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略战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打草惊蛇

  【原文】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按】敌力不露,阴谋深沉,未可轻进。应遍探其锋。兵书云:“军旁有险阻、蒋潢并生芦苇,山森翳荟,必谨索之,此伏奸之所藏处也。”

  (《三十六计》)

  【译文大意】情况可疑要察实,精确辨别敌情之后,再投入行动;反复探索敌情,是发现敌人设下圈套的主要手段。

  【按语】敌方的兵力仍不暴露,行动诡秘意向不明,切不可轻敌向其冒险发动进攻。应当立刻确实弄清其主力所在与突击目标在何处。

  兵书说:“进军的路上,遇有险要关隘,沼泽水洼并有芦苇以及林深草密的地方,必须慎重地反复搜索,因为这些都是敌人可能设伏的处所。”

  【阐释】打草惊蛇的意思是:虽然打的是草,却使草里的蛇受惊了。此为对于受困之敌,通过侦察手段,察明情况,攻击一点,使全局震动,然后将敌人围歼的一种计谋。

  此计出自段成式《酉阳杂俎》亦见于《开元遗事》。《酉阳杂俎》记载:唐朝有个当涂县的县令王鲁,手下的人贪污受贿,并与他本人有直接牵连。一次百姓来县衙告状,列举各条罪责,说他的主簿(管文书簿籍的官)贪赃枉法。王鲁看了状子,十分惊恐,生怕自己的贪污行径也被人揭露出来,竟不由自主地在状子上批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后来人们就把这句话简化为“打草惊蛇”这个成语。

  打草惊蛇的另一种情况是:敌情已明,而我方为了不暴露我之作战意图,以免惊动敌人,发生变化,给全歼敌人带来不利。则采取相反的态度,为了不惊动蛇而不打草。举例来说:1948年年底和1949年年初进行了平津战役,当时蒋介石的军队虽已成了惊弓之鸟,但仍然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毛泽东同志在给当时野战军的电报中,提出了一概包围的战略。从张家口起,中间包括新保安、南口、北平、怀柔、顺义、通县、丰台、唐山、开平、天津、直到塘沽的整片地区。所有城镇一概包围,如同关门打狗一样。这一作战意图的实现,就是先歼塘沽之敌,从而控制海口,只要塘沽、新保安两点攻克,就全局皆活。为了实现这一作战方案,防止敌人从海上溃逃,毛主席在电报中提出两点措施:一是提出为了完成上述战略布署,必须在两个星期内对张家口、新保安等围而不打,而对北平、天津、通县则是隔而不围,只有这样,才不会使敌人迅速决策从海上狂逃。第二是为了不让蒋介石迅速决策从海上运走平津诸敌南下,同时进行另一个更大的淮海战役的战场准备,在歼灭黄维兵团之后,对于已被歼灭半数左右的邱清泉、李弥、孙元良诸兵团的余部,在两星期内暂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并在电报里强调说,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怕敌人从海上逃跑。这种战略,总的说来,就是为了避免打草惊蛇,影响全歼敌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