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行为
【问题描述】
自私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得失而不顾他人利益的不良性格。孩子自私的性格多因家人的溺爱而形成。现代很多家庭中,孩子在父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的呵护下,不知不觉中习惯了别人对自己的付出,自我意识很强,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家中一切必须以他的情绪变化和要求为中心,如果达不到要求,就会发脾气,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私的性格。
在家里,孩子应处于受教育的地位,衣食住行玩都应该由父母根据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合理的安排,切不可迁就他们的不合理要求。对孩子的过分迁就,也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
孩子自私性格的养成,与家庭教育有关。要纠正这种不良的性格,父母应该从家庭教育着手,自身也做好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慷慨大方的性格。
下面是一位母亲含泪的述说:
那是在夏天的一个正午,天特别热,孩子吵闹着要吃西瓜,我赶快到菜市场给他买。
室外骄阳似火。当我满头大汗地拎着西瓜刚进家门时,孩子就冲我嚷嚷:“妈,你怎么这么慢啊?我都渴死了!”我赶忙走进厨房,洗净后切开西瓜,下意识地尝尝西瓜甜不甜。这时候,我突然听见孩子像刀子一样的呵斥:“谁让你先吃啊,你赶快给我吐出来!”我目瞪口呆地站着,简直不敢相信这些话出自我一直疼爱的孩子之口,顿时泪水盈眶。孩子可能发现我哭了,接着说:“算了,这次我原谅你,下一次可不允许你这样了啊!”他的语调是成年人式的不容分说,我听了心如针扎。我没想到孩子会这样对待我,也不知道他怎么就会说出这样的话。
其实,这种现象已不值得惊奇,这都是父母自己种下的苦果。现在许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都把孩子当成掌上明珠那样供着,特别溺爱与娇惯,孩子渐渐地就形成了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所以,做父母的一定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家庭的中心,大家都应该围着他转,从而助长孩子的占有欲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心理解释】
造成孩子自私的原因很简单:你老把他放在中心的位置,他自然就习惯自己是中心了;你总像伺候皇帝一样伺候他,时间长了,他自然就找到“当皇帝的感觉”了。可以说,造成孩子自我中心的根源在父母身上,怪不得别人,也怪不得孩子。要知道,自私的孩子是感觉不到自己自私的,他表现出来的只是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种方式使别人感到他是自私的。
作为一种人格特征,以自我为中心产生的消极作用主要以自私表现出来。这就导致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在与外界的交往中排斥“异己”、拒绝开放、忽视理性力量、回避真诚、吝啬付出、难与他人合作相处。
年幼的孩子,一般只会想到自己,不会想到别人。这是因为他们思维能力有限,难以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去认识事物,这是幼儿的思维特征,因此不肯与人分享是很自然的。而且很小的孩子常常认为凡是他能够得到的东西都是属于他的。但是他们也喜欢讨大人的欢心,如果教他们学会分享,他们五六岁时,一般能在大多数时间里和伙伴一起好好玩。
慷慨、谦让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的社会现实是一家只有一个孩子,孩子没有兄弟姐妹,在家庭中学会谦让的机会有限。因此,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和别的孩子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在团体中学会谦让,在家里的时候也不要事事迁就孩子,不要满足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纠正方法】
第1步:平等对待。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尽量不给孩子特殊待遇,合理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消除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孩子在家中所吃所用,都应和其他家庭成员一样。
第2步:分析原因。父母要认真分析孩子自私心理的原因,尤其对孩子提出的不切实际、无理的要求,父母必须坚决而明确地加以拒绝,并说明拒绝的理由。
第3步:承担家务。父母应教会孩子从小学会自己穿衣、洗手帕、整理玩具等。还可以让孩子给父母倒茶水等,让他体验父母劳动的艰辛和付出,体谅和关心父母,不再自私自利。
第4步:学会分享。让孩子看到一起工作和分担任务的好处,或者告诉孩子,他们可以得到一份好吃的东西,但必须与人分享。帮助孩子建立群体思想,鼓励孩子把自己心爱的玩具让小朋友玩,把自己爱吃的东西分给小朋友吃,使孩子自私的行为逐渐减少。教会孩子与家人、朋友、邻居分享物品,如食品、书籍、玩具和彼此的欢乐等。要做到这点,也要求父母有无私的态度。
第5步:限制行为。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不要轻易满足,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给予满足,绝对不能有求必应。对不合理的要求,绝不能迁就让步,否则,孩子就会得寸进尺,进一步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第6步:关心他人。在能够帮助别人的情况下,而别人又有事相求的时候,父母可以教孩子如何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比如,带孩子参加一些募捐活动。孩子会通过实际活动与父母的思想启发认识问题,养成良好的助人为乐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