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上呼吸道感染
一、桑菊二陈汤加减
(方源)《云南中医药杂志》引载李喜枝等医疗验方。
(组成)桑叶10克,陈皮6克,白芷10,克,菊花10克,连翘10克,杏仁10克,桔梗10克,法夏9克,百部10克。桑白皮12克,地骨皮10克,冬瓜仁20克,败酱草10克,甘草6克。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加减:咳而兼喘,肺部听诊有哮鸣音者,加地龙6—10克;只咳,而应用抗生素无效,肺部听诊闻及湿罗音者,加桃仁6—10克,丹参10—15克;汗多而咳嗽超过1周者,加五味子3-6克。
(功效)宣肺气,祛外邪。
(适用)小儿外感咳嗽。
(按语)上药用量可按年龄、体质不同而定,多为6-10克。
二、麻杏黛鱼汤
(方源)《四川中医》引载周建国医疗经验方。
(组成)麻黄6克,杏仁10克,半夏10克,牛蒡子10克,桔梗10克,前胡10克,连翘12克,神曲12克,青黛(布包煎)8克,鱼腥草25克,石膏25克。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加减:鼻塞,流清涕,风寒重者,加荆芥,防风;面赤,舌红,肺热重者,加黄苓,栀子;干咳痰少,口渴者,去半夏加沙参,麦冬;痰多加瓜蒌、贝母;喘促者,加苏子、葶苈子、枇杷叶;咽痛者,加射干、板蓝根;挟食滞加山楂,麦芽,炒菜菔子。
(功效)疏风宣肺,清热解毒,化痰导滞。
(主治)小儿外感咳嗽。
三、清金安肺汤
(方源)《四川中医》引载祝江迁医疗经验方。
(组成)金银花10克,荆芥9克(后下),黄芩10克,紫菀10克,杏仁10克,白前9克,百部10克,桔梗10克,赤芍10克,芦根10克,甘草6克。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加减:发热加大青叶、柴胡、蝉衣;咳嗽伴喘加麻黄、苏子;清涕加羌活、防风;黄涕加菊花、桑叶;鼻塞加白芷、川芎;白痰加法半夏、陈皮;黄痰加瓜蒌、贝母。
(功效)宣肺解表,化痰止咳。
(主治)小儿外感咳嗽。
四、解表清热汤
(方源)《浙江中医药》
(组成)银花12克,连翘6克,板蓝根30克,大青叶10克,石膏30克(先煎),野菊花10克,射干10克。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剂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透表疏风,清热解毒。
(主治)感冒风热,邪热较甚。证见发热,恶风寒,头痛,咽痛,咳嗽,嗽黄而稠,苔薄黄,脉浮数。
(按语)本方证以发热,恶风,咽痛,脉数为辨证要点。
五、玄石汤
(方源)《河北中医》引载李文东医疗经验方。
(组成)玄参、板蓝根各30克,生石膏60克(先煎),防风6克,神曲凹克,生甘草10克。
(用法)每日1—2剂(以不淋漓汗出为度),水煎取液,先半量温服,再少许频服。加减:恶寒无汗,重用防风,加荆芥;高热汗出,重用生石膏90—150克,加栀子或金银花;头痛加菊花或蔓荆子;纳差加山药或陈皮;身痛或酸楚加葛根;痰多且稠,加鱼腥草或黄芩。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高热者也可用于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
六、清解退热汤
(方源)《浙江中医药》
(组成)薄荷9克,黄芩9克,紫苏9克,生石膏20克,板蓝根20克,芦根12克,白芍12克,玄参12克,连翘12克,橘红12克。
(用法)水煎药沸后10分钟左右即可,煎二次作二次温服,服后盖被休息取微汗,一日服2剂。
(功效)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感冒风热(上呼吸道感染)。证见发热,微恶风,头痛,口微渴,咳嗽,痰黄而稠,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按语)本方证以发热,微恶风,咳嗽,痰黄而稠,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七、辅正驱邪汤
(方源)《罗芪会约医镜》卷十
(组成)当归9克,白术9克,山药9克,熟地12克,人参随宜,茯苓7.5克,甘草3克,干姜(炒)3克,麻黄3—6克,桂枝3-6克。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煎2次作2次服。加减:阳虚寒盛者,加附子;头痛者,加川芎、白芷、细辛;骨节痛者,加防风;沙参9克,可代人参用。
(功效)补益气血,扶正解表。
(主治)气血两虚,外感风寒,难以疏散者。
八、保和汤加减
(方源“浙江中医杂志》引载芦昌义医疗经验方。
(组成)鱼腥草(后下)10克,七叶一枝花10克,茯苓10克,生山楂10克,神曲6-10克,炒菜菔子6—10克,法半夏3-10克,陈皮3-6克,连翘5—10克,甘草1-3克。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煎2次作2次服。加减:伴发热者,加银花、钩藤;便秘者;加杏仁、冬瓜仁、瓜蒌仁;鼻塞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病人体虚者,加黄芪、白术。
(功效)消痰运脾,清热解毒。
(主治)小儿咳嗽(上呼吸道感染)。
九、祛风镇咳汤
(方源)《四川中医》引载苏福友医疗经验方。
(组成)防风9克,杏仁9克,甘草5克。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加减:干咳少痰加麦冬12克,玉竹10克;咳痰稀白加半夏10克,白芥子6克;咳痰黄稠加胆南星、黄芩各10克,生石膏20克;鼻塞清涕加麻黄5克,白芷、辛夷各6克,葱白3寸;背部恶寒加葛根15克,羌活9克;咳嗽时胁肋胀痛加葶苈子8克,瓜蒌皮20克。小儿剂量酌减。
(功效)祛风镇咳。
(主治)外感咳嗽。
十、抗感冲剂
(方源)《福建中医药》
(组成)松针100克,龙舌草100克,荆芥50克,葛根200克,大青叶100克,贯众200克。
(用法)将六味经精制而成冲剂,每包15克,一次一包,一日服3次,连服两天。
(功效)祛风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感冒。证见发热,恶风,汗出,头痛,鼻塞流黄稠涕,口干而渴,咽喉肿痛,咳嗽,痰黄粘稠,苔薄黄,脉浮数。
(按语)本方证以发热,鼻塞,流黄稠涕,口渴,咽喉肿痛,苔黄,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十一、安肺膏
(方源)《浙江中医杂志》引载王启明等医疗验方
(组成)牙皂150克,冬虫夏草6克,甘草6克,生半夏15克,生南星15克,葶苈子30克,茯苓30克,化橘红20克,生川乌10克,珍珠粉5克,沉香末3克,冰片9克,蛤蚧1对。
(用法)上药除珍珠粉、沉香末、冰片外,均人香油内炸枯,过滤去渣,再徐徐力队黄丹搅匀,以滴水成珠为度,离火后加入余下药物搅匀备用。将膏药摊在1寸见方白布上,分别敷贴在双侧肺俞、膻中穴,3日1换。
(功效)化痰止咳。
(主治)小儿咳嗽(上呼吸道感染)。
十二、桑百汤
(方源)《四川中医》
(组成)桑叶15克,百部15克,芒果叶15克,黄芩10克,贝母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白僵蚕10克,杏仁8克,生甘草6克。、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加减:风寒型者,加紫菀10克;风热型者,加石膏15克,瓜蒌仁10克;燥咳型者,加地骨皮10克,麦冬m克,枇杷叶10克;痰湿型者,加制南星10克,厚朴10克;伴有气喘者,加麻黄8克,苏子10克。
(功效)疏邪宣肺,祛痰镇咳。
(主治)外感咳嗽。
十三、抗感合剂
(方源)《广西中医药》
(组成)紫苏1500克,荆芥1500克,大青叶3000克,鸭跖草3000克,四季青3000克。
(用法)水煎浓缩成每毫升内含生药4克的合剂。一次50毫升,一日3次。
(功效)透表散风,清热解毒。
(主治)风热表证。证见发热,恶风,汗出,头痛,口干微渴,咳嗽,痰黄而稠,咽喉红肿,苔薄黄,脉浮数。’
(按语)本方证以发热,恶风,口干微渴,咳嗽痰黄,苔黄,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十四、参苏饮加味
(方源)《福建中医药》引载陈德兴医疗验方。
(组成)人参6克,茯苓10克,陈皮6克,半夏10克,苏叶10克,前胡10克,葛根12克,桔梗10克,柴胡10克,枳壳10克,木香6克,炙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加减:咳嗽频繁日久加百部、仙鹤草;痰多色白者加白前、紫菀;大汗淋漓,肢倦乏力者加黄芪。
(功效)益气解表,化痰止咳。
(主治)气虚外感,症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白,遇风频作,入夜咳甚,肢倦乏力,气短懒言。
十五、牛贝汤
(方源)《福建中医药》引载郑峰医疗经验方o
(组成)牛蒡子10克,贝母10克,马兜铃10克,杏仁10克,瓜蒌12克,桔梗10克,桑叶10克,枇杷叶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加减:风寒袭肺加荆芥、紫苏叶、柴胡、陈皮;风热犯肺加银花、连翘、菊花、鱼腥草;燥热伤肺加山栀、知母、麦冬、沙参;痰热壅肺加黄芩、生栀、苇茎、桃红。
(功效)宣肺清痰。
(主治)外感咳嗽。
十六、玉屏风散
(方源)《医方类聚》卷一五零引《究原方》
(组成)防风30克,黄芪(蜜炙)60克,白术60克。
(用法)上药为粗末。每次9克,以水150毫升,人大枣1枚,同煎至100毫升,去渣,饭后温服;现有玉屏风口服液,每次1—2支(儿童酌减),温开水送服,1日2-3次。
(功效)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恶风,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浮虚软,或体虚易感风邪者。现临床上常用于防治感冒、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肾炎、慢性荨麻诊、过敏性鼻炎及异常多汗症等。
十七、四君防风汤
(方源)《不知医必要》卷一
(组成)党参(去芦,米炒)6克,白术(饭蒸)4.5克,防风3克,茯苓3克,荆芥3克,炙甘草2.1克。
(用法)上药口生姜1片、红枣2枚,水煎温服,每日1剂,每剂煎2次分2次服。
(功效)益气,固表,祛风。
(主治)劳倦内伤,脾胃虚弱,外感风邪,或平素易于外感者。现常用于免疫功能降低而易于感冒者。
十八、补阴益气煎
(方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组成)人参3—9克,当归、山药(酒炒)各6—9克,熟地9-15克或30—60克,陈皮、炙甘草各3克,升麻0.9-1.5克,柴胡3—6克。
(用法)上药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7片,煎至240毫升,空腹温服。加减:火浮于上者,去升麻;无外邪者,去柴胡。
(功效)益气养阴,升举阳气。
(主治)劳倦伤阴,精不化气,或阴虚内乏,以致不感不解,寒热如疟;或阴虚便结不解。
十九、荆防败毒散
(方源)《摄生众妙方》
(组成)荆芥9克,防风9克,柴胡9克,茯苓9克,桔梗9克,川芎6克,羌活6克,独活6克,枳壳5克,甘草5克,生姜5克。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剂煎2次作2次温服,每日可服2剂。
(功效)辛温解表,散寒。
(主治)风寒感冒重症。证见鼻塞,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或痰多稀薄,甚则头痛,身痛,恶寒发热,或高热,周身酸能,脉浮紧。
二十、感冒合剂
(方源)《中医杂志》
(组成)荆芥穗10克,羌活10克,白芷10克,板蓝根35克,前胡15克,杏仁10克,黄芩15克,淡豆豉30克。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煎2次,各取药液150-200毫升,分2-4次服。
(功效)辛温解表,宣肺止咳,兼清蕴热。
(主治)时疫,感冒,症见恶寒发热,头晕胀痛,四肢酸痛,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咯痰,咽干痒痛,咽部充血,苔薄白,脉浮。
二十一、五神汤
(方源)《偏方大全》
(组成)荆芥、苏叶各10克,茶叶6克,鲜姜10克,红糖30克。
(用法)先以文火煎荆芥、苏叶、茶叶、生姜,约15-20分钟后,加红糖待溶化即可,每日2次,可随量服用。
(功效)发散风寒,祛风止痛。
(主治)风寒感冒,畏寒,全身骨节酸痛,无汗,口不渴,苔白,脉浮紧。
二十二、白胡椒热汤面
(方源)《偏方大全》
(组成)白胡椒末10粒,葱白6根。
(用法)煮热汤面条一碗,加入葱白及胡椒面拌匀,乘热吃下盖被而卧,汗出即愈。
(功效)辛温解表,消痰解毒。
(主治)风寒袭表引起的伤风感冒。证见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无汗,苔白,脉浮紧。
二十三、银翘散
(方源)《温病条辨》
(组成)银花30克,连翘30克,荆芥穗12克,淡豆豉15克,苦桔梗18克,薄荷18克,牛蒡子18克,生甘草15克,竹叶12克。
(用法)上药共扦为散,每服18克,鲜苇根汤煎服。病重者约2小时1服,日3服,夜1服。轻者3小时1服。日2次,夜1服。或以上药各1/5量加芦根10克,水煎服,每剂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主治)风热感冒。证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二十四、清解退热汤
(方源)《浙江中医药》
(组成)薄荷9克(后下),黄芩9克,紫苏9克,生石膏20克,板蓝根20克,芦根12克,白芍12克,玄参12克,连翘12克,橘红9克。
(用法)水煎药沸后10分钟左右即可,煎2次作2次温服,服后盖被休息取微汗,一日服2剂。
(功效)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风热感冒。证见发热,微恶风,头痛,口渴咳嗽,痰黄而稠,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二十五、再造散
(方源)《伤寒六书》
(组成)黄芪5克,人参5克,桂枝5克,芍药5克,甘草5克,熟附子5克,细辛5克,羌活5克,防风5克,川芎5克,生姜5克,大枣3枚。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助阳益气,散寒解表。
(主治)阳虚气弱,外感风寒。证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音低微,舌质淡,苔白,脉沉无力。
二十六、加减威蕤汤
(方源)《通俗伤寒论》
(组成)生威蕤9克,生葱白10克,桔梗5克,白薇3克,淡
豆豉12克,薄荷5克,炙甘草2克,红枣2枚。
(用法)上药水煎服,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滋阴解表。
(主治)阴虚之体,感受风热。证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咳嗽咽干,痰稠难出,无汗或有汗不多,口渴心烦,舌红,脉数。
二十七、竹叶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竹叶9克,葛根90克,防风3克,桔梗3克,桂枝3克,人参3克,甘草3克,附子9克,大枣5枚,生姜15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温阳益气,疏风解表。
(主治)产后阳虚受寒。证见发热面赤,喘而头痛,舌质淡红,苔臼滑,脉浮无力。
二十八、麻翘杏甘汤
(方源“浙江中医杂志》引载林宣良医疗经验方。
(组成)麻黄、生甘草各3—6克,连翘5—15克,杏仁3-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加减:发热者加重连翘量,或加银花5—10克;咳嗽痰多加浙贝5-10克,法半夏5-9克;气喘加广地龙、炙款冬花各3—6克;咽痛加牛蒡子、桔梗各3-6克;口渴加芦根5—10克;胃纳差加菜菔子3—6克,炒山楂5—10克。
(功效)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小儿外感咳嗽。
二十九、银黄山桔汤
(方源)《广西中医药》
(组成)金银花10—30克,黄芩10—15克,山豆根10—15克,桔梗10—15克,荆芥6-10克,生甘草3—6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病重者每日服2剂,分4次服。加减:若发热高者,加板蓝根30克,生石膏60克;咳嗽,痰黄者,加前胡10克,杏仁10克;扁桃体肿大者,加射干10克,岗梅根30克。
(功效)清热解毒,宜肺利咽。
(主治)外感发热。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头胀痛,咳嗽,痰粘或黄,扁桃体肿大疼痛,口渴,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按语)本方以发热,微恶风寒,苔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为用方要点。
三十、解毒化瘀汤
(方源)《新中医》
(组成)七叶一枝花30克,半边莲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丹参30克,槐花15克,枳实20克,生大黄6克(后下),黄连10克,荆芥12克。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煎2次药液混合,分2—5次服。同时再将上药加水600毫升,煎至250毫升保留,日分两次用于灌肠。加减:若高热不退者,加银花12克;扁桃体肿大者,加射干10克,岗梅根30克;大便秘结者,大黄加至9克;尿黄者,加白茅根10克,木通9克。
(功效)解毒泄热,导滞通府,活血化瘀o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证见发热,咳嗽,咽痛,口渴,大便干结,舌尖红,苔黄腻,脉弦数。
(按语)本方以发热,咳嗽,咽痛,舌尖红,苔黄,脉数为用方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