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关于写得好
一、如何做能谋善干的写手?
不要满足于做为文而文的任务式、事务式写手,而要敢于担当,立志做以文辅政、以文鼎新的参谋型、智慧型写手!
1.舍得花精力
2019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谈到学习理论时,强调“要舍得花精力,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
五句话中,“舍得花精力”是前提、是关键、是根本。
舍得花精力,就是要暂搁种种诱惑,舍得拿出时间,能够端正态度,做到心无旁骛,真正动脑走心。
只要下决心放下手机,离开酒桌,关上电视,忙里偷闲,走进图书馆、书房或任何安静处,或者捧起书本,或者铺开报纸,或者点开网页,就离能谋善干笔杆子的距离近了一大步。
2.提升阅读质效
信息时代,处处是信息,处处是“地图”,处处有宝贝。提升阅读的质效,就是要四处寻媒介,动态兜全情况;精心深阅读,广泛储备素材;分类萃与合,随时揣摩备用;沙场秋点兵,实战靶向储备。具体内容将在第5章“磨刀子”中展开。
比如,如果平时能够在“外情”方面多些搜集阅读,那么在参谋辅政的广度上就会更加得心应手。视野宽,则思路宽、思维活。在省级单位工作,各省的党代会、政府工作报告等综合性材料,均应主动收集研习;在市县乡单位工作,全国排名前30市县乡、全国资源禀赋相近市县乡、地域相近市县乡的综合性材料,均应主动收集研习。研习中,重点参阅亮点思维、共性方法及可复制、可借鉴的措施办法。如此,才能谋到点子上,谋到关键处。
平时的储备,决定了我们的底蕴,平时将剑刃磨利了,战时才会有能力亮剑、有底气亮剑。
3.多到一线实践
在一线能捕捉到最鲜活生动的实际情况,能用具体的画面贯穿起抽象的上情、下情、内情、外情。只有把抽象、冰冷的文字和具体、生动的实践关联起来,所拟写的文稿才能接地气、有生命。
其实,负责文字综合的同志是鲜有机会离开办公室的。那就不妨多走出办公室,到业务处室科室中走一走,问一问他们到基层调研了解到的具体情况,看一看他们带回来的一手资料,顺便学一学他们的具体业务,这毕竟也是最接近一线实践的战场。
百闻不如一见。如有到外地调研的机会,应提前认真做好设计安排,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根据参谋辅政的需要提前设置一些自选动作,提前同相关同志约好,虚心求教问题,全面掌握情况,全方位接受实践洗礼。
4.主动练脑练手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在围绕岗位职能和具体业务,动态调度掌握上情、下情、内情、外情的过程中,不妨多写写信息稿、通讯稿、政论稿,向单位网站、行业报刊、地方日报投一投。
这既是深度掌握情况、研习业务的过程,又是练脑练手的好方法,更能持续增强成就感和写作信心。
假以时日,既能成为业务上的佼佼者,又能成为单位小有名气的写手。一箭多雕,何乐而不为?!具体攻略,可参看第5章“磨刀子”第5节中的《如何向刊物投稿》一文。
5.高标准完成每个文稿任务
珍惜领导交办的每次文稿任务,在广度、深度上要搜到极致、看到极致、写到极致。
对一些例行的文稿,不要被动等上面通知,要主动及早谋划设计、及早调度调研,全面弄清情况,科学研判形势,科学研究举措。
具体起草文稿时,要格物致知、竭尽全力,快速调动平时储备的各方面资料,快速调度调研最新情况、最新素材,快速领会领导意图,高标准、高规格、高质量完成任务。
这既是对自身的一种磨炼,又能为组织和领导兜全情况、研好形势、谋实措施,为其科学决策和推动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真正达到以文辅政鼎新的效果。
二、疫情防控对写材料有哪些启示?
1.从领导接受采访时的应答方式,感悟拟写文稿的至高标准
疫情防控中,一些地方领导在不同场合接受采访时的应答方式,给了愚拙很大启发。
有的一问三不知,对谋划工作急需、必需的基本数据做不到及时精准掌握,更何况这些数据体量并不大,调度统计并不复杂,也不需要填很多表,几个电话就能搞定。你我他都可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也不用五十步笑百步。这深刻警示我们:写材料也好,用材料也罢,评价一个材料或者一段工作的基本标准,不在于是否弄得多么工整、圆润,而在于是否聚焦实际问题、围绕服务对象,真正把情况兜明白了。
有的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对着一张表、一个图侃侃而谈,应对自如。台上答卷的风采,离不开台下大量精准具体的工作,离不开领导本人及写材料者的贡献。无稿侃侃而谈的前提是有稿。这个稿,不是为稿而稿,而是有具体的调度、翔实的数据、精准的分析、完美的呈现。这也深刻启发我们:写材料并不是闭门造车地码字,写材料也好,用材料也罢,我们既要有材料,更要敢于扔掉材料,不管有无材料,关键是认识和解决问题。
有的念一是二是三是四是,有的直接一段话。前者不见得比后者多么有逻辑、多么有章法。对情况是否深度掌握,对问题是否深刻思考,对举措是否深入研究,一张嘴、一对比就可以看出来。这也深刻启发我们:写材料,内容远胜形式,写材料也好,用材料也罢,内容上的深度远远胜过表面的一二三四花架子。
材料的至高标准本就是没有所谓材料。我们应追求的,不在于材料本身,而是对事和人深度研究后的思路举措。而这种深度研究和思路举措并不见得就是我们写出的材料。
因此,我们应崇尚的是这种深度研究的态度和做法,而不是为写而写、刻意罗列一二三四。
写材料、用材料的最大价值不在于材料本身,而是基于对情况掌握后的谋划,不是做材料的批发者、宣读者,而是做一个能兜清情况、提出务实举措的顶级谋士和实干家。
2.从一篇信息稿感悟干工作、写材料如何迅速打开局面
一篇信息稿中的一段话给了愚拙深刻启迪:“从扫黑除恶战场转向‘扫毒除疫’战场,来武汉4天,夜以继日连续作战,边调研、边熟悉、边思考、边研究,‘恶补’疫情防控情况和相关知识,想尽快成为一名深度的‘知情人’和推进这项工作的行家里手。”
这段话特别是“恶补”一词,揭秘了中央指导组干工作、拟文稿的方法,也同愚拙的四个深度研究高度契合。
干工作,写材料,能否快速打开局面、扭住关键,一方面取决于长时间艰苦细致的学习、思考、储备、积淀,也就是把“恶补”放在平时;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战时的“深度”“恶补”。
要想成为综合领域的笔杆子,至少应是半个业务通,或者具备短时间搞清搞懂业务的学习能力、专业素养。
很多同志急难险重工作顶不上去,材料写不出来,说到底就是不舍得花精力“恶补”。
突然接到重要工作或材料,如何进行“恶补”,才能让工作出彩?
开头那段话本身就是方法论。
“恶补”的方法是“边调研、边熟悉、边思考、边研究”。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好的方法不会凭空产生,而是源自艰苦卓绝的调研和思考。
“恶补”的关键是“深度”。不能浮在面上,要深入进去,很多事情往往是一深入就具体。
“恶补”的目标是当“知情人”和“行家里手”。稍微遇到点儿急难险重的任务,就以不懂为由推脱,永远成不了大器。要想把工作干到极致,把文稿写到极致,就需要成为行家里手,至少是半个业务通。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中练。突如其来的疫情,其实也是笔杆子们一次难得的磨砺本事、提升能力的契机。除了完成本职任务外,不妨设想,假如自己是某一级领导,面对这些状况,应该怎样迅速打开工作局面?从拟写材料的角度,我们也应该动态关注各级各方面部署要求、经验做法,结合单位实际和本职工作,第一时间掌握各方面情况,第一时间研究对策举措,打好各种提前量。
要想保持输出端持续稳定,保持一个高水平写作状态,就需要持续稳定地输入,动态掌握各方面情况。尤其是这段时间,动态情况太多,需要输入的会议材料、讲话材料、信息材料非常多,都需要深阅读、深思考,对人的体力和精力考验是极大的。但没有这些做支撑,肯定写不出高质量的文稿,工作也很难干在点儿上,在输出端难以做到稳定高质量。
希望我们愿意并能够“恶补”,将工作干到极致,将文稿写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