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1 “分离主义”的出现
在摄影史的长河中,“画意摄影”是第一个国际性的摄影美学思潮,始于19世纪50年代。作为摄影初期的艺术探索,“画意摄影”主张向当时的艺术榜样又同样是平面艺术的绘画学习,以此获得“艺术”的身份。由于深受维多利亚时代“拉斐尔前派”的影响,当时“画意摄影”的摄影作品非常类似于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画作,透露出感伤、忧郁的氛围。进入20世纪后,艺术界对“机械”的偏见开始改变,认识到清晰的影像并不是审美的障碍和缺陷,摄影因其对世界强大的记录能力,成为一种史无前例的审美来源,自此摄影进入探索自身价值的阶段。
1902年,美国现代摄影之父艾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等人组织发起了摄影“分离主义”运动,对当时盛行的“画意摄影”提出质疑。“分离派”主张摄影艺术应从矫揉造作的“画意摄影”中分离出来,提倡“纯摄影”,认为应尊重摄影独特的媒介特性,将摄影视为独立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手段。此后,施蒂格利茨的分离主义思想逐渐影响了一批人,其中较著名的是保罗·斯特兰德。1917年,以保罗·斯特兰德为代表的美国摄影界逐渐形成了“直接摄影”流派,他们认为:摄影作品的价值来自“直接的”摄影方法,要利用摄影本身的精细刻画能力来表达拍摄者对世界的“真诚敬意”。
1930年,年轻的安塞尔·亚当斯认识了斯特兰德,斯特兰德给他看了一批反映加拿大魁北克省渔民生活的照片,亚当斯便从此走上了“直接摄影”之路。亚当斯在自传中这样写道:“那个下午我对摄影的理解豁然开朗,我发现摄影作为表现艺术媒介的潜力无比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