看,这是典型的“鞭打快牛”式管理。
久而久之,原本愿写能写的,战线越拉越长,既成为急难险重任务的先锋,又成为杂七杂八任务的清道夫。随着体力、脑力、精力、心力透支和“草料”的缺失,逐渐转化为能写不愿写的。原本愿写不能写的,随着时间推移,因缺乏指导,工作激情式微,越来越畏写怕写,越来越边缘化。原本能写不愿写的,优哉游哉,彻底没了再拿起笔的勇气和动力。原本不愿写不能写的,乐于在跑跑颠颠中坐等退休。
2.体制内最理想的状态
写和干从来都不是对立的。谁也不比谁更优越,更辛苦,很多时候是没有可比性的。
但写和干又各自可分为若干等级。负责文稿起草的同志,可粗分为写得特别好的,写得一般好的,写得不太好的。负责干业务的,也可粗分为干得特别好的,干得一般好的,干得不太好的。
但凡写材料写得特别好的,肯定是对业务进行了深度研究,去干业务也基本能够干得好。同样,干业务干得特别好的,也能够写出特别好的稿子或者是基础稿,稍微加上些“人”和“景”的因素,就是好稿子。
因为无论是写材料还是干业务,要想写得特别好、干得特别好,都离不开深度思考。具体些,就是离不开深度研究掌握情况、深度谋划设计、深度进行推动。
《西游记》中有句很经典的话:“纵然是块铁,下炉能打得几根钉?”同样,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能耐再大,也很难把所有材料都写好。
因此,体制内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人人都能干,人人都能写。
不能一有急难险重任务,就着急“鞭打快牛”,任快牛八小时内外孤独耕种、孤军奋战。不能一味想着做老好人,任懒牛慢牛上班优哉、下班走人。也不要总想着招几个能写的年轻人就能解决全部问题。这样循环往复,快牛期会越缩越短,人浮于事会越来越重。
只有厚植乐于深度思考的土壤,激发乐于深度思考的意愿,才是正道,也才是根本之道。
3.如何破解体制内缺写手的难题
这个土壤如何厚植?这个意愿如何激发?
从单位组织的宏观角度看,要当好深度思考的示范者。无论是文稿起草方面的调度调研、布局谋篇、分块撰写、统稿改稿定稿,还是具体开展工作方面的谋划设计、推动落实及总结提升,在关键节点上都要尽量积极参与、全程指导。要及时选拔一批深度思考、成果丰硕的实干家、谋略家,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
从中层领导的中观角度看,要当好深度思考的推动者。队伍硬不硬,中层很关键。要避免只当“通讯员”、只干扳道岔,要鼓励其带头钻业务,真正做好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真正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带好队伍,实现扁平化管理和质效双提升。
从干部个人的微观角度看,要当好深度思考的践行者。应将深度思考作为职业操守和工作标准,以深度思考的勇气、果敢和精神,将分内工作干到极致。希望愿写的继续保持对写的热爱,花心思琢磨,下力气积累,动脑筋练习。希望能写的继续保持对写的初心,做好以文叙事、以文辅政、以文鼎新。希望做事务性工作的,在做好本职工作之外,研究如何优化流程、完善制度、形成文字。没有一定的务虚能力,事务性工作也不可能干得太好。希望能写愿写的,在秉持初心、任劳任怨的同时,也要适度放轻松。在累的时候,不妨沏杯热茶,看看窗外的风景。
三、写材料真的是“能者多劳”吗?
看过非常精辟的一句话:哪有那么多“能力问题”,在牛到一定程度之前,全是“态度问题”。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写材料。
体制内,与其说是“能者多劳”,不如说是“愿者过劳”。
单位里,在对写材料任务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大材料任务进行分工时,通常倾向于安排给极少数“笔杆子”,并在私底下不疼不痒说一句“能者多劳”。
短短几个字,风轻云淡间,就把本应该业务处室干的全面梳理上情、下情、内情、外情及工作谋划、设计、推进、落实推得干干净净。
实际上,一个单位里的“能者”是不少的。比如,直接呈领导班子尤其是主要领导的材料,通常都写得不差,党委会、党组会上的汇报材料通常质量都很高。
因此,抛开是否“能者”先不谈,其实那些整天加班熬夜的“笔杆子”,其最宝贵的品质应是一个“愿”字。这也是体制内单位里比较稀缺的品质。说得通俗一点,所谓“愿”,就是态度端正,心存敬畏,胸怀理想,愿意为事业吃苦受累。
“负责文稿起草的人”一般对应的是“负责事务性工作的人”。最理想的情形是:能写好材料的人也能干好事务性工作;能干好事务性工作的人也能写好材料。当今时代,亟需既能写又能干的全面型机关人才。
但在现实中,愿写能写的人极少。有的能写不愿写,有的愿写不能写,有的既不愿写又不能写。总之,大多数人更愿意干事务性工作。同很多朋友、读友闲聊时,大家普遍认可材料界存在的“二八法则”:一个单位里,通常能写的占20%,愿写的占20%,能写愿写的仅占4%,这4%的同志可能要承担80%的重要文稿写作任务。
个别同志追求养生式工作,乐于干些跑跑颠颠的事务性工作,跑完就干完,干完就休息。领导安排文稿任务时,他们或者以年龄或者以家庭或者以能力为由不愿承担。久而久之,有文稿任务时,哪怕是其业务范围内的文稿任务,也不得不让其他“愿者”承担。
有的同志伏案埋首,一坐一整天,一天又一天,直到住进医院。因为他们既要干好本职工作,又要因“能”而承受一些过劳的任务。干完一件,还有若干件。忙里偷闲,还得充电,阅览报纸杂志,查阅政策文件,及时储备素材,动态掌握情况。表面上看到的“能”,实际上是大量的精力消耗、时间付出以及家庭牺牲。
其实,除了必要的综合部门,业务处室就不该设文字综合这样的岗位,而应该扁平设计、各干一摊、各负其责。承担业务工作,就应该全面梳理业务内上情下情内情外情,动态搞清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下步对策;就应该承担起掌握情况、谋划设计、研究推动、具体落实的全流程、全环节,并在不同环节,负责用文字准确全面表达。干工作的极致,就是把事儿研究通透。只要事儿研究通透了,干明白了,写文字也不会是什么难事。
现实中,负责文稿起草的人,尤其是任职于综合部门的人,在调度、研究及谋划工作中,经常和不同层面的同志打交道,练就了严谨、干练的办事能力,往往也能胜任事务性工作。而单干具体事务性工作的人,却不一定能胜任写材料这项工作。所以,常常会看到负责文稿起草的人被紧急派去干事务性工作,却很少看到干事务性工作的人被紧急派去写材料。于是,负责文稿起草的人,特别是“笔杆子”,因其多面手属性,可能会承担更多的任务。
有谁不想工作轻轻轻松,多些时间陪伴家人、享受生活呢?又有谁愿意加班熬夜,熬出精力体力疲劳,熬出一身病,熬出“过劳肥”呢?那些老老实实、默默承担的,比起那些养生式工作的,多的其实更多是“愿”的态度和品质!
不“愿”花精力花时间深度研究事儿,怎能写出厚实的材料?遇到稍微复杂些的材料,就以“能者多劳”为由退居二线、到点下班。本该负责的业务,基本情况掌握不清,存在问题一问蒙圈,未来措施心中无谱,能写出有深度的材料就怪了。这个深度研究工作的过程,不该简单由“笔杆子”来搞。更有甚者,活儿没干,直接简单粗暴让“笔杆子”来编。
其实,从管理者角度讲,职责划分、工作摆布、人员使用也是极考验管理智慧的事情,要敢于从“鞭打快牛”怕出错的思维,扭转到扁平管理、各守各摊、谋划设计、推进落实写稿一体化的思维上,要逼着慢牛“愿”起来、“能”起来。必要时,要舍得花精力“带跑”“陪跑”,这对营造良好氛围、提升团队战力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