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修身养性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守道养性的最高境界——顺乎自然

(春秋)老子

老子(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又名垂耳,字伯阳,谥曰聃,囚称李聃,人称老子。春秋时期楚国若县(今河南鹿邑东)历乡曲仁里人。论年辈,大约早于孔子。早年曾任东周守藏室之史(掌管图书的史官)。著有《道德经》。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道教的创始人。

凡事处处要求圆满,不如趁早歇手不干;恃才傲物锋芒毕露,必然难以保持长久;黄金美玉堆满屋子,到最后谁也无法守藏;因财产丰厚、地位显赫而骄傲自大,必定留下祸患、埋下灾难。功成名就,即谦让告退,这样做才符合天道的规律。苍天长存,大地永久。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这是因为它的生存出发点不是为自己,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圣人总是主动把自己放在最后,不汲汲于争先,结果反而能够处处占先;总是将自己置于度外,结果反而能够保全生命。这正是于圣人们从不怀抱自私之心的缘故,所以他们总能成就他们自己的业绩。

让万物顺乎自然的变化是修身的大“道”。狂风不会永不停息地刮下去,暴雨也不会一直下个不停。是谁造成这种局面的呢?是天地。天地的狂暴都尚且不能长久,更不必说我们人类了。因此汲汲于追求“道”的人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凡是寻求皈依“道”的,就和道相同;寻求皈依“德”的,就和德相同;寻求皈依“失”的,就和失相同。和道相同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和德相同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和失相同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有不值得信任的情况存在,才会有不信任的事情发生。

委曲反而能够保全,弯曲反而能够伸直,空洼反而能够充实,破旧反而能够崭新,少取反而会多得,贪多反而会落空。因此圣人坚守“道”这一原则,作为修炼心智和治理天下的纲领。不自我表现,所以才显赫于世;不自以为是,所以才是非昭彰;不自我标榜,所以才功勋卓著;不自高自大,所以才出人头地。正因为他不和别人相争,所以普天之下没有人能够同他争。古代所谓的“委曲可以保全”这些话,绝不是空话,它们实实在在能达到保全自己的目的。

精神和形体合而为一,能做到不相分离吗?积聚精气以致柔顺,能达到婴儿那样的状态吗?排除杂念,澄清心灵,能做到不留半点瑕疵吗?爱护民众,治理国家,能做到放弃运用聪明才智吗?面对自然的对立变化,能做到甘心退居柔雌的地位吗?通晓事理,了解奥妙,能进入清静无为的境界吗?让万物生长、繁殖,生养了万物却不据为已有,推动了万物却不恃为己功,导引万物却不妄加主宰,这就是最深远、最博大的美德。

抛弃所谓的文化学问,才不会招致忧患。唯唯诺诺和高声呵叱,两者究竟相差多少?善良与罪恶,又究竟能相差几何?别人所害怕的,就不能不害怕,这风气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而且还不知道到何时才是尽头。众人都无忧无虑、兴高采烈、心情舒畅如同参加盛大的筵席,志得意满恰似在春天登台眺望美景,独有我淡泊宁静、无动于衷,就像婴儿还不会发出微笑。其他人都丰足有余,独有我一人似乎什么都欠缺,看似一副愚蠢之徒的心肠,混混沌沌,无知无识。其他人都是那么清楚明白,独有我是这样地昏聩糊涂。其他人都清醒精明,独有我懵懂无知。心胸宽阔恬淡,它就像无边无际的大海;行为飘逸洒脱,它就像不停疾吹的长风。众人都拥有一套本领,独有我显得笨拙无能、愚顽鄙陋。但我偏要跟普通人不同,因为我所重视追求的是那种顺乎自然、守道养性的美好境界。

达到心灵虚无空明的极致,切实地保持最高度的清静。万物都在生长发展,我就此观察它们循环往复。万物复杂众多,纷纭变化,但最后都各自回归到它们的本原。回归到本原叫做“静”,“静”就是所谓的“复命”。“复命”叫做“常”,认识“常”叫做“明”。不认识理解“常”而轻举妄动,肆意胡为,那么必然导致灾难。了解认识“常”,才能兼容包涵一切。一切包涵,才能坦然公正,无私无偏。大公无私,才能使天下景附归从。天下归从,才算是顺乎自然。顺乎自然,就是合乎大“道”。合乎大“道”,才能永恒长久,终身不会遭受任何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