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抚养0~6岁儿童最常见的问题
0~2岁的问题(无意识问题)
该问题出现在1岁左右,宝宝在这个年龄段很喜欢用手抓人,由于下手没有轻重,所以宝宝经常会把抱他的家人抓疼。
1岁左右的宝宝在大动作技能方面逐步发育,但精细动作尚未发育完全,语言表达能力也还没有发育完善,所以,这一阶段的问题主要是无意识问题。
1岁左右的宝宝喜欢抓人并不构成伤害动机,或者说,他们根本没有自己伤害到别人的意识。因此,我们在宝宝抓人后对他们进行的批评、训斥和讲道理等,所换来的也只能是宝宝无辜地看着我们,且丝毫没有收敛的意思。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1岁左右宝宝出现抓挠问题的原因:
原因一,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滞后,他们只能用抓人来表达自己对大人的喜爱。
原因二,被家人冷落,想要通过抓挠方式引起对方注意。
原因三,宝宝想要做什么事情,但却无法准确表达,只好通过抓人的方法表达情绪。
知道原因后,我们来看一下应对方法:
有些家长朋友可能觉得训斥孩子还是比较有用的,因为训完后他们可能会条件反射地收敛一些。但我们也提到了,宝宝抓挠我们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爱,如果训斥宝宝,就会让他们下意识地不再表达对我们的爱。
所以,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是温和地告诉宝宝:我很痛,轻一点。
我们可以一边握住宝宝的手,一边告诉他“轻轻地摸哦”,如果孩子放轻手上的力道,我们就要及时予以表扬,对宝宝报以亲吻和鼓励。
该问题出现在2岁左右,这一阶段的宝宝喜欢跟家长“对着干”。比如妈妈让宝宝喝牛奶,宝宝明明想喝,但却强硬地告诉妈妈“不要”;再比如妈妈想牵着宝宝的手散步,宝宝会想方设法地躲开妈妈的手,并告诉妈妈“不”。
宝宝的拒绝问题会让很多家长朋友头疼不已,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该问题出现的原因:
这一阶段宝宝逐渐发育出自我意识,他们喜欢通过挑战大人的方式,来强化自己的存在,也喜欢用否定句来确认和强调自己的存在。
知道原因后,我们来看一下应对方法:
当我们使用“让妈妈牵着手好吗”这样的问句而被宝宝拒绝时,我们不妨换一种提问的方式,比如“宝宝,你想让妈妈牵手走还是自己走”“想让妈妈牵左手还是右手”“宝宝想喝牛奶还是水”等等。
把问题抛给孩子,给他们选择的机会,这样能让宝宝觉得自己受到重视,也能让宝宝参与大人的谈话。如果我们主动强化宝宝的自我意识,他们直接拒绝我们的概率也就小很多了。
1~3岁的问题(自我意识问题)
该问题出现在2~3岁,这一阶段的宝宝自我意识逐渐发育完善,活动范围也随着运动能力的发育而扩大。所以,此时他们的自我意识问题主要表现在脾气大上。
快2岁的宝宝脾气开始变得暴躁,稍有不顺心的事情,宝宝就会拼命哭闹喊叫、撒泼打滚,让家长朋友们苦不堪言。此时,如果爸爸妈妈顺着他们,他们就会出现原则性错误,比如将药片等不该吃的东西吃下,或往马路中间跑等等;如果爸爸妈妈批评制止他们,他们则会哭闹个没完,仿佛身上有无穷无尽的精力一般。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宝宝出现情绪失控问题的原因:
2~3岁的宝宝出现明显的“自我中心”意识,他们开始疯狂地排斥别人,也排斥“异己”的行为与主张。他们没有控制情绪的能力,且语言表达能力发育不完全,所以在愿望不能被满足时,他们就会借助大发脾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知道原因后,我们来看一下应对方法:
首先,家长朋友不要随便指责孩子,也不要给孩子扣上“坏脾气”“臭脾气”等帽子,否则孩子会受到消极心理暗示,从而真的往“坏脾气”的方向发展。
我们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适当满足一些他们的合理要求,比如在房间内不想穿毛衣等。如果孩子想做的事情违背了原则,那我们就要表达出充分的耐心,告诉他们这样做是不可以的,然后给他们提供一些解决方案。比如孩子睡前想吃冰淇淋,我们可以对孩子说“我们尽快睡着,睡醒就可以吃冰淇淋了”。如果孩子在外面哭闹起来,我们不妨使用冷处理方法,将孩子带到不打扰其他人的地方,等他们哭闹得差不多了,我们再耐心地给他们讲道理。
该问题出现在2~3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总会表现出占有欲强的样子。
在1岁左右,当家长或其他小伙伴问宝宝要东西时,宝宝通常会很大方地把东西递过去。但到了2岁后,宝宝大多会变得“自私”起来。他开始不让别人拿自己的东西,甚至碰一下都不行。如果遇到好玩的、好看的、好吃的东西,他们也会毫不客气地霸占起来。
这时,家长朋友们会很苦恼,如果是自家东西倒还好,可如果在外面拿着别的小朋友的东西不放,难免被对方家长看轻,说自己教育得不好。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
2~3岁是孩子的“物权敏感期”,不管孩子以前多大方,在这一阶段也会表现出很强的占有欲。这并不是孩子的性格有缺陷,只是意味着孩子的心智已经逐渐发育到能宣布所有权的阶段。因此,家长朋友们在这一阶段要做的就是正确引导孩子。
知道原因后,我们来看一下应对方法:
在孩子表现出占有欲后,家长朋友一定要表示尊重。哪怕孩子在外面把气氛弄得很尴尬,我们也不要大声呵斥或制止,不要把孩子手中的东西强行夺走。否则,孩子就会产生一种潜意识:我的东西我是不能做主的,或者比起我来妈妈更喜欢那个(拿走宝宝东西的)孩子。这种潜意识对孩子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家长需要的做的,是给孩子创造分享的机会。比如家长将橘子剥好后,让孩子分给大家,接到橘子的人需要用赞美的话表扬孩子的分享行为,这样就会刺激孩子从占有欲向分享欲过渡,也能让孩子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
该问题出现在2~3岁,且不分男宝女宝。宝宝到了3岁左右时,会变得格外调皮捣蛋。有些家长朋友认为“小男生就应该调皮一点”或认为“女孩子不应该这么‘疯’”。但其实,这种故意调皮捣蛋是很正常的。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宝宝出现调皮捣蛋的原因:
原因一,宝宝想感受并体验自己的力量。在第一次感受力量(如把杯子打碎)后,如果家长表现出很夸张的样子(如大声询问有没有受伤,或面部表情很吃惊),那就有可能刺激宝宝的心理。宝宝会觉得自己力量很强大,可以左右大人的情绪,从而喜欢上调皮捣蛋。
原因二,满足情感需求。宝宝会因为愿望无法实现,或缺少大人关爱而调皮捣蛋。如果宝宝有“失去关注—调皮捣蛋—重新获得关注”的经验,那他们在渴望获得关注时就会故技重施,通过调皮捣蛋的方式来实现愿望。
原因三,宝宝精力过于充沛,需要用这种方式发泄。在宝宝还不懂发泄精力的方式时,通常会采用调皮捣蛋的方式来发泄多余的精力。比如他们模仿电视上的情节,对一簇花“练习武功”,将花打得七零八落等。
知道原因后,我们来看一下应对方法:
家长不能强行压制孩子的天性,否则也是治标不治本。我们需要分析孩子的心理,看他们调皮的背后是因为愿望没有实现、因为精力过于充沛还是因为单纯想展示力量。如果是因为愿望没有实现,那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获取正确实现愿望的方法。如果是因为精力旺盛,我们可以带宝宝去爬爬山,或者去公园玩一玩。如果是单纯想展示力量,我们不妨表明自己的态度。
3~4岁的问题(性格问题)
该问题出现在3~4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进入性格的敏感期。进入幼儿园后,宝宝会随着人际交往的增多,而逐渐暴露出性格方面的问题。比如对方不听宝宝的话,宝宝就会通过“哭”“打闹”等任性的方式来宣泄不满。有时候,宝宝明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却很难开口跟对方说“对不起”三个字,这些都是宝宝在这一阶段任性敏感的问题。
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任性敏感问题出现的原因:
3~4岁的孩子有了情绪问题,但却没有正确疏导情绪的方法。他们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平常心”过渡的过程中,一时间很难找准自己的定位。而且,当孩子被对方弄哭或孩子惹哭对方时,他们通常也会被自己和对方吓到,这时的他们是没有勇气道歉的,因为他们自己也会陷入情绪中而不知所措。
知道原因后,我们来看一下应对方法:
当孩子犯错并面色惶恐后,家长朋友不要逼着孩子先去认错,可以是自己先去给对面小朋友道个歉,然后耐心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孩子坚持不道歉,我们也不要太为难孩子。有时候,家长适当的宽容会让孩子知道“下不为例”。
该问题出现在3~4岁,这一阶段的孩子很容易让父母尴尬,因为他们会随着人流量的增多而“疯狂”。有时候,他们会在电影院或聚会上尖叫一声,或上蹿下跳打扰大家。这时,家长朋友会面临这样的尴尬:如果训斥他们,当着大家的面有些不好意思;如果不训斥他们,他们变本加厉让人心烦……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宝宝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
原因一,渴望得到家长关注。在家里,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关注不够,孩子就会在人多的时候“人来疯”,以此来获得家长的关注(哄劝或训斥)。
原因二,无聊。当家长忙于观影或招待客人而忽略孩子时,孩子就会因为无聊和寂寞“发疯”。
原因三,平时家长对孩子管教太严,导致人多的时候,孩子会寻求一个发泄情绪的机会。
原因四,自我表现欲望太强。当孩子有些“本领”时,就会有自我表现的欲望。比如画画画得好的孩子,会在人多的时候下意识地拿出画笔在墙上画画,一边画一边尖叫,渴望以此获得大家对自己画技的夸赞。
知道原因后,我们来看一下应对方法:
如果宝宝是因为家长的关注度不够,那我们可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比如在看电影前,我们可以小声地对宝宝说“看电影的时候不能影响到其他人,如果要说话,要先用‘暗号’示意妈妈,妈妈把头歪过来时,再在妈妈的耳边小声说。来,我们先练习一下”,这里的暗号可以设置为“用手指轻轻戳妈妈胳膊两下”。
如果宝宝是因为无聊,那我们可以让宝宝帮忙拿筷子,拿纸抽,让宝宝参与进活动中来。
如果宝宝是因为家长管教太严厉,那我们需要检讨自己,并给予宝宝足够的关爱。
如果宝宝是因为表现欲强,那我们可以在宴客前,先让宝宝表演一个节目。
总之,我们要对症下药,才能正确解决问题。
4~6的岁问题(身体意识问题)
该问题出现在3~4岁,这一阶段的孩子会产生身体意识,也会通过一系列“奇怪”的方式来确认自己的身体问题。比如小女孩偶然发现小男生是站着尿尿的,自己家的小狗是翘着腿尿尿,于是她也决定站着尿,最后尿湿了裤子。再比如小男生对自己的生殖器好奇,经常用手摆弄等。生活中,这些问题都让家长头痛不已,但却不知道如何解决。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宝宝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
家长在教孩子认识身体器官,如鼻子、嘴、眼睛、胳膊时,会刻意地避开生殖器官,这种刻意会让孩子产生这样的想法:它是让人羞耻的、神秘的,所以他们会出现自发性探索行为。
知道原因后,我们来看一下应对方法:
当孩子做出我们不能接受的“奇怪”举动时,我们要先保持镇静,然后选择一个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让他真正了解自己的身体。此时遮遮掩掩反而会刺激孩子的好奇心,他们会觉得自己身上有些地方是不完美的,是让人羞耻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大方地教给孩子身体器官的准确名字,并让孩子像尊重眼睛、鼻子和嘴巴一样尊重这些器官。
该问题出现在4~6岁,这一阶段的某些孩子开始出现明显的“逆性别化”,比如有些男孩子会扭扭捏捏十分害羞,有些女孩子则会脱掉上衣踢球玩耍等。面对“逆性别化”的孩子,一些家长觉得面上无光,另一些家长则十分尴尬。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宝宝出现“逆性别化”的原因:
原因一,家庭对宝宝性别角色造成的无意识影响。有些家长会无意识地在孩子面前流露出“做女人真难”“臭男人”等意识,让孩子对自己的性别产生厌恶感。
原因二,家庭对宝宝性别角色造成的刻意影响。一些家长会为了好玩等原因,给男宝穿上漂亮的纱裙,给女宝剃光头等,这些行为会模糊宝宝的性别意识。
原因三,宝宝的先天气质类型如此。一些宝宝先天便有“逆性别化”倾向,但小时候宝宝不懂自己的“性别逆化”,也不懂掩盖这种逆化,所以会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
知道原因后,我们来看一下应对方法:
如果宝宝的“性别逆化”问题是先天性气质,那我们不妨尊重这种气质,让宝宝避免由家庭观念带来的伤害。如果是养育方式出了问题,那我们就要及时检讨自己,然后疏导宝宝的性别意识,给宝宝树立一个正确的性别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