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下属别太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君命有所不受

——《孙子兵法•九变篇》

将帅在前方挥师搏杀,其用兵布阵却受制于远在千里之遥的君主,而古代交通与通讯工具又十分落后,君主的命令往往与战场形势不符,结果难免导致兵败。所以,孙武明确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观点,认为带兵将帅在作战时必须要有充分的指挥权,这种指挥权应相对独立,不应受到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干扰。

显然,孙武并不是一味主张抵制君主的命令,因为将帅是受命于国君组建军队出征的,应该听从国君命令。但是,如果君令不符合战场上的形势,将帅就不能盲目地执行。按照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四变》解释:“君令有所不行者,君令有反此四变(指以上途有所不由等)者,则弗行也。”可见,孙子所言“君令有所不受”是有条件的,这条件如他本人概括的“战道必胜,主曰无胜,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地形篇》)

要做到“君命有所不受”,必须具备三条:第一,将帅要具备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要能应敌变化,明白什么样的道路不能走,什么样的敌人不能打,哪些城池不一定要攻,哪些地方不一定要争。也就是说,要懂得战争规律,这样才能区分君命与战情是否相符,才能根据战情,通权达变,“君命有所不受”。第二,将帅要具备高尚的人格。只要对战争全局有利,就要敢于违抗君命,不怕承担责任,即使招致杀身之祸也无所畏惧。孙子说,将帅必须“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地形篇》)第三,“君命有所不受”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君主在军事上的瞎指挥。这种瞎指挥有三种表现:“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谋攻篇》)如果君主不乱指挥,君与将的关系就不应是对立的,而是互相依辅,也就不必“君命有所不受”了。

战场上形势瞬息多变,善于因势利导的兵家,对于君命,需要针对战场上的具体情况,决定“受命”还是“有所不受”。

公元227年,魏国新城太守孟达秘密联结蜀吴谋反。屯军于宛城的司马懿获悉后决定平叛。按规定,司马懿发兵需上报远在洛阳的魏主奏准,但这样一来需半个多月,贻误战机。于是司马懿违抗君命,先斩后奏,用8天时间赶了1000多里,等魏主获悉孟达反叛的消息,司马懿已攻克了新城。

1942年9月,蒙哥马利率领英国第八集团军采取以逸待劳战略,对北非的德军发动了攻击。当时,德军防线崩溃,已处于危急之中。德国元帅隆美尔对希特勒“坚守阵地,绝不后退少步”的紧急命令“有所不受”,率领残部一气撤退7印英里,逃脱了英军布下的包围圈。

战场上善于因势利导的将帅,都能根据实际情形灵活用兵,而不一味地受制于君命。今天时代不同了,现代化的通讯与交通,使前后方的联系更加密切与迅捷。但是,“君命有所不受”的精神并没有过时。现代化的战争往往是诸兵种协同作战,空间大,兵器多,战机稍纵即逝。在这种情况下,不必要的请示与协商无异于坐以待毙。何况,无论古今,在每一次战争前,要把一切都设计得十分周到,万无一失是不可能的。这就更需要指挥作战的将帅能根据战场情况的变化,修订原先方案,随机应变,才能适应现代化战争的要求。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将军受命率部队渡过长江,到苏皖浙赣边区建立根据地,以威胁南京,牵制江南的敌人。

尽管这一构想十分宏大,但粟裕将军受命后,对敌情我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了解与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经过长途转战后,我军这支部队因消耗兵力过多,将达不到威胁南京、牵制敌人的目的。倒不如保留此数万人的部队,于现地歼敌更为有利。

粟裕将军建议中央军委解除此项任务,并说明了“不受”的道理。军委权衡利害,取消了原方案,为战争的全局胜利又赢得了一分主动。

可见,现代化的战争更需要带兵作战的将帅发挥“君命有所不受”的主动精神,果断地负起责任,善于随机应变,才能致人而不致于人。

灵活用兵,随机应变是“君命有所不受”的核心与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