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全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

原文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

恭惟鞠养,岂敢毁伤。

注释

①盖:发语词,无实义。身发:这里代指我们的肉身。

②四大:指地、水、风、火。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③恭:恭敬,谦逊。鞠(jū)养:抚养,养育。

译文

人的身体发肤属于“四大”,是由“风、火、水、土”构成;人的言行要符合“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自己要恭敬地想着父母的养育之恩,哪里还敢伤害自己的身体。

趣味故事

曾参以孝闻名

曾参,字子与,又称曾子,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现山东嘉祥)人。他出身贫寒,一生经历坎坷,但终生讲求修身养性,并以孝闻名。十六岁时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一天,曾子与父亲到瓜地里去锄草。一不小心,把瓜苗锄掉了好几棵。父亲看见曾子把瓜苗锄掉好几棵,气不打一处来,不问青红皂白,举起棍子,照着曾子的脑袋打来。本来,曾子稍一侧身,棍子就不会落在曾子的头上。但曾子想,自己错了,就让父亲打几下消消气,就没有躲闪,仍立在原地。这一下被打个正着,曾子被打倒在地,半天不省人事。这下子可吓坏了父亲,而且后悔自己出手太重。父亲连呼带叫,揉了半天,曾子才苏醒过来。为了不使父亲担忧,曾子赶紧爬起,好像没挨过打似的,向父亲赔不是。随后走进瓜棚,回到房里又弹琴又唱歌,想让父亲听到琴声、歌声后,知道他很健康。

孔子知道此事后非常生气,告诉学生们说:“等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门。”曾参自认为没有任何过错,便请其他同学去问老师为什么不让他进门。孔子对受曾子之托前来的学生说道:“你们难道没有听说过吗?从前,瞽瞍(gǔsǒu)的儿子叫舜。舜侍奉父亲时,父亲每次想让舜做什么事情,舜没有一次不在父亲身旁,但父亲每次受到挑拨想要杀了舜时,却没有一次能找得到他。当瞽瞍用小木棍打他时,舜就忍着,任由父亲打,但一看到父亲拿起大棍子打他,立马就逃跑,这可使瞽瞍不犯为父不慈的罪过,舜也不失其孝子之心。现如今,曾参对待父亲,委身于父亲的暴怒,就是打死都不知道躲一躲,倘若真的被父亲打死了,就会陷父亲于不义,哪一种不孝的罪名会更大些?你们每一个人难道不是天子的子民吗?杀了天子的子民,这又是什么罪?”

曾参听到同学转达的老师的话后,悔悟地说:“我的罪过真是太大了!”于是赶紧去拜访孔子并向他承认错误。

闵子骞不计怨恨

闵子骞是孔子的学生,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早年丧母,父亲再娶继母后,又生二男一女。继母对小子骞寡恩刻薄,只疼爱自己生的两个儿子,但可怜而懂事的小子骞宁愿默默忍受,也从来不在父亲面前说继母的不是。

在《二十四孝》中,便记载了闵子骞《单衣顺母》的故事,亦称《鞭打芦花》。故事大意是,天气进入寒冬之时,继母给三个孩子做了新棉袄。一天,子骞同两个弟弟穿着新棉袄,高兴地随父亲赶牛车外出,父亲让闵子骞驾车。不料路上遇到了大风雪,小子骞被冻得瑟瑟发抖,因手冻僵而没抓住缰绳,一失手翻车了。父亲一气之下,用鞭子向小子骞抽打过去,一鞭下去,把其身上的棉袄打破了一个洞,从棉袄的洞里飘出了纷纷扬扬的芦花。父亲惊讶了,他急忙扶好冻倒在车座上的子骞,扒开其他两个孩子的棉袄看,见里面都是厚厚的棉花,这才知道继母虐待长子之事。

父亲看着委屈的小子骞,心里很难过,回到家后,想休掉继母,气恼地指着继母大骂:“你让亲生儿子穿着厚厚的棉衣,却让子骞穿着不挡风寒的芦花衣,你太偏心、太狠毒了,给我滚!”弟弟们吓得哭了起来。这时,子骞却跪在父亲面前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求爹您不要赶娘走。父亲说:“她这样刻薄地对你,你还替他求情?”子骞含泪说道:“有娘在,顶多是我一个人受冻;娘走了,弟弟们和我三个却都要挨冻。”后母听到子骞这一番话后,痛悔不已,她惭愧地说“孩子啊,对不起,让我重新给你做棉衣吧。”从此,继母对子骞关怀备至,视为己出。

闵子骞以真情感动了父亲,更感动了继母,他以奉行孝道挽救了一个濒临分裂的家庭,用爱心感动了自私的继母,也转化了继母。可见,爱心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力量,它能让自私和冷漠的人感到惭愧,让温情和幸福得以重现。

小知识点

《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就是说,人的身躯、四肢、毛发、皮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是父母身体的一部分,是不能随便伤害的,这是孝道最基本的要求。直至今天,这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即要懂得爱惜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让父母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