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多姿多彩地表地貌
随着软流层的运动,大板块每年都在移动。
速度虽然很小,但经过亿万年后,地球的海陆面貌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当两个板块逐渐分离时,在分离处即可出现新的凹地和海洋。大西洋和东非大裂谷就是在两块大板块发生分离时形成的;当两个大板块相互靠拢并发生碰撞时,就会在碰撞合拢的地方挤压出高大险峻的山脉。喜马拉雅山,就是三千多万年前由南面的印度洋板块和北面的亚欧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而形成的。有时还会出现另一种情况:当两个坚硬的板块发生碰撞时,接触部分的岩层还没来得及发生弯曲变形,其中有一个板块已经深深地插入另一个板块的底部。由于碰撞的力量很大,插入部位很深,以至把原来板块上的老岩层一直带到高温地幔中,最后被熔化了。而在板块向地壳深处插入的部位,即形成了很深的海沟。西太平洋海底的一些大海沟就是这样形成的。
地球表面积总计约5.1亿平方千米,约71%的表面积由水覆盖,大部分地壳表面(3.6113亿平方千米)在海平面以下。海底的地壳表面具有多山的特征,包括一个全球性的中洋脊系统,以及海底火山、海沟、海底峡谷、海底高原和深海平原。其余29%的地表(1亿4894万平方千米,或5751万平方英里)为不被水覆盖的地方。
地形地貌,是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地表的形态。分为: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五大基本地形(地貌形态)。
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称为地形。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力地质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陆分布的轮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决定了地貌的构造格架。而外营力通过多种方式,对地壳表层物质不断进行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从而形成了现代地面的各种形态。板块构造运动会改变地貌,大风、降水、热循环和化学作用对地表的侵蚀也会改变地貌。冰川作用、海岸侵蚀、珊瑚礁的形成,以及大型陨石的撞击都会对地貌的重塑产生影响。
地球表面的岩石按照成因大致分为三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上升至地表的岩浆或熔岩冷却凝固而形成的一种岩石,又称岩浆岩,是构成地壳主要岩石。火成岩按照成因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岩浆侵入地表形成的侵入岩,按照形成位置的不同可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常见的花岗岩就是一种侵入岩。二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喷出岩,又名火山岩,例如安山岩、玄武岩。大陆地壳主要由密度较低的花岗岩、安山岩构成,海洋地壳主要由致密的玄武岩构成。
沉积岩是由堆积、埋藏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沉积物形成的。近75%的大陆表面被沉积岩覆盖,虽然他们只形成了约5%的地壳。
变质岩是从原有的岩石通过高压高温的环境变质而形成的一种岩石,如大理石。地球表面最丰富的硅酸盐矿物有石英、长石、角闪石、云母、辉石和橄榄石等。常见的碳酸盐矿物有方解石(发现于石灰石和白云石)等。
按照地貌形态的空间规模差异,可以分为若干个不同的空间单元。
1、星体地貌形态:占有整个地球,是最大的地貌形态,包括大陆和海洋两个单元。
2、巨地貌形态:占有数万到数十万平方公里面积,包括山系和平原等单元,比如喜马拉雅山系、巴西高原。
3、大地貌形态:占有数百至数千平方公里面积,包括单独的山脉和盆地。
4、中地貌形态:占有数十到数百平方公里,比如独立的山峰。
5、小地貌形态:占有数平方公里到数十平方公里,比如沟谷、河谷、新月形沙丘等。
6、微地貌形态:从数平方厘米到数平方公里,是复杂地貌形态的最小单元,比如洼地、浅沟等。
微地貌形态和小地貌形态可以称为单独形态,整体地貌形态、巨地貌形态、大地貌形态和中地貌形态则可称为复杂形态,由单独形态构成。而在实际上,各个地貌形态之间没有严格确定的界限。
地表最低处位于西亚的死海,海拔约为-420米,海拔最高点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的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它的最新高度为8848.86米。海平面以上的平均海拔为840米。
传统上,地球表面被分为七大洲、四大洋和不同的海域。也会以经度将地球分为东半球和西半球;以纬度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或大致按照海陆分布分为水半球和陆半球。
土壤圈是地球陆地表面的最外层,由土壤所组成,并为土壤形成过程所影响。耕地占地表总面积的10.9%,其中1.3%是永久耕地。接近40%的地表用于农田和牧场。
伟大而珍贵的地球,用山水、陆地和土壤,构成博大的美丽、舒适的生存环境,从而孕育了各类生命。她日复一日、沧海桑田变化着的漂亮外表,总是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