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中的苏格拉底:哲学入门十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2 阿格里帕三难困境

阿格里帕是古希腊晚期的哲学家。关于阿格里帕的记载很少,但他提出的三难困境却在哲学界广为人知。三难困境是这样一类情形:你有且只有三种选择,可哪一种都不可接受。哪个选择都是绝境。

设想,你逃到了一个荒岛上。岛上的食物很少,只有蜘蛛和蝎子。此时的你面对三种选择:吃蜘蛛、吃蝎子、饿死。你非常讨厌蜘蛛和蝎子,又不想饿死。于是,你陷入了三难困境。你必须在吃蜘蛛、吃蝎子和饿死之间选一个,但你哪个都不想要。三难困境是一种形式,里面的具体内容可以随意替换。比如,蜡笔小新讨厌青椒和胡萝卜,那么当周围没有其他食物的时候,吃青椒、吃胡萝卜、饿死也就成了他的三难困境。

刚刚我们用“三休日”的例子展示了“为什么”的破坏力。反复问“为什么”尽管讨人嫌,但也算温和。阿格里帕思考的情形则更激烈。他关心的问题是:意见不同的两个人如何能说服对方?为了说服对方,我们究竟能在公共讨论中提供什么证据?

古希腊人很爱辩论,也爱讨论公共议题。阿格里帕思考的情形也以公共争论为原型。为了说明阿格里帕的困境,我们换一个比“三休日”更具争辩色彩的题目—“枸杞到底能不能养生?”在中医文化的熏陶下,很多人觉得枸杞能养生。质疑中医的人则认为枸杞养生不足为信。中西医论战的根源其实也是哲学,但这不是我们的重点。我们只问:对于枸杞养生效力持不同观点的人都能提供什么理由呢?他们又会遇到哪些困境?

假设路人甲说:“枸杞可以养生。”路人乙则问:“为什么可以养生呢?”甲迟疑了一下,转念回答:“人们都这么说啊!”乙不服气地回应:“大多数人真的都认为枸杞养生吗?而且,人们都说枸杞养生,枸杞就养生吗?”对话至此,甲和乙大概已经决定相互拉黑,老死不相往来了。但是,我们假定甲乙是完全理性的,他们只想把问题搞清楚,不掺杂任何个人的荣辱。于是,虽然甲被问得有些难堪,他还是决定继续回答乙的追问。

三难困境终于出场了。

阿格里帕指出:如果继续讨论,不断回答“为什么”,就会有三种可能的情形。要么理由的链条无限延伸,要么链条回到之前提过的某个理由,要么链条终止于某点。只要讨论还在进行,就有且只有这三种可能。而阿格里帕认为,三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都不可接受。任何一种都将使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坚持自己的观点。(见图2-1)

图2-1 阿格里帕三难困境

2.2.1 困境一:“无限延伸”,就一辈子也吵不完

先看第一种情形:无限延伸。

无限延伸,是指随着对话的进行,被问的一方总能找到新的理由。永不终结。比如对于“人们都说枸杞能养生”,甲可以继续解释:“我相信人们都这么说,因为我听到了。”接着又讲“我不耳背,所以别人说的时候我听得清楚”,以至无穷。

当然,无穷的理由链条很难具体想象—我们其实也不太清楚甲还能怎么回答。但没关系,理由的无限延伸是一种“逻辑”的可能性。就算任何人都没有过无限的理由,这种逻辑可能性依然存在。我们关心的,是无限延伸之所以“困难”的缘由。因此,我们暂时不必纠结于甲回答的具体内容。也许甲会说“我去耳科检查过”“医生很好”,甚至可能在某一刻感叹“大熊猫很可爱哟”。虽然我们还看不出里面的关联,也依然可以假设乙此时会心一笑,并继续问:“我懂了,可你为什么觉得大熊猫可爱呢?”

至此,无限延伸的困境已经非常明显。

如果一个不断向前追溯的“理由链条”没有尽头,就说明这个链条根本没有“开端”。任何一个可能的开端都将依托于其他的理由而成立。而既然没有开端,这个理由的链条本身也就从未真正“启动”过。甲所谓“枸杞养生,因为人人都这么说”的理由从未真正成立。

当然,事实上确实有很多人觉得枸杞养生。可我们问的不是事实,而是人类相信一件事情的“理由”。也就是说,你必须“有理由相信人们都这么说”,才能用这个理由来支持“枸杞养生”的想法。事实是事实,理由是理由。只有当你认清了一个事实,它才有可能成为你相信其他事情的理由。

链条没有“开端”的另一个说法,是争论不可终结。

在公共讨论的语境中,甲的目的是“说服”乙。这也是恋人“证明爱对方”的语境:只有完成了自己“爱对方”的证明,对方才会消气。而想让说理终结,链条也就必须有尽头。不然,等到甲乙两人都入了土,乙也不会被说服。就算枸杞真的养生,帮甲乙两人延续了三五年的寿命,也无济于事。同样,下定决心用一生的时间证明自己爱对方,对方可能三五年后就跟别人结婚生子,等到他们的孩子读了高中你也证明不完。

此外,无穷延伸还忽视了人类心灵的有限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醒我们:人类的心灵有限。就算阅历再丰富、学识再渊博,一个人的心灵也只能想有限的事。我们在讨论归纳怀疑的时候特别强调:人生苦短。大家每天都要为吃饭穿衣劳碌,甚至吃饭穿衣本身就是一种劳碌。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有人为“枸杞养生”想过无数理由呢?

心灵的有限性和阿格里帕讨论的公共语境又有什么关系?

这里需要首先澄清:公共讨论本身并不要求援引“已知”的理由。如果是为了说服乙,甲完全可以在面对一个个“为什么”的时候寻找他从未思考过的新答案。甲可以说:“你等等,让我先想想,仔细研究一下,再来回答你。”此时,就算甲的心灵有限,也完全能够不断提供新的证据。争论的无限延伸仿佛和心灵的有限性本身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冲突。

可我们换个问法—不再问甲怎样“说服”乙,而只问他“为什么”相信枸杞可以养生。这样一来,理由链条的无限延伸就会立即给有限的心灵带来灾难。随着问题的转换,乙的“为什么”将不再针对新的理由。相反,乙的潜台词会变成:“你究竟是为什么‘相信’这件事啊?告诉我你的理由。”

面对这个提问,甲不能再思考“枸杞养生”本身。他必须开始追忆“我当初到底是为什么相信枸杞养生的?我的理由是什么?”也就是说,甲提供的理由必须是他此前真正思考过的。这些理由也就必须储存在甲的心灵“之内”。可既然心灵有限,链条无限,甲也就无法在自己的心灵之内给出回答。最后的结果是:甲根本没有理由相信枸杞能养生。他只是盲目地相信而已。

很多中医的反对者可能觉得这个结论无关紧要。

在他们眼中,任何人都没理由相信枸杞能养生。就算枸杞真能养生,人们也只是迷信而已。可惜,中医反对者严重低估了“无穷倒退”的困难。倒退带来的破坏和枸杞无关。枸杞只是个例子而已。在阿格里帕看来,我们对任何一个命题的信念都抵挡不住“为什么”的攻击。如果一个个“为什么”引出的理由链条延伸至无穷,那我们将不仅没理由相信“枸杞养生”,也会没理由相信“枸杞不能养生”。总之,人类自以为理性。自以为有理由相信很多事情。结果,我们所有的理由竟都是虚幻的。就算我们的很多观念其实是正确的,也仅仅是巧合而已。

这个后果又会给“证明喜欢”带来哪些困境?刚刚看到,无限延伸导致争论不可终结,想要完美地证明喜欢终究是天方夜谭。那么,心灵的有限性又会产生什么影响?

表面看来,似乎没什么影响。有限的心装不下无限的理由,最坏的后果无非是人类将失去理性的基础。有人会说:恋爱未必需要什么理性啊!喜欢也许首先是一种“感觉”,而感觉的“存在”不需要理性解释。开心就是开心,疼就是疼。哪怕不会说话,不认识“疼”这个字,也还是可以觉得疼。如果喜欢是一种感觉,它存在就存在。即使当事人不懂得什么是喜欢,不会说“喜欢”两个字,也依然喜欢。

然而,理性的缺失就算不会抹去爱情本身,也会影响我们对爱情的认识。

哪怕你见到恋人时总会伴随着完美的幸福感,哪怕这幸福比“吃蛋糕”和“玩手机”更强烈,你都没理由相信“我喜欢对方”。毕竟,你的理由又是什么呢?是“看到对方就感到无比开心”吗?可是“为什么”呢?你凭什么相信自己看到对方就无比开心?或者,你又凭什么相信看到对方无比开心就是喜欢呢?为什么?为什么?这些你根本想不清吧?好,既然想不清,那你就没理由相信自己喜欢对方。

这顿“为什么”的狂轰滥炸非常讨厌,其可恶程度不亚于外部怀疑论和笛卡尔魔鬼。不出所料,阿格里帕本人就是怀疑论者的代表。不过,在结束对无穷倒退的讨论之前,我们需要注意阿格里帕困境与笛卡尔魔鬼的差别。笛卡尔魔鬼在施展法力时有着明确的攻击目标,比如感觉知识和数学直觉。更重要的,笛卡尔魔鬼以“错误的可能性”为明确的攻击手段:感知值得怀疑,因为可能是错觉;数学值得怀疑,因为可能算错。

阿格里帕的怀疑则相反。一方面,无穷倒退不分领域,把经验知识和数学知识一并打包摧毁;另一方面,无穷倒退也不依赖“错误的可能性”,它只问一句简简单单的“为什么”。

2.2.2 困境二:如果“循环论证”可行,人人就都能自说自话

无穷倒退这么可怕,为什么不避开它呢?何必纠结于无穷的理由链条呢?阿格里帕却认为就算你逃出了无穷倒退,也会陷入其他泥潭。

三难困境中的第二重困境是循环论证。

所谓循环论证,就是用你想要的结论反过来证明所需要的前提。比如甲说,“枸杞养生,因为书上这么写”;而被问到“为什么”时却又说,“书上这么写,因为枸杞养生”。甲的证明就陷入了循环。“书上说枸杞养生”和“枸杞养生”一团和气地相互撑腰,形成闭环。

循环论证的问题不言自明。

越是荒唐的想法,越能和更荒唐的想法结合成循环。“我的爸爸是玉皇大帝”这个命题疯狂至极。可是,下面两个命题却彼此支持:

· “我的爸爸是玉皇大帝,因为我梦见他这样告诉我。”

· “我梦见爸爸告诉我,他是玉皇大帝。因为他就是玉皇大帝。”

如果有人用这两个理由证明自己的爸爸是玉皇大帝,一定会遭人嫌弃。(见图2-2)嫌弃的原因不只是他迷信,更因为这种“自圆其说”根本不讲理。连“我的爸爸是玉皇大帝”都行,我们也就自然可以证明“自己是佛陀转世”“迈克尔·杰克逊是外星人”“地球不是圆的”。

图2-2 不要和论证循环的人对话

对“怎么证明喜欢”这个问题,恋人绝不能回答“喜欢你,因为见到你就会开心;而见到你就会开心,因为喜欢你。”这么绕的表白听起来浪漫,但对方只要头脑够清醒,就会怀疑自己看走了眼:“我居然被这么傻的人吸引,必须反省一下自己了。”

循环论证虽然糟糕,我们也不要对它过于苛刻,避免伤及无辜。

首先,要区分显著的循环和隐含的循环。上面关于“玉皇大帝”的言论之所以尴尬,不只因为循环,更是因为“明显地”循环。一共才两个理由,竟然还能把自己绕进去。这就像无人防守的前锋在球门前被自己的假动作绊倒一样蠢。但现实生活中,很多循环的结构极其复杂,一般人很难看出破绽。如果在意志薄弱或者困倦不堪的时候读到这类复杂的循环论证,我们也难免信以为真。

其次,要区分循环论证与错误信念。“我的爸爸是玉皇大帝”除了明显的循环,还有明显的错误。玉皇大帝是虚构形象,虚构人物怎么能生儿子呢?就算玉皇大帝真的存在,我们的神话故事中也从未提到他在人间有一个儿子。这种荒唐显然不应仅仅归咎于论证循环。有些论证尽管循环,其中的每一部分却都是正确的。比如:

· “使用暴力是不对的,因为暴力不能解决问题。”

· “暴力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使用暴力是不对的。”

我们承认“使用暴力不对”,也觉得“暴力不能解决问题”,但不能因此胡乱证明。正确的想法可能来自糟糕的理由。恰当的理由也可以支持错误的想法。阿格里帕讨论的是“理由”,而不是事实“真假”。当恋人问“怎么证明喜欢”的时候,也不一定在怀疑“对方其实喜欢”的事实本身,只是希望对方给出足够的理由而已。

2.2.3 困境三:“链条终止”等于不讲道理

刚刚讲了三难困境中的两个:无限延伸和循环论证。两个情形都很让人头疼,都不能说明为什么你的想法是理智的。第三种可能的情形—链条终止同样糟糕。

所谓链条终止,就是在回答的过程中诉诸了某个理由之后,再没有更多的理由作为支撑。讨论终止,因为我们已找不到更远、更深的理由。

理由的终止并不等于对话的终止。毕竟,当甲给出了他关于枸杞养生的最终理由时,乙还是可以锲而不舍地问“为什么”。甲可以对此怒吼,“别问了”“烦不烦”“算了,咱们还是吃饭去吧”。而他如果更严肃地回答,也只能“重复”刚刚的最终理由。“为什么天是蓝的?”“因为天是蓝的。”“那么天又为什么是蓝的?”“就因为天是蓝的啊。”虽然这个对话还在延续,甲的理由链条却止于“天是蓝的”。无论甲乙最初的话题是什么,无论枸杞养生和天的颜色最终有什么关联,如果“天是蓝的”的确是甲的最终理由,他也就只能不断重复这个理由。最终理由之所以是最终理由,就是因为没有其他的理由的支撑。

链条的终止又为什么是困境呢?

不可接受的原因无非:证明根本还没结束啊!甲乙关于枸杞养生的问题聊了这么久。乙在一次次“为什么”中消耗了大量的好奇心。最后甲说完“天是蓝的”居然就不再回答了。就算甲最后提的不是天的颜色,而是中医的基础药理,那也不行。既然乙还没有被说服,证明也就还没有结束。尤其,如果面对的是恋人“怎么证明喜欢”这种问题,你说到一半时竟然拒绝提供新的回答。那么对方一定会觉得你是不耐烦了(你也确实不耐烦了);而不耐烦,显然是“不喜欢对方”的证据呢。

刚刚假设乙并不接受甲的最终理由。但如果接受,就万事大吉了吗?如果甲乙在争论三百回合后都同意“天是蓝的”,也都认为“天是蓝的,所以……枸杞能养生”,这个时候,甲就真的论证了枸杞能养生吗?

未必如此。哪怕乙被说服了,之前在一旁观战的丙可能摩拳擦掌,说:“我不同意,为什么天是蓝的呢?”这样一来,甲提供的理由链条就不算“枸杞养生”的完美证明。

再设想,恋人在嘉陵江边吵架。一方为了证明爱对方,真的跳了江。对方心软,说:“好啦我知道了。”可是在江边吃瓜的群众可能就不干了。他们扔下瓜,对两位相拥的恋人说,“不对啊,跳江怎么就证明喜欢对方了?跳江只证明你会游泳啊!为什么?”于是,虽然恋人因为心软而不再刁难,对方也终究没能完美地证明自己真的喜欢。

至此,我们不难看出“链条终止”失败的深层原因。

拒绝链条终止的背后,是关于“理由”的一个十分朴素的想法:一个想法“有理由”,或“值得相信”,必须有其他理由的支撑。相信枸杞养生,就需要有“枸杞养生”之外的其他想法来支撑它,比如“人们都认为枸杞养生”“医学杂志发表了关于枸杞养生的论文”,等等。反之,你相信“枸杞养生”这个想法本身不能为它自己提供任何理由。(见图2-3)

图2-3 终止理由的链条,等于不讲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