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镜中的梦幻》61
《镜中的梦幻》
第六章:悲哀在里面
17 .
男娃爱被母亲「出口和出手」惩罚:责骂和体罚,有三点原因:
原因之一:异性
原因之二:承受
原因之三:转嫁
我们首先看原因之一的情况:
作为儿子,在一般母亲的眼里,他既是亲情,又是异性。由于「亲情和异性」,会走向两极。若是爱和喜欢的时候,儿子则是宝贝,亲情和异性可以叠加,成为最纯的母子之友善。在这样的情况下,母亲的慈悲和挚爱会展示的无比的完美;若是恨和厌恶,儿子则是孽种,亲情荡然无存,把「异性」看成是冒犯和攻击。在这样的情况下,「母亲」这一神圣的称呼,一下改换成了「女人」的平庸位置。
其次,我们看原因之二的情况
一般而言,作为男性,承受力和耐力,在许许多多人的眼里,就是比女性强。所以,小孩被母亲打,男孩被打的时候多一些。
再其次,我们看原因之三的情况
转嫁,母亲把从她受「男人或是丈夫」的气(或者是包括其它怒气),转嫁给男小孩,便有了恨之入骨的心。
所以,上述三种原因中,多种情况下,作为母亲或是「女人」,会将对犯有过失或错误的儿子,进行最为凶狠的惩罚,甚至夺他性命!
这是说的母亲。
那继母呢?有相当一部分继母对于继子的态度,若有责有体罚,其程度和手段更是会严重很多。就其原因,上述三个原因除外,另加一条原因就是非亲有故。非亲,大家都好懂,为何「有故」?他横档在她自己的面前,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对非亲子爱不起来且又有无影无形的恨意纠缠。对于继母的对非亲儿的家暴态度的四个原因叠加起来,比亲生母亲更为恐怖和可怕。这也是部分离了婚的或丧了偶的男士不愿意再婚或根本不要亲生子的根本原因所在。
在此,对于受到家暴的孩子,我在这里深深的为他而难过。因为……
二娃的母亲便是如此。
二娃被母亲责骂和体罚那是常有的事情。
二娃家房子虽小,但隔楼上放了好几捆叉头扫把。这叉头扫把,就是母亲体罚她儿子的武器。
二娃什么情况下被母亲体罚?
下河游泳、做错事、撒谎、有别人向她告状。
回忆起下河洗澡,那既是二娃高兴又痛苦的事情。之所以高兴就像是鱼儿在水中的欢畅,也尤如鸭儿戏水的快乐。
游泳的经历是漫长的。
没有老师教,自学而成。开初,在河边浅水游,慢慢会了,又往水深一点的地方游。再会了,便往河中间游一些距离便又往岸游。渐渐的完全熟悉了,有体能了,便在河中间游着玩耍了。一会儿闭口气往河底钻,钻到河底时,用手抓把河底的河沙,马上往河面窜,下上一口气中直到窜出水面。游泳的姿势很多,仰泳或大把,狗刨稍或侧身游。在水中静静躺着看天空,或一个潜泳。快乐和兴致无以言表。所以,游泳的事情,小孩大人都十分喜欢,原因也正是如此。
涨大水的季节,大渡口的水流比没涨水时快许多。游过对岸又折回来,一往一返,起点和回点距离就越远。记得有一次,二娃被激流冲到了停靠岸边船的船底下了。无论怎样用力抵档,也终被激流的水泾卷入船底。在船底下的二娃,心想完蛋了,必定死于这船底的水中。二娃虽如此的想,但还是顺着水流往下的感觉,努力的用力往船尾的方向游去。在耗尽氧气的极限和人还能缺氧能承担的范围之内,终于穿过船底浮出水面。那一刻,脑子真的缺氧症状,已经有气无力了,靠着自身的浮力,头仰向天空,微弱地呼吸空气,身体任由水流摆布向着下游冲去。待身体有力了,再往岸边游上岸。回头一望,已是半里的地。庆幸,未到命殒。
小孩本来贪玩,贪玩偶有出笨。
有一次,星期天时,把木甑子饭放于铁锅蒸。结果,玩过了时间,锅里的水烧干了,铁锅烧红了,木甑子角边烧糊了,一甑子的饭全是糊味。甑子烂了,米饭不好吃了。
去骗吃,店老板告状。
有天傍晚,二娃实在太饿,家里有没有吃的东西。二娃到出巷子右手一家卖小吃的店,叫了一碗醪糟蛋。醪糟蛋真好吃,在家从来没吃过。醪糟、白米团子、蛋和汤水吃的干干净净。店老板过来时,二娃那有钱呢,右手握成拳,骗店主。店主认识二娃,也知道二娃家穷。叫二娃走,并说他去找我母亲结帐。二娃一脸通红,作贼心虚的狠狈样儿,溜出了店。
邻居张孃孃在房门外喊二娃的母亲:
“方孃孃,别打娃儿了,看打死X了… … ”
母亲每一次打二娃都是往死里打。
叉头扫把的竹扫把,又细长又上劲,二娃是旧伤未愈有盖上新伤。全身都是新旧伤痕。母亲一直打到她的手打得来彻底没有力气了,才会停下来。而二娃向母亲求饶,直到心碎和绝望的那一时刻。二娃几乎是半死不活的状态。
只要母亲体罚她儿子的时候,二娃只有用双手去档住母亲甩出的那只手。然而,依然阻止不了身上不断冒出的血泡..…
二娃小的那段时间,是在母亲的鞭子下教育长大的;是在贫困生活中渡过的;是在贫穷与抗争中活命的。二娃经历着一般人没有得痛苦与凄凉,伤心与恐惧。心灵也受到极大的伤害,苦命的日子难以煎熬。
小学这一时期,二娃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不知道什么是温暖;更不知道什么是富有、自由。那六年时光,是漫长的,是苦涩的,是悲忿的,也是无奈的。但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绝命和尽头。
时间里渗透着痛苦,生活里伴随着无助。这是二娃所渗悟到的自认为的「哲理」。
作者:墨倾似泪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