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晋阳起兵 谁是首谋
晋阳起兵,是李渊集团开始脱离隋朝夺取最高权力的历史亮相。从此以后,李渊集团开始了平定天下、建立李唐政权的过程。晋阳起兵,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一个漂亮而成功的阴谋,从时机的选择,到起兵方式,到旗帜口号,到内外联系,凡是重大问题都没有任何漏洞。
唐朝建立第一件事就是晋阳起兵。晋阳起兵谁是首功,历史上有两个答案。或者是李世民,或者是李渊。在建立唐朝这个问题上李渊和李世民谁的功劳大?这就是这个问题的实质。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纯粹的历史问题,对于唐人则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李世民首谋论
《旧唐书·高祖本纪》:“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
《新唐书·高祖本纪》:“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
《新唐书·太宗本纪》:“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
这些对于中国人的历史观有着重大影响的史书,既然如此看待这个问题,我们无法绕过,更不能一言否定。让我们先看看在晋阳起兵的问题上,当时的李世民都做了哪些事情。综合起来,李世民做的准备有如下几项工作。
第一,狱中密谋。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不确定,大约在年初的某一天深夜。李世民悄悄地来到太原监狱,打发走狱卒,与一个坐牢的人秘密商谈。这个人就是晋阳令刘文静。刘文静坐牢是因为与李密(11)是亲戚,而李密开始随杨玄感起兵,失败后潜逃,最终上了瓦岗寨跟翟让合伙,成了隋末一大军事势力。
隋朝天下大势已去,天下大乱,需要拯救。刘文静说需要汉高祖、汉光武这样的英主。李世民说当然有了,就是人们还不认识而已。言下之意,这样的人近在眼前。于是刘文静为他分析:天下如何,皇帝如何,太原如何,强调太原可征集十万兵,而尊公有兵数万。李世民一句“君言正合我意”,表明他已经有与刘文静一样的考虑。于是,二人一拍即合。特别注意:这段文字强调高祖李渊不仅不知道,李世民还担心李渊反对。所以,他暗地里部署宾客,都是在李渊不知情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样,李世民“首谋”概念就成立了。这就是狱中密谋,然后开始部署。晋阳起兵的进程从这个监狱密谋开始。
第二,暗中准备。“阴结豪杰,招纳亡命”,这是暗中积蓄力量,准备造反。
《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
《资治通鉴》记载:
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世民娶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右勋卫长孙顺德,晟之族弟也,与右勋侍池阳刘弘基,皆避辽东之役,亡命在晋阳,依渊,与世民善。左亲卫窦琮(12),炽之孙也,亦亡命在太原,素与世民有隙,每以自疑;世民加意待之,出入卧内,琮意乃安。
请注意,这些行动,仍然是李世民暗中进行的,李渊根本不知情,更无从支持了。但是,这个行动很重要,这是在组建造反的基本班底,建立骨干队伍。以上所列举的三人,后来确实发挥了骨干作用。
第三,劝说李渊。为了说服李渊起兵,李世民绞尽脑汁,想了种种办法。他发现裴寂和李渊关系密切,于是想办法与裴寂接近。《资治通鉴》如此记载:
渊与裴寂有旧,每相与宴语,或连日夜。文静欲因寂关说,乃引寂与世民交。世民出私钱数百万,使龙山令高斌廉与寂博,稍以输之,寂大喜,由是日从世民游,情款益狎。世民乃以其谋告之,寂许诺。
这段记录是刘文静从中联络,才使得李世民与裴寂结交成功。《旧唐书·裴寂传》是另外一种记载:
大业中,历侍御史、驾部承务郎、晋阳宫副监。高祖留守太原,与寂有旧,时加亲礼,每延之宴语,间以博弈,至于通宵连日,情忘厌倦。时太宗将举义师而不敢发言,见寂为高祖所厚,乃出私钱数百万,阴结龙山令高斌廉与寂博戏,渐以输之。寂得钱既多,大喜,每日从太宗游。见其欢甚,遂以情告之,寂即许诺。寂又以晋阳宫人私侍高祖,高祖从寂饮,酒酣,寂白状曰……高祖曰:“我儿诚有此计,既已定矣,可从之。”
李世民拉拢裴寂有两个说法,一个是通过刘文静,另一个是自己亲自指挥高斌廉。《资治通鉴》又记载道:
会突厥寇马邑,渊遣高君雅将兵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并力拒之;仁恭、君雅战不利。渊恐并获罪,甚忧之。世民乘间屏人说渊曰:“今主上无道,百姓困穷,晋阳城外皆为战场。大人若守小节,下有寇盗,上有严刑,危亡无日。不若顺民心,兴义兵,转祸为福,此天授之时也。”渊大惊曰:“汝安得为此言,吾今执汝以告县官!”因取纸笔,欲为表。世民徐曰:“世民观天时人事如此,故敢发言;必欲执告,不敢辞死!”渊曰:“吾岂忍告汝,汝慎勿出口!”明日,世民复说渊曰:“今盗贼日繁,遍于天下,大人受诏讨贼,贼可尽乎?要之,终不免罪。且世人皆传李氏当应图谶,故李金才无罪,一朝族灭。大人设能尽贼。则功高不赏,身益危矣!唯昨日之言,可以救祸,此万全之策也,愿大人勿疑!”渊乃叹曰:“吾一夕思汝言,亦大有理。今日破家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矣!”
先是,裴寂私以晋阳宫人侍渊,渊从寂饮,酒酣,寂从容言曰:“二郎阴养士马,欲举大事,正为寂以宫人侍公,恐事觉并诛,为此急计耳。众情已协。公意如何?”渊曰:“吾儿诚有此谋,事已如此,当复奈何,正须从之耳。”
这些记载有一个问题是矛盾的,到底是谁第一个跟李渊说起的呢?
一个“先是”,我们知道是裴寂先跟李渊说了李世民的计划。那么李渊为什么会回答“吾儿诚有此谋,事已如此,当复奈何,正须从之耳”?说明李渊在听裴寂谈起之前已经了解李世民有起义计划。既然已经知道了李世民的计划,为什么在李世民再说出来的时候,李渊还要“大惊”,还要告官呢?
如果是李世民自己说的,那么他对裴寂的公关意义顿时降低,不就是因为看中了裴寂与李渊的良好关系才拉拢裴寂的吗?同时,“先是”这个时间标志词还有什么用呢?
为什么同一部书,《资治通鉴》本身就有这些矛盾呢?
这些记载中,李世民和李渊成为两种人。李世民处心积虑,多方谋划,准备起兵,而李渊夜以继日与裴寂等吃喝赌博。为了完成起义,李渊某种意义上成了一个障碍,李世民必须想办法先说服李渊。父子两人对待起兵问题上,一个积极,一个消极,一个多方准备,一个糊里糊涂,李渊甚至差一点要把李世民送押官府。李渊最后同意了,但是很勉强,说什么“今日破家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在事情开始以前,都把责任推给李世民了。
如此说来,完全可以说晋阳起兵是李世民一手策划的,而李渊不过是在李世民多方作用下,勉强同意并参加而已。在这样的事实面前,说李世民是晋阳起兵的首谋,当然是不错的。首谋,就是首先谋略策划。晋阳起兵的首谋者,当然获得了建立唐朝的首功,没有这个谋划,唐朝自然不会产生。
李渊主谋论
我们暂时承认李世民是晋阳起兵的首谋,那么我们看看,在李世民发动起兵的时候,他的父亲李渊充当了什么角色?
第一,在刘文静的第一份计划书中,李渊是什么地位?刘文静分析国内局势,皇帝居于江都不归,天下豪杰并起。只要有汉高祖、汉光武这样的人物出现,不过半年,帝业可成。“尊公所将之兵复且数万,一言出口,谁敢不从!”刘文静的总体战略是不错的,但是具体化,是谁来领导这次行动呢?是李世民吗?不是,还是李渊。是谁有“一言出口,谁敢不从”的威信呢?当然不是李世民,还是李渊。所以,虽然刘文静与李世民谋划,但是他们预设武装起义的领袖不是李世民而是李渊。
第二,李世民开始暗中布置宾客,准备起义的干部队伍。应该说,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也是这个重大阴谋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没有名字的人物我们无从了解,从现在已知的人物中,可以看到这些人物的背景。有三个人物是被提出来的。他们是长孙顺德、刘弘基和窦琮。这三个人后来成为基本的军事统帅。在李建成和李世民手下担任统军或者副统军。他们是什么来历呢?长孙顺德是长孙晟的族弟,他来晋阳与刘弘基一样,“皆避辽东之役,亡命在晋阳,依渊,与世民善”。窦琮,也是亡命晋阳的。他们三人,都是投奔李渊的,不是投奔李世民的。平心而论,这样的逃避兵役的人,按照隋朝的法律是要杀头的,能够保护他们的是李渊还是李世民呢?对于这三人而言,在造反这样的重大问题上,他们是听从李世民的,还是更听从李渊的呢?
第三,李世民积极活动,联络豪杰大侠,拉拢裴寂这样的官员,许多地方都需要花钱。别的方面不知道,仅仅为了拉拢裴寂,就花费了很多钱。《旧唐书·裴寂传》和《资治通鉴》都说李世民“出私钱数百万”拉拢裴寂。为什么叫“私钱”?可能有两种意思,一不是政府的钱,二不是李渊的钱。请注意,这里的“百万钱”只有数词。没有量词。所以,用意只在表达“多”。百万枚还是百万贯,大不一样。李世民与李渊没有分家,按照当时的法律,家产都属于家长。当时李渊才是家长。同时,李世民没有公职,也不从事工商,哪里来的私钱?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李世民用来准备起义的钱只有一个来源,就是李渊。
第四,在李世民是首谋的这个说法中,我们看到,李世民花费了很多时间来说服李渊,甚至其中还存在一些矛盾,但是,李世民的这些行动也告诉我们另外一个真相:如果李渊不同意,李世民可以单独行动吗?答案是:不能。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这一年李世民二十岁,当时高祖李渊五十二岁。李世民一文不名,既没有官职,也没有军职。他最响亮的头衔是李渊的二公子。李渊,爵位唐国公,做过朝廷中央、地方大员,现在更是太原军政一把手。除了祖先的荣耀以外,李渊更有统兵作战的经验。李渊与李世民父子之间,领兵造反,无论是谁也应该找李渊。
现在我们想问:晋阳起兵,即使李世民是首谋,那么换一个词,请问,晋阳起兵谁是主谋?是李世民还是李渊?换个角度,如果这次起义失败,朝廷要对李世民和李渊判刑,李渊和李世民谁是主犯,谁是从犯?任谁做法官,也不可能判李世民为主犯,判李渊为从犯。
所以,千百年来,那些力图为李世民歌功颂德的说法,都是在“首谋”问题上打转转,谁也不敢挑战“主谋”这个更重要的概念,更没有在“主谋”这个问题上动手脚。
无论从政治影响、军事经验、经济实力还是从社会地位来比较,李世民都无法与李渊相提并论。即便是有人愿意结交李世民,也是因为看重了李世民背后的李渊。李世民要结交那些非法的豪杰大侠,没有背后李渊的政治、经济资源,几乎是不可能的。
晋阳起兵的历史真相是,以李渊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看到隋朝大势已去,于是开始谋划夺取最高权力。这个集团的核心人物当然是李渊。作为李渊的次子,李世民不过是李渊手下的一员得力干将而已。因为父子关系,李渊信任李世民,李世民很早就参与了晋阳起兵的谋划,并且承担某些具体任务。但是,只有李渊才是主谋,这个地位任何人都无法取代。
虽然我们主张李渊主谋论,但是我们并不否定李世民在晋阳起兵中的作用。帮助李渊定策、联络豪杰大侠、联合突厥等三个方面。李世民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比较几个核心人物,大业十三年(617),李渊五十二岁,刘文静五十岁,裴寂四十八岁,李世民二十岁。李世民的表现实在是很出色了,没有必要再人为拔高。就凭李世民的表现,仍然当得起“少年英雄”四字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