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瞒父母投身红军
大别山主峰白马尖高达一千七百余米,一般山峰也多在千米左右,层峦迭嶂,林木葱茏。大别山余脉由西南向东北迤逦,形成江淮丘陵区。汪荣华的家乡郝家集村,地处大别山余脉东麓,村西便是碧波荡漾的淠河。沿村中石板路不消几分钟,就可走至渡口,郝家集村是个物资交流的集散地。这里土地肥沃,宜农宜林。山上林木茂密,松青竹翠;山下盛产水稻小麦,菜油棉麻。由于历史上反动统治阶级只顾剥削压迫劳动人民,官僚上层任意霸占塘坡,平塘造田,导致了旱涝交替的灾难濒生。据地方志记载,每逢旱灾,“草木尽枯,井泉皆涸,赤地千里,籽草不收”;遇到水灾,“午夜苍黎呼救切,千家庐舍遂波浮”。旱涝之后,虫灾接踵而至,“飞蝗蔽日,落地盈尺”。即便丰收之年,盆苦农民也是过着“镰刀上了墙,家中断了粮”的生活。
1917年,汪荣华出生在灾难深重的皖西郝家集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都是敦厚勤劳善良朴实的农民,在汪荣华磨不灭的记忆中,她看到父母“尽管一年到头辛勤劳动,仍然是食不果腹,如遇年景不好,就更艰难了,一年要缺几个月的口粮。所以,家里人是积极拥护和支持革命的。”她是老大,弟弟妹妹相继来到人间,生活更是窘迫。母亲虽是没有文化的农民,但思想开朗,不受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束缚,当家中只能允许一个孩子上学读书时,她毅然决定:“要读就让老大读。”这在当时是非常勇敢的举动,自然免不了遭到本族人的非议:“女孩子读书有什么用?”然而母亲认为“女孩子读书也有好处。”是时父亲正好外出不在家,母亲便独自决定让汪荣华去读私塾。读了一年私塾后,村里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有识之士将私塾改办成新学,汪荣华便上了洋学堂。然而,家中经济每况愈下,实在无力供她就学。家庭的贫困,使汪荣华自幼养成了劳动习惯,形成了热爱劳动人民的品质,这为她走上革命道路,与劳动人民心连心,保持普通一兵的战士特色,打下了深刻的思想基础。
大别山是中国的革命老区,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根据地之一。早在1925年的建党初期就建立了中共六安特别支部;1926年春,著名红军将领许继慎在六安建立了中共土门店党小组,并派其胞弟许希孟在郝家集做群众工作,秘密发展党组织。1927年2月,六霍起义独山暴动的领导人之一王义中在郝家集一带秘密开展农协运动。距郝家集六公里的独山镇当时是六安一带党组织活动的中心。大革命失败后,曾任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工委书记的舒传贤和一批在外地的共产党员相继回到家乡,同在当地坚持斗争的共产党员开展革命斗争,成立农民协会,发展农协会员。郝家集当年下半年也成立了农民协会,农民运动又如火如荼开展起来。1929年10月初,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在郝家集老母猪岭召开县党代表大会,宣布党中央成立六安中心县委的指示,并部署秋收起义,成功组织了独山暴动,打响了六(安)霍(山)起义的第一枪。那是红旗飞舞的世界,大锹把子扬眉吐气的时候,郝家集农协会员与独山十五个乡的数千农民,手持大刀长矛、钢锥土枪涌向独山,打土豪、分财产,建立红色政权。村里农协开大会,汪荣华去参加;斗土豪劣绅,汪荣华也去与会。耳濡目染,使她懂得了革命的基本道理。特别是她受到了姑父冯先卓的革命影响,使她日后走上革命道路。冯先卓毕业于六安高中和上海复旦大学,在高中时就接触到了马列主义,一直是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是1927年入党的中共党员。汪荣华好学好问,经常住在姑父家,通过姑父了解了一个十分新奇的世界,她听姑父姑母谈革命道理,如什么是共产主义啦,国民党怎么成了“割民党”啦,共产党是帮助穷人翻身的革命党啦,妇女只有闹革命才能摆脱封建礼教的压迫等等,姑父的话在汪荣华幼小心灵里播下了革命火种,也点燃了她的理想之光,加上农民运动如火如荼的强烈感染,一个心愿在她心中萌生:长大要像姑父那样,为天下受苦人谋翻身,求解放。
1930年3月中旬,党中央决定将活动定在鄂豫皖的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6月,红一军东征,一度被敌人占领的皖西又回到人民手中,郝家集的党团组织又恢复了活动。为了支援红军作战,郝家集组织了救护队、交通队、洗衣队、做鞋队,“仅用两天时间就为红一军运送烧柴二万多斤、粮食三十石、做草鞋一百五十多双。”六安中心县委在两河口、郝家集召开了有五千多人参加的大会,庆祝红一军东征的胜利。在扩红运动中,郝家集的青年踊跃参军,真是妻子送郎当红军,父母送子上战场,都以争当红军为荣。欢送参军的日子到了,村里像过年一样,敲锣打鼓,爆竹震天,人们从心底进发出《八月杜花遍地开》那样激动人心的歌声,“当兵就要当红军”的口号声一浪高过一浪。汪荣华站在欢送的人群里,脸上挂着笑容,眼里闪出羡慕之意,心想:自己要是能当上红军,那该多好啊!可她才13岁,又是女孩子,报名的资格都不够!当不了大红军,就当“小红军”。于是,汪荣华参加了少年先锋队,同男孩子一样,扛着红缨枪站岗放哨,干得十分起劲而又出色。
可是,不久敌人就开始对鄂豫皖苏区进行了第一次“围剿”。独山、郝家集是敌人重点“清剿”区之一,白军进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敌人组织“铲共团”、“清共队”,颁布“自首条例”和“清共条例”,采用各种手段进行报复,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仅六安、霍山两县就杀害我干部500多人,屠杀群众1.9万多人,拍卖妇女近1700人。郝家集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汪荣华和广大群众一样,想红军盼红军,期待着红军重返皖西,重返郝家集。12月下旬,红一军再次挥师东征皖西,攻克金家寨,收复麻埠、独山等地,接着回师东西香火岭,一举歼敌3个多团,毙俘敌团长以下官兵3000多人,缴枪1700多支,并全歼六安保卫总团第二团队,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
1931年1月,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在麻城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4月中旬,敌人发动了第二次“围剿”,相继又侵占独山、麻埠等地。红四军集中主力,对敌各个击破,于四月下旬猛攻独山,全歼守敌一个团又一个营,计2000多人,缴枪1200多支,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这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斗争信心,纷纷起来严惩反革命分子,重新分配土地,独山区再一次掀起了参加红军的高潮。
“当红军去!”这个久埋汪荣华心底的愿望更加强烈了。她不希望再站在人群众中去欢送别人当红军,而是要自己去当红军。可是,父母能同意吗?她怕父母扯后腿,瞒着他们和本村女友郑先如相约一起去报名参军,去为穷人翻身求解放!
阴历五月的一天早晨,阳光明媚,淠河欢歌,她们走在乡间小道上步履是那么轻盈,看着迎风起舞的簇簇山花是那么高兴:我们就要当女红军了!可是在乡政府报到的当天晚上,汪荣华却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觉,这位朴实的农村小姑娘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离家出门时的高兴变成了无穷的担心:我能被选中当红军吗?选不上怎么办呢?想来想去,就担心自己选不中。第二天,她们到了独山镇苏维埃政府,随后被送到西北地委所在地麻埠。麻埠是一个群山环抱的集镇,一走进镇子,首先映人眼帘的是一幅幅醒目标语:“建立苏维埃政权!”打土豪分田地!…‘扩大红军!”街上人群熙攘,都是要求参军的青年男女。挑选开始了,用现在的话说,是“面试”,每一个要求参军,前来报到的人都要由红军干部谈话面审决定。郑先如的年龄比汪荣华大,又是共青团员,很快就被批准通过了。看着郑先如的兴奋神情,汪荣华既为女友高兴,更为自己担心。不一会儿,一位红军青年干部喊着:“汪荣华!”“到!”汪荣华立即应声,顿时心怦怦直跳,胆怯地走过去。红军干部目视一眼汪荣华,先是一笑,随即像老师考问学生一样考问着:“多大岁数啦?”
“14岁。”汪荣华说着挺直腰板,仿佛自己比14岁还要大点。
“家里什么成份?”
“中农。”
“是不是共青团员?”
“还不是,当过少先队员。”
“读过书吗?”
“读过一年私塾,上过两年洋学堂。”
随即红军干部凝视着汪荣华没吭声,汪荣华的心咚咚直跳,成否就在他一句话啊!大概是他看到汪荣华长得挺壮实,也可能是感到汪荣华能上过两年洋学堂很难得,便满意地点了点头同意了!汪荣华一见自己被批准参军,担心化作极度的喜悦,心里说不出的高兴,这时泪水涌进眼眶,高兴得差一点掉泪哭起来。是的,从这一天起,汪荣华就是女红军战士了,多年的愿望变成现实,怎能不高兴哩!她怀着喜悦的心情,托人捎信给父母,让父母放心,请父母保重,他们的女儿参加红军走了,等革命胜利了,女儿再回来尽孝心。笔者曾在郝家集做过调查,除绝门绝户外,郝家集至今还有23户红军的烈军属,这23户烈军属,作战牺牲的红军官兵达三十多人,有的一户有三张烈士证,不少户有两张烈士证。据六安党史办公室同志介绍,六安县当时出去有三万多人,全国胜利后,回来的只有300余人。汪荣华至今满怀深情地说:“当初我们参加红军,不是为了钱为了官出来的,就是为了劳苦人民的翻身解放。千千万万红军战士牺牲了,许多是无名烈士,活下来的人都是幸存者,我们绝不能忘记!”她不止一次地谆谆嘱咐笔者:“武人靠枪杆子爱国,文人靠笔杆子爱国。你们不要写我,应该多写那些无名烈士。”一位老红军战士、老共产党员的崇高情怀令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