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得好的人,都有哪些特点?
最近和大学室友大胜见了个面,这也是我们毕业5年后的首次再会。毕业之后大家各奔东西、天南海北,再后来结婚的结婚,出国的出国,发达的发达,落魄的落魄。总之,几家欢喜几家愁。只有这个家伙,见谁还是一脸乐呵呵的样子。
这次见面,我也从他那里得知了其他同学的一些情况,脑海里想起了当年大学老师曾经讲过的一段话: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的发展都会遵循“帕累托法则”,也就是优秀的人越来越优秀,落魄的人越来越落魄,如果不是有特殊情况发生,这个现象会一直延续下去。
那时我们年少轻狂,听了老师的话全都哄堂大笑,总觉得自己读的是经管学院的王牌专业,还没有毕业就有中建三局、中铁局等大企业向我们挥手,每个人对自己的未来都信心满怀,但最后却在现实面前狠狠地摔了跟头。
诚如老师所言,大部分人最后只是在疲惫的生活中不断憧憬着年少时的梦想,然而只有少部分人沿着自己设定的路线一路向前,走到了理想的位置。
也正是这一次和他的见面,让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真的是有差距的,而且差距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
在这篇文章里,我尝试着总结那些现在混得还不错的人,他们身上究竟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希望能给你带去一些不一样的参考。
1
花时间改变身体的有效方式,健身算一个
大胜当年是我们寝室最胖的一个,每次大家都是叫一份外卖,他一个人要点两份,而且还有奶茶、饮料不离手,那时候的他每晚下自习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走,到后街去。”
后街就是我们学校后面的小吃一条街,大学毕业的时候,他的体重就已经直逼180斤,光是寝室的凳子就被他坐坏了3个。
后来,舍友给他取了个外号“威猛先生”,因为和他走在一起实在没人敢欺负我们。
大学毕业之后,家里人也给大胜介绍了几个对象,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长得太胖了,实在不好意思出去见人。”
再后来,他断断续续和我说他有健身,最开始我也没当回事,满脑子还是他坐在电脑前袒胸露腹地吃着外卖、打着游戏的样子。结果四五年过后再见面,看到他时我那心情用一句话说就是:当时我就惊呆了。
整个人瘦了一圈,以前最明显的大肚子现在直接变成了平坦的小腹,虽然没有腹肌、胸肌出现,但形体和轮廓都已经初具线条,最棒的是脸也瘦了一圈,五官一下子立体了许多。
吃饭期间,他再没有点那些以前很喜欢吃的高热量菜式,而是鲈鱼、花菜、番薯这种高蛋白、高纤维的菜肴。其间他和我说:“回国之后,和几个大学同学见了个面,发现他们好像都胖了,有的比我在大学时还要胖,有的直接胖得走不动道。反而是我瘦下来了,估计这些年瘦下来的肉,都长到他们身上去了。
“你别看我现在瘦得这么多,那可真是一斤一斤减下来的。每天晚上7点开始健身,有氧、无氧、力量、器械、游泳,一套组合练下来都是晚上10点半才离开。”
看到他今天能有这样的收获和自律,我很为他自豪。大学毕业之后,或许很多人已经囿于生活的压力,终日周旋于职场的迎来送往,不断用酒精和烟草双重摧残自己的身体。
我想,不必再说什么健身的好处了,这种事情本就是有人愿意坚持,有人向来拒绝。
有时候,看着健身App里那些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健身的人,仿佛整个人都散发着自信的光芒。可能大多数人会觉得这样不敢放纵的人生毫无意义,其实真正的意义,本身就来源于对一件看上去“没什么意义”的事的平淡坚持。后来我们吃完饭,我问大胜现在想去哪儿?
他回答我,想去健身房。
有时候,总会听到有人说岁月是把杀猪刀。其实岁月不是杀猪刀,真正能伤害你的,是那放纵欲念、不知节制的习惯。
哪怕是每天一包烟、每餐一顿酒、每次在办公室的一杯奶茶,都会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掏空你的身体,让你腰间赘肉横生,脑门油光泛起。
渐渐地,我不再劝别人健身,也不再和别人“安利”健康生活的好处,因为我深知,在时间面前一切都是公平的,那些曾经的放纵总会以各种形式回归到身体本身。
你唯一能做到的就是,通过健身让时间在你的身上走得慢一点儿。
2
若停止对知识的渴求,将会被时代抛弃
闲谈期间,问起大胜为什么突然回国了,他说自己报了“二级建造师”的考试,这一次回国就是为了考试。一旦拿下这个资质证明,自己不但可以独立承担工程项目,而且在职业职称评定上也可以晋升一个更高的台阶。为此,他每天晚上除了健身就是看书。
你能想象到,一个以前每天只知道打游戏的男生,现在除了健身就是看书的样子吗?
我实在太喜欢和这种爱学习、爱健身的人做朋友了,而且我发现那些愿意主动学习且善于学习的人,混得都不算太差。
前段时间去看望大学时的审计老师。在我的印象中,她是我们学校教授审计课程中最年轻的老师之一,那次和老师见面后,她说她最近在学习英语呢。
我问老师:“你教授的是纯理工科的审计,为什么要学习英语?”
老师和我讲,现在的课本更新得非常快,她决定退休后去加拿大学习更专业的审计学,同时也给自己立了一个目标,退休后去加拿大开一个自己的审计事务所,所以她必须学习英语。
从一个舒适的学习领域,跳到一个自己陌生且无助的领域,没有一定的勇气和毅力很难轻易做到。
其实,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的半衰期越来越短,我们拥有的知识每天都在变得越来越过时。可能前天看到的内容,今天已经被重新更替了。
之前看《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中写道,目前在大学期间获得的知识最多只能用5年,但解决之道并不是放弃教育,而是应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像我的审计老师,如今还保持着每天持续学习的状态,而且但凡你有所观察,就会发现那些真正成功的人都有“终身学习”的习惯,因为我们会不断忘记自己知道的东西。因此,为了跟上这种快速发展的步伐,我们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有人说,一个人对世界的态度和理解,源于他本身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方式。
毕业后,很多同学早已放弃了学习的习惯,更不必说愿意持续学习,他们常常会觉得学习太辛苦了,好不容易毕业了,干吗还要自讨苦吃呢?
其实如果你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你可能意识不到自己落后了多少。但当你换一个工作环境,你会很快意识到自己的技能已经过时了。
我大学学的是工程造价专业,但现在做的是互联网行业,可能你觉得这根本就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行业啊?
对啊,我就是靠着不断学习才走到今天,从最开始做新媒体运营,到后来的社群运营、知识付费、课程运营,再到现在的新媒体写作,每一行都是这样不断学习、切入、分析,再实操。
有人说,在21世纪的今天,知识自满的长期影响,与不锻炼、饮食不健康或睡眠不足的长期影响一样严重。
自满本身就是一种对当下状态满意的表现,更可怕的是人们常常对这样的自满无动于衷,甚至引以为豪。
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西蒙曾经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做了一个决定:展开终身学习计划。对这样的计划,他解释说,如果你是房间里最聪明的人,你就进错了房间。
而那些充满优越感的人,往往会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孤芳自赏,他能看到的世界不过是眼前那群和他不分彼此的同类而已。世界本就是分层折叠的,而知识就是你不断走向前的阶梯和通道。你要相信,当你停止对知识渴求的时候,也是时代抛弃你的时候。
3
梦想和现实的差距,是你能够得到什么和拿什么得到的距离
记得有一次,学院组织去附近的工地项目观摩,几个同学走到项目部的时候,一个男生发现门口停了一辆奥迪A6,就在我们这群口袋里一毛钱都没有的穷学生不断发出羡慕的赞叹声时,同行中一个同学突发豪言:“这算什么,以后我们都会有的。”
也不知道他是哪里来的自信,空气中顿时充满了欢笑的气氛,当然我没笑,只是把他这句话暗暗记在了心里,然而让人难堪的现实是,曾经发出豪言壮语的这位同学如今在菜市场帮人卖菜。是的,还不是自己做摊主,而是帮别人打工。
大胜跟我说完这件事,我脑海中关于他的记忆如电光石火一般不断闪过,想来想去,发现脑海里的他不是在寝室里打游戏,就是和其他同学去包夜打游戏,每次见到他都是顶着个黑眼圈匆匆忙忙来赶上午的第二节课,因为第一节课经常会被他睡过去。
在后来的工作中,我也看到很多这样的年轻人在重复着看不到希望的老路,白天想改变世界,晚上却连放下手机早点儿睡的习惯都无法做到。
他们总觉得以后什么都会有,所以现在什么都不干;总觉得进了一家大公司,将来肯定前途无量;总觉得自己条件这么好,干吗还要这么辛苦。
有时候梦想和现实的差距并不是“你想要”和“你拥有”的差距,更多的是你能够得到什么和拿什么得到的距离。我曾看过一个在“吴晓波频道”公众号里的故事,关于日本长寿企业挑选传承人的方法。其实日本很多家族企业都会面临着无人继承的局面,所以,很多企业会推出一个“婿养子”制度。也就是说,企业会挑选一个养子跟自己的女儿婚配,然后养子改随妻姓,公开声明效忠妻子一家,并跟原来的家庭撇清关系,同时原生家庭会得到一笔巨额抚养费,最后就能合理合法地继承家族企业。
这个制度有点儿像上门女婿,看起来好像不太光彩,但最后却有一箭三雕的效果:
一是它是“女婿+养子”的结合,家庭的纽带更强,将自然竞争关系化解为家庭合作关系。反正都是一家人,接管家族企业后背叛的概率会很小。
二是扩大了继承人的选择范围,就像现在的海选节目一样,让有能力的好男儿入赘,协助管理家庭资产,还能生育有自己血统和姓氏的后代。
三是给现任企业家的亲生子女带来竞争压力,不至于因为家业必然是他们的而变得懒惰,同时在内部增加鲶鱼效应,让局面不至于陷入虚假繁荣,提高内部竞争,提升整体竞争力。
当时我看完这个方法之后,不得不感叹日本人的危机意识真的是深入骨子里了。其实我身边很多家境条件非常好的人也无比努力,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有些优秀真的是靠拼出来的。
再回头想我那位去卖菜的同学,他是家里的独生子,在学校是吃不得半点儿苦,常常是睡到自然醒才想着去上课。毕业之后,一边嫌弃着工地脏,一边只能在家靠做小本生意谋生。
不愿意付出又渴望坐享其成,不去努力又对生活抱怨连连,满口天马行空实则毫无实践。
每次看到这样的案例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我并不觉得他们可怜,我只是为他们惋惜。同样是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有的人活得像电影海报一样引人注目,而有的人过得像广告、传单一样让人嫌弃。
这才是最让人惋惜的地方。
4
人生的一切差距,来源于对事物本质的不同理解
再给大家讲一个我的大学同学的故事,毕业之后的他远赴苏黎世留学,学的是酒店管理专业。
其实在学校的时候他就是令人钦佩的风云人物,无论是竞选班长、参选社团Leader,还是唱歌、演讲、做主持人,样样精通,就连打篮球都能让班上的女生很激动,他的书架上永远摆着我们几乎没有看过的世界名著,最可怕的是,晚上去他寝室,他还在床上看书或者练习英语。
现在的他已经在北京某高级酒店实习上岗了。
是他家里有所谓的资源吗?并不是,他也只是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只是因为自己想要更好的发展而已。
而和他一墙之隔的对面寝室同学的表现,就显得有些不尽如人意了。
上课是能逃则逃,即便是去了也是玩手机、唠闲嗑、谈恋爱。在寝室不是打游戏,就是抽烟、喝酒、打麻将,实在不行就三五成群蹿到网吧通宵打游戏。每逢考试能抄则抄混个毕业证就万事大吉。而我每次路过他们的寝室,传入耳中的永远是打游戏时激动的呐喊声。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当时大学老师说的那句“帕累托效应”真的应验了。在美国,1%的高收入人群拿走了15%的收入,而且这个贫富差距还在继续扩大。
在电影《西虹市首富》里面,主角王多鱼得到了一笔意外之财,但必须在短时间之内花掉才能拥有。他使尽了浑身解数去花钱,没想到财富却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花都花不完。这也是“帕累托效应”的表现,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再延展开想一个问题,普通人还有没有机会打个翻身仗呢?
我们每个人的身高、体重、智商,与别人是互不影响、彼此独立的。它们更多的是服从正态分布。一个人有多少钱,有多少人脉,有多少关注度,在社会中有何种影响力,都是在跟别人的互动中形成的。你必须把这些现象放到网络之中,才能理解它为什么是这样。
简而言之,人们为了区分层次与圈层会设置种种难以跨越的门槛,而这些门槛恰恰是很多人至今无法理解的筛选条件。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坚持锻炼、重视学习、在意社交、善于链接,愿意把时间花在自我提升和成就他人的地方了。
你真以为别人都是吃饱了没事做吗?
当然不是。
记得电影《教父》中有这样一句台词:“花半秒钟看透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这是一个有人喊公平、有人找机会的时代,前者计较于环境对自己的压制和伤害,而后者想的永远是如何利用自己去改变整个环境。
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这么大?我想还是因为他们对一切事物本质的理解不同。
刘润老师曾经在《商业洞察力30讲》中设计了4种训练方式,在这里做个分享:
(1)解决难题
当我们遇到人生最常遇到的问题和麻烦时,我们该如何培养自己的思考路径,如何去深入思考、找寻切口?
(2)看透人心
每一个个体、群体、集体之间千差万别,但是把它们视作一个个不同级别、体量的系统,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关键是需要如何培养我们的系统思考能力。
(3)预测未来
厉害的人都懂得在可控的基础上去有根据地预测未来,就像商业咨询顾问的一大任务就是为企业制订发展战略。那么,是否可以绘制一张我们的“未来曲线”,至少在短期时间内不至于陷入坑里?
(4)终身练习
对人生的洞察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我们是否可以根据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总结出一套终身修炼的秘籍,然后循环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