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的人不容易发怒
和笑一样,人都会发怒。不过,这“愤怒”的情绪到底从何而来呢?生活中,人会对行为和结果进行一定的预测。如果局面失去控制、不在自己预想的范围之内,人会感到“不安”或“恐慌”。对于“不安”或“恐慌”的防卫反应或警告反应就会以“发怒”的形式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当事情没有按自己预想的发展时,人就会产生愤怒情绪。
此外,人还有一种叫做“自尊感情”的情绪,就是人认为自己有价值的一种感觉。这和我们平常所说的“自尊心”不是一回事。如果有人对我们说“你这个人没有价值”“作为人,你不合格”这样的话,就会伤害我们的“自尊感情”。当“自尊感情”受到伤害时,人就会愤怒,这是出于保护“自尊感情”的本能。
“自尊感情”跟“自尊心”的明显差别在哪儿呢?“自尊感情”高的人,对于别人的侮辱也可以宽容对待。而自尊心强的人,是受不了别人的冒犯的。正因为“自尊感情”高,不管别人怎么说他,也不会影响他对自己的评价,因而不会生气。“自尊感情”低的人,只要受到一点不满意的评价,马上就会发怒。“自尊感情”低的人难以树立自信,需要从别人的尊敬中间接地获得“自尊感情”。因此,一旦别人否定了他,他就无法尊敬自己、相信自己了,于是便发怒了。因此,如果平时能够多冷静地审视自己,发现自己值得尊敬的地方,提高“自尊感情”,就不会动不动因为一些琐碎小事而生气了。
周总理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还是一位外交高手。他通过一次次机智的回答,巧妙地避开了问题中的陷阱,展现出了外交家的智慧与风度。一次,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记者便趁机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毫不理会记者那讥讽的语气,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就准备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每个人都会愤怒,但有些人则可以被称为“易怒”,他们生气的频率和烈度要远远超过他人,这其实是一种病态的心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易怒的人通常是出于五种心理动机。
自卑心理。自卑的人由于对自己没有足够的认同,因此特别在乎他人的看法。大多数自卑的人往往很敏感,而且心理特别脆弱。一些在普通人看似很正常的事情,在自卑者看来可能就是对他的侮辱或嘲讽。在他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易怒点。因此,他们更容易被激怒。
不擅长社交。人际交往的过程其实是两个人互相交流、理解、合作的过程。善于社交的人往往掌握了很多技巧,可以比较容易地应对突发事件,化解矛盾。但是,对于那些不善社交的人来说,他们缺乏处理矛盾的技巧和能力。因此,一旦发生冲突,他们一时间想不到好的沟通方法,就会用虚张声势来威胁他人,保护自己。
缺乏安全感。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时常不安,他就非常容易发怒。因为这类人心理脆弱,需要通过发怒来给自己壮胆,防止别人对他的侵害。内心没有安全感的人,外在表现也更加危险。通常来说,贫穷、缺爱都是产生不安全感的原因。这就好比受了伤的野兽更危险一样。
予取予求。如果每次你得不到的东西,通过发脾气或者闹一闹就能得到,那你会不会变得特别易怒呢?答案是肯定的。当一个人发现发怒可以获取利益时,发怒就会成为他的惯用手段之一。被娇生惯养的人脾气往往不大好,因为在家中,他们总能通过生气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就是成长的过程中心理认知出现了问题,造成了三观不正,别人很难和这种人建立理性交流。
生理因素导致心理问题。心理学家根据研究指出,有些人就是天生的易怒型人格,他们的大脑构造异于常人,某些激素分泌失调,使其难以克制自己的情绪,这就是生理对心理的影响了。
人是一种心理复杂、感情丰富的生物,在知道或不知道自己存在心理缺陷的情况下,人都能启动自我保护机制,用自我辩解来为自己的情绪找借口。比如,有想要的东西却得不到时,或者做事情失败时,有的人就会发脾气。这时,他们还会找一些理由来让自己的生气变得合理化,这叫做“防卫机制”,为的是抒发自己的压力,减轻内心的不安。
还有的人对于自己喜欢的人态度冷淡,而对于自己讨厌的人却非常热情,他们采取了与意识相反的行为。其实,这是由于他们遇到对的人,产生了强烈的感情,但是压抑内心已经无法处理这种情感了,人会采取反向行为来进行自我防卫。这在其他人看起来,简直是行为颠倒乖张。
有的人习惯将责任转嫁给他人,把自己的错误、失败正当化。比如,“我之所以犯这样的错误,都是因为上司非要把这项工作交给我做”“因为前面有块石头挡路,我才被绊倒的”,等等。这种心理投射显出他们内心脆弱,经不起责备,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精英意识强的人,也会给自己找借口。他们把自己的错误合理化,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失败的时候,他们会给自己找一个最为适当的理由,让自己释然。比如,“这道题那么难,我做不出来是正常的”“因为我生病了,所以才没有完成”等。
还有的人把压抑的感情发泄到其他对象身上。比如,老师批评了自己,因此对老师心怀不满。但他不会向老师本人发泄不满,而是把不满发泄到对自己没那么强硬的人身上。比如,会对妈妈发脾气。心理学对这种幼稚的发泄行为称为“踢猫效应”,也就是说,这样的人其实非常懦弱,缺乏自信,只敢把怒火发泄到比自己弱小,或是对自己表现出善意的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