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乡随俗 礼貌待人
——毛泽东与长子毛岸英的交谈
1937年初,毛岸英去莫斯科学习;1946年从莫斯科秘密回到延安。由于毛岸英在苏联生活的时间较长,其生活习惯,特别是待人接物方面都已有些欧化了。初到延安时,他感到各方面都很陌生、别扭,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全新的生活环境。
开始,毛岸英与人说起话来,高兴时就旁若无人般地开怀大笑,遇到听不懂、搞不明白的时候,往往是耸肩、摇头、摆手,而且又特别喜欢用手势来加重与人谈话的语气,这些举止动作,毛泽东看到后很不高兴,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严肃批评:你现在是在中国,在延安,不是在苏联。对这里的人你要按照东方人的传统习惯行事。他又语重心长地说:“年轻人在长辈面前,在年纪大的人面前,要文静,要规规矩矩地跟人说话,不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经过毛泽东的一番批评教育,毛岸英不仅改正了在国外养成的生活习惯,适应了延安生活,而且很快就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土八路”。
毛泽东十分注重中国的传统美德,郑重其事地教毛岸英按中国传统方式与人交往。毛泽东对他说:“你先去看看延安的老同志。见了人不要没大没小,年纪大些的,你喊他伯伯、伯母、叔叔、婶婶;最老的,要喊爷爷、老爹爹、老奶奶;跟你年纪差不多的,你就喊哥哥,或称同志。不能随随便便地直呼人家的大名。”
听了父亲的一番教诲后,岸英就开始行动,到各个窑洞去看望老一辈人,向周恩来、邓颖超和朱德、康克清等问好,并受到了他们的夸赞。
毛泽东的话无疑是合情合理的,入乡随俗,礼貌待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对任何人都是有启示意义的。
毛泽东特别注重对子女的教育,一旦发现子女身上存在问题,则严肃对待,毫不含糊。毛泽东对长子毛岸英生活习惯的批评教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对岸英的错误、缺点,作为父亲的毛泽东,看在眼里,并及时给以严肃认真的批评教育,使其按革命事业的要求来改造、成长。江泽民说:“毛主席对子女要求很严,对全党干部子弟也是很大教育。要宣传毛主席是怎样教育子女的。在这方面,我们后代人要像毛主席那样,对子女要求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