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太大逼死人,皇帝饿得偷太监东西吃
从古到今,对皇帝生活充满幻想的人比比皆是。有一则关于皇帝饮食的笑话,说的是两位老农,农闲时坐在一起谈论皇帝吃什么。一位老农充满向往地说道:“皇帝吃饭的时候,肯定是前面一锅油,后面一锅油,他想吃油条就炸油条,想吃麻花就炸麻花。”
这个笑话想表达的是想象力会受生活的限制,所谓“夏虫不可语冰”,对于当时可能连温饱都难以解决的农民来讲,这样的饮食就算是很高级的了。
确实,“皇帝每天吃什么”的问题,对中国人来说是很有诱惑力的问题。天子富有四海,吃的东西肯定要比老百姓好。不过,皇帝也是肉体凡胎,所以,他吃的东西无非就是比老百姓精细罢了。
清朝时的主食流行“南米北面”,南方以大米为主,北方以小麦为主,清朝的皇帝比较注重保健养生,这一点在饮食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清朝宫廷的饮食中,光是粥类的保健食品就有很多种,常见的如莲子粥、牛乳粥、山药粥、枸杞粥、羊肾粥、羊肉粥、茯苓粥等,不同的粥有不同的功效,如山药滋阴又利湿,既滑润又收涩,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之功效。
这还只是主食的冰山一角,副食的种类更多,如各种禽类和鱼类。如在鸭类中,雄鸭和老鸭是极品,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就曾记载:“烂蒸老雄鸭,功效比参芪。”直到今天,冬虫夏草炖老雄鸭依然是调节免疫系统、抗疲劳、抗肿瘤的重要食物。
在清廷中,各地进贡的果品同样具有保健的功效。比如龙眼、荔枝不仅味道好,而且于健康有利。荔枝味甘、酸、性温,入心、脾、肝经;可止呃逆,止腹泻,是顽固性呃逆及五更泻者的食疗佳品,同时有补脑健身,开胃益脾,有促进食欲之功效。龙眼果实营养丰富,是名贵的高级滋补品,龙眼药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温,味甘,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功能。
当然,宫廷中这些名贵食材的聚集,不免会给地方带来负担。在晚明时期,史学家谈迁在《枣林杂俎》记载了给皇帝上供的货物种类和数量:
“鲜梅、枇杷、杨梅各四十扛……鲜笋四十五扛,船八,鲫鱼先后各四十四扛……鲜笋十二扛……天鹅等物二十六扛,船三……蜜饯、樱桃等物七十坛,船四,鲥鱼等百三十合,船七,紫苏糕等物二百四十八坛……”
由于篇幅所限,这里略去了名单上的大部分物品。不过,这还只是南京一地的贡品,而且,除了各地的贡品外,明朝还有专门给皇宫生产食物的“上林苑”。关于上林苑的产物同被《枣林杂俎》所载:
清 姚文瀚 《紫光阁赐宴图卷》(局部)
“上林苑蕃育署畜养……鹅八千四百七十只,鸭二千六百二十四只,鸡五千五百四十只。……雉嫩鸡各十三只,鸭子二百四十,鸡子二百八十。……青菜二十四万七千五百斤……牛九百二十九只……羊二千五百六十九只……儿猪六十六只,母猪千只……”
清朝皇帝在前期比晚明统治者要节俭得多,据记载,康熙朝的宫廷用度只有上述的十分之一,当时北方多为一日两餐。《清稗类钞》中记载,康熙帝曾因缺粮问题对人们一日三餐的做法表示不理解,他在批阅一封奏疏的时候说:“尔汉人,一日三餐,夜又饮酒,朕一日两餐,尔汉人若能如此,则一日之食,可足两食,奈何其不然也?”不过,清朝后期政治逐渐腐败,宫廷的实际用度远远超过了这些记载,各地贡品的数量与晚明的这些记载相比,只怕不遑多让。
有人说,清朝皇帝不是吃满汉全席吗?不是一顿饭一二百道菜吗?并非如此,清朝的皇帝也不全都能吃得起满汉全席,有的皇帝,连喝粥喝汤都要看人脸色。
清末李元伯在《南亭笔记》里讲述了光绪皇帝的饮食:光绪帝很爱吃鸡蛋,每天都要吃4枚,但内务府却将鸡蛋的价格报到34两银子一枚。有一次,光绪帝颇为同情地问自己的老师翁同龢:“鸡蛋好吃,可这么贵的东西,您能吃得起吗?”
不仅是光绪帝,以节俭闻名的道光帝也挺不容易。某天晚上,劳累一天的道光帝想吃碗面汤,于是便叫御膳房给他做一碗。小太监说道:“做碗面汤需要数千两银子。”道光帝眉头一皱:“前门外一饭馆至此最佳,一碗值四十文钱,可令内监往购之。”可内监却说:“饭馆已关闭多年矣。”于是,道光帝只好忍住了口腹之欲。
比光绪帝和道光帝更惨的是同治皇帝,小时候的同治帝,一日两膳只有粥和汤,这点饭对于正在长身体的孩子来说根本不够。于是,同治帝在饿急的时候会偷太监的东西吃,可如果被太监发现,这些食物就会立刻被夺走扔掉。
御膳,一个听上去高端味美的词汇,里面包含的却是政治、权力与阴暗。也许在某些夜晚,高高在上的皇帝也会抚摸着冰冷的玉柱,叹一声:九五之尊的职业套餐,其实也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