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者治变
【原文】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敌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孙子兵法·中卷·军争篇》)
【译文大意】因此,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打击它的士气,对于敌人的将领,可以动摇他的决心。刚上阵时总是朝气饱满,士气锐不可当,时间一长了就会逐渐懈怠,最后就会士气衰竭,疲乏思归,无心再战了。所以,善于用兵作战的人,要避开敌人刚上阵时的锐气,等待敌人松懈、疲惫、无心再战时再去打它,这就是掌握了军队的士气。以自己军队的严整来迎候敌军的混乱,以自己军队的镇静来迎候敌军的轻率和急躁,这就是掌握了军心。以自己军队靠近战场的优势来迎候远道而来的敌军,以自己军队的安逸休整来迎候疲惫不堪的敌军,以自己军队的饱食来迎候饥饿的敌军,这就是掌握了军队的战斗实力。不去拦击旗帜整齐、配备精良的敌军,不去攻击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阵,这就是掌握了战术上的机动灵活。
【阐释】军事的要义即治气、治心、治力、治变。所谓治气,即等待敌人可乘之机,利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待敌气懈怠衰竭之时,我乘势进攻。所谓治心,则是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所谓治力,即我近敌远,我逸敌劳,找饱敌饥。所谓治变,即避强就弱,避实就虚。
公元617年,唐太宗霍邑之战,虎牙将宋老生精兵2万屯霍邑不出。太宗与建成数十骑至霍邑城下,举鞭指麾,象要围城的样子,而且高声辱骂。宋老生大怒,引兵2万出城。愤怒轻躁,导致大败。这就是以静待躁的战例之一。
而以自己部队的从容严整,养精蓄锐,与疲劳之敌作战,即为以逸待劳。北魏皇始元年(公元396年)后燕慕容德破北魏拓跋珪进攻的邺城之战,即采用了此战法。后燕慕容德驻邺城,北魏武帝拓跋硅率兵亲征,北魏将拓跋章率前军攻邺,大败。慕容德想乘胜反击,进行决战。辕驾韩蝉根据魏攻燕守,魏众燕寡的情况,指出“魏不可击者四,熬不宜动者三”之策,提出了“深沟高垒,以佚待劳”的战法。慕容德采纳了这个建议,召还部队,固守邺城,亲给战士厚加抚按。全军上下,人感其德,皆乐为致死。其后,乘魏军“内相乖争,各引军潜遁”之机,慕容德率军追击,大败魏军。“以逸待劳”并非无所事事,消极等待,而是充分准备,积极防御。特别在现代战争中,防御的一方如果不在物质上、精神上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是谈不上以逸待劳的。
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时,我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把敌人引入对我有利的老革命根据地。红军所到之处既有人力物力的充裕支援,又有地方武装密切配合。引诱敌人深入苏区作战,由于人民群众帮助红军封锁消息,实行了“坚壁清野”,使其既找不到红军踪迹,又找不到粮食,人地生疏,盲目进攻,在我地方武装的日夜袭击扰打下,吃不好,睡不稳,军心动摇,举措失当,在崇山峻岭中被拖得精疲力尽。这次“围剿”就这样被我粉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