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蚁群》终于要出版了。
在电子化阅读早已普遍的当下,这仍然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古人常将文字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以求传遗后世。这些传统载体,虽然也不乏脆弱,终有尽时,但它们有触感,有温度。书籍亦是如此,可以将屏幕上带着滚动条的文字变成立体的纸张,让人们在翻阅的过程中获得电子墨水和鼠标所无法给予的奇妙体验。柔创作的第一部小说,便能以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走入501的文学世界,自然是令人振奋的。
记得以前一同读书时,柔常说,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令人更有人文关怀,也令长期醉心于自然科学的她更加理解人性。对于彼时共情能力颇为迟钝的我而言,这更像是一句正确却遥远的公理。因为那时的我认为,人文关怀的具备,与生命的诞生一样水到渠成。涉猎广泛、知识渊博的她向来通透豁达,又何须强调人文关怀的重要?况且,我深信“言不尽意”四字,总觉文字的书写与情感的抒发始终是有限的,与其被文学作品中涌动的情感所左右,抑或用文字挂一漏万地进行自我表达,倒不如在哲学经典中汲取一些力量,如禅宗一般“明心见性,不立文字”。
后来,发生了许多事,我也开始尝试写作。从有一些朦胧而微弱的表达欲望,到每天夜晚都怀着次日能够再与笔下人物重逢的渴望入睡,我开始体会到,读与写有无限的好,也越来越相信文字与情感的力量。在阅读与创作中,我们如初生的婴儿般观照着世界与自身。
当终于明白了当年那句“公理”,我无疑是很羡慕柔的:她实在是一个勇于表达,且善于表达的人。《蚁群》狡黠与诙谐的形式,与这种形式相反相成的宏大叙事,以及愈思愈浓的悲剧感都是她鲜明的特点。她与世界和自己对话,铿铿然有金石声。
如今,我依然深信“言不尽意”,但不再因“不尽”而不言。正如人类不同于蚁群,人类除了维持肉体生命的运转,在这苍茫的天地间,总要寻觅些什么。或许面对不可思不可议的宇宙,语言文字无法探知万分之一的幽微。然这种寻觅与探知,本身便已彰显了人类的独特。况且,“言”与“意”之间的缝隙,可以被阅读与接受所弥合。我看到了网络上许多读者充盈着情感与思考的书评,这便是另一种令人入迷的寻觅与探知。
《蚁群》是柔的小说处女作。古人对于“少作”的看法往往微妙,因为它通常是自发的、直感的,充满风发的意气和喷薄的情感。人们往往会随着年岁的增长与写作的娴熟,逐渐形成自觉的、成熟的风格,架构起更加精密的结构,铺排出更有层次的情感。然而这终究无法复制与替代少作所拥有的猫咪和野蔷薇一样的蓬勃生机。我期待着柔持续编织她的文学世界,然《蚁群》无疑是这浩瀚世界中的第一站,如同501城,它温柔而锋利地矗立着,熠熠生辉。
现实中的501寝室,亦是我们走向文学世界的第一站。看着文中那些如摩斯密码一般的人名与数字,我常在阅读时会心一笑。恍惚间,又回到我们曾经天马行空、快意清谈的那些深夜。
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
秋水横波(晗)
2021年9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