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求学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学问的核心是中庸之道

(明)吕坤

怠慢懒散时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功夫,轻慢之时可以看出一个人检点省察的功夫,喜怒时能看出涵养的程度,患难时看得到一个人的力量。

晋升考试时,碰上治学的试题,要经常用知和行来进行对比。试着思索知道了什么?做了些什么?碰上治理为政的试题,总以教和养来进行比较。试着考虑为官的养了什么人?教导了什么人?倘若仅仅用来作为吹牛拍马的浮谈,用来达到自己升官的目的,来向国家邀功获利,这又和欺瞒哄骗有什么区分呢?我们这一辈人应该反省自己警示自身啊!

圣人把见义不为看做是没有勇气,世上读书人把知而不行看做是无知。圣人体察之后认为有三种大的品质,称为智、仁、勇。世上学者只谈认识和实践。但是一个都不明白,谁说得准确呢?我以为自从道德观念形成以来,修道的功夫只有两种,一种是精确体察,一种是专一固守。几乎所有的圣人传授坚持的,都可归属于这一原则。假若不精心辨察那就是鲁莽放肆,不专一就是凭空想像。所以要思考、学习、以增加知识,要亲自体验,以达到明辨,力争完善;要虚心询问,用心体察,做到不偏不倚,坚持中庸可避免过失;要懂得认识并不难,只有行动才难,不要以为有了认识就可以满足;应该不断进取,既然具备了认识就应该坚持不变,要知道没有明察仁善还到不了真诚的境地。

假如是从品质本性中生成的事物,无论生与死都不会改变;倘若是从见识中获得的,那么有时就会产生变化。所以君子以见识来修养品德和性格,只要德性坚定,那么生死都不会变化。

昏弱这两个字是安身立命的最大阻碍,假如不能去除这两点的影响,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好人。

学问上的功夫,就算是天生晓事的圣人也不敢荒废。假如不是从学问出发,就算干出了惊天动地的事业,都只不过是气质的作用。伟大的事业怎能不夺目耀眼,但要放在圣人的天平上,还肯定有不妥之处。学问的核心是什么呢?无论什么事都应该坚守中庸之道。

做学问的人即使读尽经典古籍,贯通古今,涉及事物,谋划现实,也还担心自己一旦作官,仍不能有所建树;为官一方修政治办实事,安抚民众,只怕时间不够,惟恐一旦晋升,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才华。此种心态才是真实的。真正的做学问,就是无论治学还是为政都应有所作为。

少年时应当进德修业,中年时应该明道立德,老年就应达到义精仁熟。假如过了五十岁尚不能坚定德性,那么五十岁以后将会更懒散,更昏弱,更不用谈什么中兴立业,那实在是无能为力了。

世上没有一件可以骄傲的事。才艺超群也不足以自满,美德善行是人们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不能达到尧舜、周公、孔子那样的地位,就是有缺陷,有缺陷就应该感到惭愧,怎么能谈得上骄傲呢?

有祈求上苍的学问,有通达天意的学问,有与天合二为一的学问,有替天行道的学问。

刚开始学习圣贤之道时,每个人都应心怀敬意,在终止时,应该恭敬而安宁。

片面的学问不能用来谈论普及的大道理;混杂的概念不能用来阐述简明的事情。

最精深的理论,只要潜心思考不断探求,不厌倦,就能掌握;最难办的事,只要努力奋斗,不急躁,也能办成。

做学问的首要功夫,要心神气定,不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