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声乐与心境
有位如今在大阪堪称一流的老检校注75说,以前唱当地民歌时,如果特意高声唱歌,让发音更清晰,反而会被批评说低俗。我恍然大悟,这么说来,关西很少有擅长弹筝与三味线、声音响亮且优美的检校。虽说如此,我并不是说他们注重乐器、怠慢演唱。如果静下心认真听,会发现他们的声音虽小却抑扬顿挫,充分地传达了余韵与心境。但是他们并没有像当今的声乐家一样因注重保护喉咙和保持声量而节制酒精与女色。他们无论在哪里都以心情为重,如果在心情苦闷的时候演唱,便唱不出愉悦的歌。
人到老年声音变小、嗓音变得嘶哑是自然规律,他们从不忤逆这一点,在演唱时随心所欲。其实对他们本人而言,如果不是酒后飘飘欲仙、一时兴起便拿起三味线高歌一曲,就没什么意思。如此想来,就算用别人几乎听不到的微弱鼻音哼唱,自己也可以充分体会技艺之精妙,进入三昧境界。说得极端些,他们这种不出声、在想象中的歌唱,就足够了。
比起自身,西洋风格的声乐更注重让其他人感到享受,这一点颇为拘谨、劳累身心且矫揉造作。声音听上去虽令人艳羡,可是观察嘴唇的动作就会发现简直像台发声机器,有种夸张的感觉。因此可以说,唱歌的人没有将身处三昧境界的心境传达给听众。我认为不仅音乐如此,所有的艺术都有这种倾向。
注75 原本是室町时代为盲人提供的最高级别官职。进入江户时代后,幕府奖励盲人从事演艺业和针灸按摩等,并为他们赋予这一官职。在明治时代,于1871年被废止,此后成为称呼一些盲人的敬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