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嘉淦直谏二帝
直言极谏历来被视为臣子的美德。清朝雍、干时的孙嘉淦就是这样一个“以直谏有声”的人。他被雍正帝称为有胆有识的“狂生”,乾隆初,又以“疏匡主德,尤为时所慕”。
孙嘉淦(1684~1755),字锡公,一字懿斋,山西太原人。少年时家贫,“耕且读”。康熙五十二年(1713)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
雍正皇帝即位后,“命臣工皆得上封事”当时,作为翰林院检讨的孙嘉淦并非言官,无上疏之责,既然皇上有旨,臣工皆得言事,他便决定把对皇上的意见说出。鉴于“世宗(即雍正帝)行政,以猛鸷着称,大臣无敢直言者”他更要打破这一局面,直言极谏。他上疏直言三事,“曰亲骨肉,曰停捐纳,曰罢西兵”。这正是朝臣们所不敢言者。雍正帝是在激烈的储位斗争中取得胜利而登上皇帝宝座的,为此,兄弟之间反目为仇,母子之间感情不合。孙嘉淦要雍正帝“亲骨肉”,正是刺到了他的痛处,可谓犯了大忌。此外,捐纳问题,西北用兵问题也都是军国大事,一个小小的翰林院检讨居然也敢说三道四。对此,雍正帝十分不满,他叫来诸大臣传阅孙嘉淦的奏疏,并且责备翰林院掌院学士:“翰林院乃容此狂生耶?”吓得掌院学士“叩头谢”。这时,大学士朱轼对雍正帝说:“嘉淦诚狂,然臣服其胆。”雍正帝听罢,沉思了很久,然后笑着说:“朕亦不能不服其胆”。遂召孙嘉淦来面谈,听取他的意见,并授为国子监司业。通过交谈,雍正帝更了解了孙嘉淦,并且非常赏识他的胆识。而孙嘉淦亦遇事辄言。一次九卿会议时,雍正帝特召孙嘉淦到场,并指着他对九卿说:“朕即位以来,孙嘉淦每事陈奏,可谓直言极谏。朕不惟不加怒,而反加恩。汝等臣工当以为法。”
乾隆皇帝即位后,授孙嘉淦为吏部侍郎,很快又升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孙嘉淦提升之后,并没有上疏谢恩,而是“以上初政,春秋方盛”,兼之海内皆颂其德,遂特上《三习一弊疏》,直言劝告乾隆皇帝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加强帝德之修养。他在疏中首先表明:“所欲言者,皇上之心而已。皇上之心,仁孝诚敬,明恕精一,岂复尚有可议?而臣犹欲有言者”。随后阐明“事当极盛之地,必有阴伏之机”的道理,并提醒乾隆帝“其机藏于至微,人不能觉,及其既着,积重而不可返。此其间有三习焉,不可不慎戒也”。所谓“三习”,即“耳习于所闻,则喜谀而恶直”;“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三习既成,乃生一弊。何谓一弊?喜小人而厌君子是也”。最后,孙嘉淦再次强调:“今欲预除三习,永杜一弊,不在乎外,惟在乎心。故臣愿言皇上之心也。语曰:‘人非圣人,孰能无过?’……惟望我皇上时时事事常守此不敢自是之心,而天德王道举不外乎此矣。“乾隆皇帝览奏之后,欣然纳谏,并将此疏宣示群臣,”一朝推名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