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研究方法与特点
对于古代工艺美术史研究,获得尽可能全面的材料是基本前提。与研究相关的材料分为两大类——实物和文献,其中实物是研究的直接对象,也是材料的核心。明代传世丝织物数量较多,保存也相对完好,然而不易断代,研究价值较低。出土丝织物基本来自明墓,其中保存完好、纪年确切、丝绸丰富的墓葬少之又少。考古发掘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不易建立起完整的时间序列,且出土丝绸往往色彩褪变、质料残朽、花纹漫漶,可供研究使用的数量十分有限,因此,出土物和传世品须结合利用。对照同类出土物,可以帮助确定传世品的年代;借助相似传世品的色彩图案,可以帮助还原出土物的本来面貌。
绝大多数明代丝绸随着时间积累而湮灭无踪,现存实物的数量、品种及纹彩都不足以反映当年丝绸全貌,仅凭实物也难以知晓丝绸的使用情况。工艺美术史研究的目的不仅是单纯以作品分析艺术风格,还应关注政治、经济、科技、民族、地域、风俗、审美等对造作的影响,解释风格演变的深层原因。因此,以文献资料补充实物的不足便是唯一可行且有效的途径。本书所使用的文献资料包括各种文字记载,也包括与丝绸相关的图像。正是有了这些材料,实物的缺失才得以弥补,风尚习俗才可以解说。因此,本书用文献调查法梳理史料,以观察法辨析实物和图像,以比较研究法寻找丝绸与其他工艺美术门类间的关联。针对不同材料,研究的方式也不同,所做的研究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取样典型实物。传世丝绸的数量难以估计,且不易确定时段,少数时代明确且能代表丝织水平的织物是最佳的研究样本。在研究出土物时,尽可能选取有纪年、等级高的墓葬中的丝绸为样本。
第二,甄别校勘文献。明代的文献数量庞大,品质良莠不齐,分清源与流是认知史料价值的关键,筛选时须格外留意文献的年代、作者生卒时间、文献刊刻版本等信息,尽可能使用最原始的材料。为避免古籍中的讹误,在使用重要条则时,尽量以其他版本的文献校勘。
第三,实物与文献互补。工艺美术研究立足于对文献和实物的占有与解读,尽可能多地利用原始资料是完成本书的基本条件。尽管文献和实物资料都难免缺失,但将两者相结合,互补有无,尽可能串连起较完整的时间序列,并在其中选取典型样本深入分析,便能够把握明代丝绸发展演变的线索,还原其历史样貌。
第四,划分时段和地域。明代中晚期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官府和民间丝织生产的组织方式也不断变化,这必然影响丝绸生产的区域、数量、品种乃至艺术风格。针对这个问题,可进行分期研究,并对比各地区的生产消长,以便更好地展现其演变的脉络。只有以时间和地域两条线索为经纬,梳理串连文献和实物,才能在纷乱的材料中摸索出规律,把握明代丝绸发展的脉络,将生产重心迁移、产量增减、纹彩变化、使用风气更替的深层社会原因阐释清楚。
与社会史、科技史、考古学的视角不同,本书是以工艺美术史的方法来研究明代的丝绸,因此会有如下特点:
第一,打破材质界限。同时代的工艺美术品总会呈现出共有的时代风貌,各门类之间也会相互借鉴和影响。门类史研究一旦有实物缺失,同时期其他门类的造作就显得分外重要,因此打破材质的界限,以全局的视野来对比各个门类的作品,才能更完整地把握时代特征。
第二,关注历史地位及影响。丝绸在明代工艺美术中具有较为特殊的地位。在域内,其色彩和装饰题材常常为其他门类造作所借鉴;对海外,无论是永乐宣德时期的郑和下西洋,或是隆庆以后的海上贸易,丝绸的大批输出都必然传递着彼时中国的艺术风格。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了解明代丝绸对后世的影响,衡量其在丝绸史上的地位。
第三,突出学科特点但不拘泥于学科界限。在现有对明代丝绸的研究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考古、纺织、经济等学科,这些研究或提供了详细的数据,或鉴定了工艺,或探讨了丝绸对明代经济的作用。本书可以参考这些成果,以工艺美术史研究的方法,着眼于对明代丝绸艺术风格的总结,并探究风格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