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其实用不着自卑
对自身的蔑视和残忍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自卑感便是最常见的对自我的憎恨。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缺少某种能力,却认为他人都拥有那种能力,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我们当中很多人因此会感到自卑,与自己过不去,轻视自己,这是许多悲剧的根源所在。
我们希望像他人那样去生活,买相同的衣服、相同的家具,像他们一样地说话、做事。我们将自我置于别人的人格之下,鞭打自己的灵魂,批判自己。无限夸大别人的能力,这种夸大又反衬出自己的渺小,这是伤害自我的致命武器。我们会觉得自己的人格极不完善,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和不足,而别人却完美无瑕,显得沉着自信。这种感觉是极其荒谬的。我们应该明白,别人的内心世界也同样残留着过去失败所留下的伤疤。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再把自己破裂的伤口看得那么严重。
把自己的能力看得过低,这在生活中并不罕见。有一个男孩,觉得自己万事不如人,觉得自己配不上幸福的爱情,为此感到很自卑。有很多优秀的女孩都很喜欢他,他却置之不理。本来他有良好的品格,受人尊重,应该拥有美满的婚姻,但结果却把事情弄得一塌糊涂,人们对他的看法也大大改变了。
生活中类似的事例比比皆是:商人认为自己注定要失败,不敢抓住机会去扩大经营规模;专业人员总认为自己的能力和思想比同事稍逊一筹;成绩优秀的学生为大学里的考试惴惴不安;年轻女子迷人可爱,但与邻居的女孩相比较后,又对自己的社交能力颇感失望。这些人本来极为优秀,但在内心里却憎恶自己。他们内心焦虑不安,没有自己的主见,用别人的判断标准扼杀了自己的信心。
有些人沉醉在自卑感的迷雾中。其实,别人并不是像你看待自己那样看待你。实际上,你是坚强的、睿智的、成功的。你在平凡的日子里创造了不平凡的生活。你拥有幸福的家庭、蒸蒸日上的事业和很高的名望。你受到别人的尊重和热爱,而你自己却戴着有色眼镜,透过茶色的镜片来看自己,这难道不是很可悲么?你对自己的看法是不正确的。摘掉有色眼镜,变得成熟起来,像周围的人一样去承担自己的责任,投身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去。要认识到,你有足够的能力去对付自己遇到的问题,你比你自己想象的要更优秀、更成功、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力。
这些模糊不清的焦虑和对自己的错误看法,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以下这个例子便证明了这一点:一个小孩死了父亲。但这个孩子却不能正确地对待父亲的死亡,心存疑惑,最后他认为是他的父亲抛弃了他,逃跑了。这个男孩长大后,一直都怀有一种无意识的恐惧,害怕被朋友、老板和社会抛弃。这个男孩不明白,他的父亲是不愿意离开他的;但他在潜意识中却始终很幼稚地认为他的父亲不再爱他了。
人们常在无意识中将自我心灵扭曲。有一个人像小孩一般幼稚地认为,他受到尊重和喜爱是有条件的。他认为,只有按照父母的期望去行事,才是合理的。因为没有内心的信念,总是依靠外在的标准,他可能变成一个冷漠的大商人,一个无情的实业家,只有获取更多的财富才能抵消他内心深处的不安。一个女子在小时候总是依赖别人,从不自立。她的生活也变得极为悲惨,不断离婚,企图寻找神奇的救助者,希望日常生活中能出现奇迹。
唐·璜通常被认为是伟大情人的典型,如果不加仔细研究,觉得好像就是这样的。但事实上,唐·璜未曾真正地爱过,也未曾真正地被人爱过。他在情场上不断地征服女人,这不过是其力图掩盖这样一个事实——他并没有爱的能力,或者说,他只是努力想证明自己的能力,让他自己相信他可以获得爱。他不断地逃离,又不断地去追求,他在逃离和追求的交替中度过了他的一生——他追求转瞬即逝的爱,但他并不相信存在着真正的爱情,他只能逃离。
我们对待自身的错误态度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又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对后两个问题的错误观念又是怎样束缚了我们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应该运用足够的智慧去弄清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有些人认为,禁锢在自我的小天地,只顾自己,不关心别人,这是爱自己的表现。我们要么极端轻视自己的能力和品德,要么是自我中心主义者,深受其害还不自知。自恋和自我憎恨都不是真正的自爱。只有当我们远离了这些病态的“自爱”,才能培养出一个健全的人格,才能保持内心的和谐,才能与他人友好相处。我们在逐步学会如何正确地爱自己。这样的自爱有着丰富的内涵,但首先要学会尊重自己。而要学会尊重自己,我们必须抛弃不成熟的观念,坦然地接受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