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略战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致人而不致于人

  【原文】孙子曰:凡是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孙子兵法·中卷·虚实篇》)

  【译文大意】孙子说,凡是先到达战场而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而仓促去应战的,就疲劳被动。所以,善于作战的人总是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能够使敌人自动进入我预定地域的,是以利引诱的结果。能够使敌人不能到达其预定地域的,是制造困难以害阻止了它的结果。所以,敌人安逸从容休整得好时,要能使它疲劳,敌人粮食给养充足时,要能使它饥饿,敌人住扎安稳驻足不前时,要能使它出动。

  【阐释】古代兵法千章万句,最重要的莫过于“致人而不致于人”。善于用兵作战的人,要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凋动。躲避危害追求利益,是人之常情,要运用得法,就能使敌人听我指挥,使它处于不利的状态。造成它在作战中疲劳、饥饿和四处奔波;就能牵着敌人的鼻子走,造成敌人体力不支。士气低落,丧失战斗力。“致人”的主动地位必须要通过主观的努力去争取,在开战前就要先敌一步完成战略部署,取得主动权,以逸待劳,使自己居于有利地位,从容作战。

  战国时期,秦王派兵侵韩,驻军阏与。赵王命令赵奢前往救援。赵奢采用了军士许历的计策,发兵万人,先占领北山。秦军后到,争山不得。这时赵奢率兵冲击,大破秦军,解了阏与之围。赵奢运用“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原则,取得了控制战局的主动权,获得决定性胜利。而秦军则陷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我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时,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针对敌人以重兵向我根据地大举进犯的态势,毅然决定,绕道千里,回师兴国。当敌人发现我红军主力后,立刻调兵遣将,妄图围歼。我则决定“中间突破”,避强击弱,连打三次胜仗,后迅速转移,休整待机。同时以一小部分兵力伪装主力,诱敌追随。敌人果然中汁,其主力尾随我“主力”半个多月,才知道我方主力早已返回兴国,而这时,敌人早已被拖得疲惫不堪,“肥的拖瘦,瘦的拖死”了。敌人只好撤退。这时,早已休整完毕的红军,集中了优势兵力,势如破竹,彻底粉碎了敌人此次的“围剿”。

  “致人”之法,或正或奇,变化无穷,关键在于指挥作战之人因时、因地、因敌而用之。在我军历史上,毛泽东同志指挥的红军四渡赤水,调动敌人、歼灭敌人的史实,也再次反映了毛泽东同志在军事决策指挥艺术上,运用“致人而不致于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