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再孤单的人也有同类
盲目地合群,不过是平庸的开始
01
我友似群,却常孤身一人。
我性格慢热又不善交际,对集体活动比较排斥,总感觉自己是一个格格不入的人,跟不熟悉的人说不出来客套话,有时候碰到别人开玩笑,自己还会觉得特别尴尬。
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是鼓励合群的,不合群仿佛是一个贬义词。老师对我说要热爱集体、团结同学,父母对我说要和别人搞好关系,于是我开始尝试去迎合别人,学着与人聊天,和过来人学说场面话,但最终我发现自己的内心很痛苦,我迎合别人是以丢失自己作为代价的。勉强自己去合群是一件违背内心的事情,但生活中仍然有很多人硬逼着自己合群,原因无非有两个:一是害怕孤独,无法独处;二是害怕被大家排斥,甚至被歧视。
学生时代,如果有的同学喜欢说一些口头语,其他同学就会跟着他们一起说,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够表现出自己也很酷,能与这些人打成一片;当某首歌曲流行起来,你却还在听一些老歌时,就会被人说“你out(落伍)了”;甚至有些人会共同嘲笑一个可能性格有些孤僻的同学,以此来获得彼此的认同感。成人的世界也是如此,当大家都在酒场上夸夸其谈互相劝酒的时候,你坚持不喝就会被认为不识抬举;当你不愿和大家聊一些低俗话题的时候,也会被认为是装清高、假深沉。
我因为不合群吃过很多亏,被亲人责怪,被同学嘲笑,被长辈训斥,但是我依旧选择了坚持自我,不盲从也不妥协。后来我才明白,我们都是人,却不属于同类。人和人之间,三观可以天差地别,有些人的三观可以大大颠覆你的认知。你无法在一个与你三观不同的人那里找到认同感,原本不在一个频率,也就不会有共同语言,一味地迎合别人来实现所谓的合群其实只是在浪费时间。
02
写手阿萌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作者,有一次我问他怎么没在朋友圈发过文章,他给我讲了他的故事。
他是个不喜欢张扬的人,上了一所不知名的大学,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待在宿舍里,并不想参加任何活动,在他眼里那些活动都十分无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也不喜欢请别人帮忙。他只想安静地思考和写作,他已经习惯了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走路,一个人泡图书馆。他说独处的时候可以认真思考自己的梦想和人生。
身边的同学渐渐因他的不合群而嘲笑和排挤他。他的室友们整天待在宿舍里打游戏,看到阿萌看书就说他装相;当他从图书馆回到宿舍,舍友又会冷嘲热讽地说:“大作家回来了呀!”他从来都只是笑笑不说话,他不擅长表达,也不想解释什么。
2016年,阿萌开通了自己的公众号,同时也开始在各个网站和杂志上发表文章,特长慢慢得以展示。他开始有了一批粉丝,也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当然,他什么也没有跟自己的同学说。阿萌从来不在朋友圈发自己的文章,一方面是不想让身边的同学对自己胡乱评价,另一方面也是想着要厚积薄发,等自己小有成就了再把自己所坚持的事情公之于众。
其实阿萌并不是一个孤僻的人,他在和我聊天的时候简直像个话痨,和自己的好朋友打电话也总能滔滔不绝地聊上两个小时。没错,和有共同语言的人聊天是很愉快的事情,而要和自己聊不来的人装成好哥们儿真的很累。现在的阿萌已经小有成就,在新媒体领域做得风生水起,他的不合群也终于给了他正向的反馈。
在农耕文明时期,人们有着“大集体”的传统思想,那时的许多事确实是需要大家团结起来完成的。而在如今这个高度现代化的社会,熟人关系不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佳途径,个人需求越来越被重视,人的自我意识日渐觉醒,更加注重自我心理的舒适,但依旧有很多人活在假装合群的状态里。为了所谓的合群,他们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也错过了许多属于自己的快乐。
想回家陪陪家人,却为了合群而参加无聊尴尬的酒局;想一个人安静地看一本书,却因为怕被室友孤立而跟着一起打游戏;不喜欢追星,却为了跟朋友有共同话题,开始了解八卦新闻;原本还没有做好结婚的准备,也没有遇到合适的人,却因为要和身边的人同步,随便地开始了结婚、生娃、带孩子的生活;等等。
合群才能交到更多朋友,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才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并不适合每一个人。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合群,纵观历史名人,我们会发现,凡有成就者大多极具个性,并非随波逐流者。
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中写道:“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
对有些人而言,虚无比虚伪更加高贵。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在不盲目合群的状态下沉淀自己,或获得令人仰慕的事业成就,或度过充实而温情的日常时光,所有做出的抉择都是忠于内心。
喜欢尼采的人一定听过“雄鹰决不结队飞翔,那种事应当留给燕雀去做……高飞远翥,张牙舞爪,才是伟大天才的本色”这句话。中国古代也有句老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叽叽喳喳的燕雀总是成群结队的,孤傲的雄鹰才能够展翅高飞。
大多数人都是害怕孤独的,无法独处,忍受不了寂寞,只能努力地融入身边人的圈子以获得群体的认同,因此,必然会牺牲掉一些个性。我们违心地选择做“大多数”,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平庸。
03
可能是人以群分,我的身边有很多不合群的朋友,他们往往都有几个相似的特点。
第一,喜爱的事物过于小众。
大众喜欢追星、打游戏、追剧、聊八卦,而他们却喜欢玩爬宠、看歌剧、写手账、读小众文学等。爱好偏小众的人当然和身边的大多数人没有很多的共同语言,志趣不同,自然容易显得和别人格格不入。
第二,不善与人打交道。
周国平写道:“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须感到不安。”
与人打交道是一件很累的事情。有的人不善言谈、内向或自卑,担心自己的冷淡会给别人带来尴尬,所以更喜欢一个人轻松自在、无所顾忌的状态。
第三,享受独处的乐趣。
喜欢独处的人,精神世界往往更丰富,他们在最为轻松自由的状态下,思己所思,做己想做。人只有独处时才会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的不合群并非孤僻,只是不愿意和自己不喜欢的人合群,更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我们不应该为自己的不合群而感到苦恼,也不必为了所谓的合群浪费自己的时间。
我自己也不是合群的人,始终不想融入集体,有时会被孤立,有时会被人诟病。我曾自我反省,也曾尝试改变,但最终发现那些都并非本心,所以,我选择坚持自己。我虽然不合群,却有很多朋友。我的朋友不是那些单纯认识的同学或同事,而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沉淀下来的和我志同道合的人。寻找自己喜欢的圈子并且融入其中,才能保证你是自由的。
尽管我友似群,却常孤身一人。我特意留出属于自己的时间,一个人看书,一个人发呆,一个人思考,一个人哭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妙。如果你和我一样,都是不合群的人,那就去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找到和自己聊得来的朋友吧。一个人的时候可以安静地看书、练字、健身、思考人生,遇到知己时就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知己。
学会享受独处,在与自己的对话中获得乐趣,自我反省,自我激励。当你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一些喜欢的事情,不受群体的约束和命令的时候,获得的其实是一种莫大的自由,这是一份来自孤独的礼物。
哪怕目前没有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也不要害怕一个人做一些事,不能因为没有同道中人就不去做喜欢的事情,更不要因为害怕孤独就逃避独处。你终究会明白,人生总有些路要一个人去走。
不介意孤独,也不介意与人舒服地相处
01
小时候的我很喜欢到处跑,总是呼朋引伴一起上学、打闹,我觉得我一刻也不能自己待着,放学回家之后,吃完饭就又会去外面疯跑。那时候如果我一个人走在街上,就会感觉自己很突兀,浑身不自在,感觉别人看我的目光里都带着同情。我也会为此感到尴尬,外出买东西都会找个人一起,很讨厌那种孤身一人的感觉。
后来慢慢长大,能在一起有说有笑、打打闹闹的朋友越来越少。上了大学,我开始一个人去食堂吃饭,一个人回宿舍,一个人去图书馆,凡事都一个人去做,习惯之后,慢慢不再感觉奇怪。其他人有时候会觉得我特立独行,但我确实是没有遇到与自己合拍的人。
当大家在做任何事情都更懂得考虑他人的感受时,似乎也就开始隐藏起真实的自己。与人深交越来越难,反而一个人独来独往时感觉最自由。我很少麻烦别人,但凡能自己解决的都自己去处理,我一直认为麻烦别人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
遇到的人越多,就越发现真正可以聊得来的人真不多。成年人的世界不像小时候那么纯粹,和别人相处时要讲情商,要互相迁就,人不能处于一个完全放松的状态。更多的时候,我们也都想要找到聊得来的好友,可谁都不愿意主动去了解别人,就算有几个好友,也都喜欢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只能抽空小聚。
上厕所都需要人陪的人是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选择独来独往的,他们会觉得这种人是无趣的。可对我而言,一个人的时候是最轻松自在的。我性情温和,喜欢安静,不善应酬,虽然会被误认为很高冷,但了解之后会觉得我很平易近人。
02
我们不可能永远有人陪伴,总归是要一个人生活的,至少有一段时间。独处是一种“超能力”。
独来独往的我们,当然要试着学会享受一个人的生活,不会因为身边人的离开而郁闷不安。现在的我,即使几天不说话都没关系,我很享受一个人的时光,独处的时候内心平和宁静。曾经,我以为孤独是需要战胜的,现在才发现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孤独星球,孤独渐渐成了自己的影子,于是我与它成了朋友,相依为命。
孤独不一定就是沮丧寂寞的,还可能是富足自由的。一个人看电影,觉得很自在;一个人旅行,感觉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一个人买菜做饭,认为不需要多好看,好吃就行。独来独往并不可怕,我真正感到寂寞时,往往都不是一个人,而是身处在人群中。
和同学们在KTV唱歌的时候,我一个人待在角落,一连几个小时的歌声加上酒劲让我昏昏沉沉。蒙眬中看着眼前的身影,忽然感觉面对这些人,除了反复地咀嚼那些过往的记忆,根本没有其他话可说。对于每一个人我都有一种刚刚结识的陌生感,无法融入其中又被困在原地,只觉身心俱疲,感到不可名状的孤独。
和自己喜欢的人吃饭,明明聊得很开心,离得也很近,但发现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却很遥远。回家的路上车水马龙,手机里有着“路上注意安全”的叮嘱短信,但那一刻竟然会感到不安,忽然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
朋友离开北京打算回家发展,离开的前两天陪他逛南锣鼓巷,晚上伴着灯红酒绿和人来人往,我们坐在一起谈笑。他是从小和我一起长大的朋友,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一起玩,如今却要各奔东西,未来更是一年难得见上一面,那个瞬间,我感到一股冷风夹着令人窒息的孤独感向我袭来。
我们都愿意与人交往,可偌大的世界却少有人懂得自己。相交满天下,知己无一人。索性一个人自在独行,偶尔约上三两好友把酒言欢,已然足矣。
03
每个人身边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人——与人为善,却喜欢独来独往。我是这样的人,也许你也是。我们这种人不懂拒绝,恐惧社交,担心麻烦到别人,宁愿为难自己也不愿意伤害别人,别人对我们稍微好一点儿,我们就会觉得不好意思,感觉亏欠对方。
我们之所以喜欢独来独往,其实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意识。我们能够感知别人的痛苦,处处都会给人留情面,凡事宁可自己吃亏,不然心里就会特别过意不去。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如此。也有很多人很直接,心直口快,缺乏同理心,不会过多顾虑别人的颜面。和这种人相比,我们这类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是费力不讨好的一方。
交往的人越多,自己的消耗越大;朋友越多,越感到倦累。而我们也曾试着拒绝别人,想着要有话直说,但每次事到临头又不忍心。对于我们这样的人而言,让别人痛苦就会让自己更痛苦,所以我们选择减少社交。我们不是讨厌社交,也不是抵触社交,而是只想和能交往的人交往。独来独往的人不一定缺朋友,我们更喜欢和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我们在群体中容易显得格格不入,因为我们并不擅长也不愿意虚与委蛇。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独来独往的人都是外冷内热的。无论表现出来的有多高冷,接触之后你就会明白,一旦成为朋友,他们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04
我想,喜欢独来独往的人都会苦恼,因为不能融入群体中,而生活却在逼你改变,要求你有高情商,具备和所有人交朋友的能力,成为别人都喜欢的人。
在我看来,社交的作用被无限放大了。社交的主要目的无非是陪伴和帮助。能够陪伴自己的肯定得是合得来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让我们感到舒适,这样的人是我们的同类。可同类万中无一,我们身边多的是泛泛之交,如果非要强迫自己融入这样的群体,会让自己特别辛苦。
为了合群强迫自己承受这种不必要的痛苦是本末倒置的,所以尽量不要勉强自己,不必太在意别人怎么说,因为你的生活还得自己过。只要你有能力把握自己内心的真实诉求,就完全可以不在意其他人的看法和意见,真正地做自己。
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一边抱怨活得太累,一边又无底线地选择妥协;一边觉得别人过得洒脱,一边又不肯摆脱世俗的条条框框。最终,既没能坚定地做自己,也没有成为世俗认定的那种人。
当然,不是说每一个人都应该独来独往,而是说要以更开放的心态来看待所有人,遇到独来独往的人,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更不要党同伐异。每一个人都有让自己舒适的生活方式,世界应该接纳更多的不同。
那些待人友善却总是独来独往的人,他们只是单纯地不想让自己活得那么累,不勉强自己做不喜欢的事。待人友善是这些人的修养,独来独往是他们的性格。人类的性格有千百种,每个人都不同,他们只是选择了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做自己喜欢的事,和聊得来的人交往,仅此而已。
孤独终老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01
2018年民政部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单身成年人口已经超过了2亿,独居成年人口也超过了7700万,并且还将持续增加。按照这个趋势,独居在未来可能会成为十分普遍的生活方式。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婚”“丁克”等生活方式,传统的婚姻观面临着时代变迁的巨大考验。更直白地说,谁也不敢说会和谁一起走到生命的终点,而孤独则成了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来说,谁都不愿意将就着过一辈子,宁可独身,也不愿委屈自己。
也许你现在正在享受一个人的美好时光,活跃在各大社交媒体,向全世界宣布自己经济独立、思想独立,完全可以一个人过好这一生。然而回到现实生活中,请你认真地想一下,自己真的可以一直孤独地生活下去吗?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也许会孤独终老,或者在人生最后的一段时光只有自己。你不得不承认,孤独没有那么文艺,它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沉重。
02
日本NHK曾推出过一部纪录片,名字叫《无缘社会——无缘死的冲击》,它记录了日本的某种现象。所谓无缘社会,指的是许多年轻人没有朋友,无社缘;和家庭关系疏离甚至崩坏,无血缘;与家乡的关系也属于隔离断绝,无地缘。
很多人年轻时独自一人在外生活,没有组建家庭,老了之后没有儿女亲属,他们最终都会走向“无缘死”,在孤独中死去。这样去世的人,在日本每年超过了32000人。
纪录片最先讲述的是一个叫小林忠利的男子,他在年轻的时候怀揣梦想来到东京打拼,他兢兢业业地工作,多年来也没有结婚生子。后来父母去世,再回到家乡时,只剩下父母的灵位。因亲人渐渐离去,他再也没有回到故乡。直到退休后,他独自一人生活,没有朋友,没有亲人,死在房间五天后才被人发现。即使被发现了,他的尸骨也无处安放。小林忠利是孤独的,把一生献给了工作,最后孤独地迎接死亡,没有人可以牵挂,也没有人记挂着他。
常川善治是一名出租车司机,他在父母死后就渐渐和亲戚们断了联系,就连自己的哥哥也很少联络。他在孤独中度过了最后的光阴,死后同样无人知晓。
若山钵子年轻时努力挣钱,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因为忙于工作没有选择结婚,到了晚年父母双双离世后,只能一个人独自生活。她意识到自己终将“无缘死”是在她得了癌症,孤零零地一个人去医院化疗时。为了避免出门,她开始不断地囤积食物。年已古稀的她对记者说:“我也是个好强的女人。说不寂寞,那是骗人的,最近一想这些事就掉眼泪。”她能够预见自己变成一堆白骨时,也没人知道。
这些人年轻的时候就过着独居的生活,等到亲人故去,就与家乡失去了联系,晚年往往过得很悲惨。有的人死后,尸体无人认领,火化后会被当成垃圾扔掉。
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进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漠,人与故乡的距离也越来越遥远。很多年轻人在大学毕业后就背井离乡,过着与亲友分离的生活。我们认为自己勇敢又兼具个性,可以无所顾虑,是因为我们还年轻,何况父母尚在,还有人给我们兜底。
每当有人表现出对孤独终老毫不在乎或是觉得孤独没什么大不了的时候,我都希望他可以认真地思考一下,因为孤独终老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难得多,孤独感远比我们想的更让人煎熬。
03
《无缘社会》节目组一共收集了14000通来电:
我是一名20岁的男性,说实话我感到非常孤独,甚至有过自杀的念头。希望身边的人能和我打个招呼,随便说什么都好。
没有任何人来帮我,已经到极限了,孤独得难以忍受,我的心快要碎了。
我是一个注定生无可依的人。
他们害怕与别人建立联系,因为担心有一天关系破裂之后会更痛苦,渐渐地越来越不知道如何与人交流了。
孤独感是一种强烈的情绪。也许许多人也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偶尔感到一丝空虚和寂寞,但我们知道这是暂时的。对于一无所有的人来说,孤独感可能是致命的,蓦然,天地之间,仿佛只剩自己。
人生在世,孤独是绕不开的话题,而孤独终老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孤独是一种常态,比孤独终老更可怕的是不能与孤独握手言和。如果你注定会孤独终老,那就先学会和孤独相处。
04
孤独终老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孤独终老意味着寂寞、无助、恐慌、无奈。现在的农村里就有很多空巢老人每天独自坐在门口,眼神呆滞,我们的未来也许会更悲惨。因为现在的空巢老人至少还处于一个“熟人圈”,有村子里的熟人、朋友相伴,还有子孙后代可以期盼。而我们这一代到了那个时候,或许只能独自承受这份孤独。
如果预见到不可避免的孤独未来,那么从现在开始就要未雨绸缪。我们需要储蓄。倘若我们60岁退休,要想体面地度过余生,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存款。我们要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培养一个能让自己沉浸其中的爱好,让它成为精神支撑。不要视孤独为敌人,如果可以,顺其自然地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也不错。这些是为了能更好地孤独终老要做的准备。但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极致的孤独。
在极致的孤独下,人是无能为力的。年轻人之所以能够在兴趣爱好中得到满足,在与朋友交往时感到愉悦,是因为他们拥有希望,背后有一个温暖的家,或者有其他可以抚慰自己的人。而对于年老、希望彻底破碎的人来说,任何事物都不能让他们好奇和兴奋,他们最终会在这种极致的孤独中离开世界。
未雨绸缪不是坏事。假如你打算不结婚或者不生孩子,哪怕孤独也要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那么趁年轻多攒些钱不是坏事。如果有幸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许有一天在即将离开世界的时候,可以先给对方发一条消息——记得来我家帮忙收个尸。
别因为敏感,让心被委屈填满
01
在生活中有很多外冷内热的人,这一类人很多都是高敏感型人格。他们内心敏感细腻,内心活动也更丰富。他们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想很多;会因为担心别人不高兴而不好意思拒绝;会因为自己所做的事情不够完美而强烈地自责;会表现得很懂事,宁愿自己吃亏也不想让别人为难;不喜欢人多喧闹的场合,只想与三五好友小聚;不会轻易开口找人帮忙,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会因为不合群而感受到压力;时常因为敏感觉得又累又委屈而想要改变,但始终还是以疏离的姿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敏感的人总是更多地考虑别人的看法。我自己就是一个敏感的人,还是很了解敏感类的人的内心的。
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很会察言观色,能够从言语和肢体动作察觉到别人的情绪和内心,他们每一个细微的情绪波动我都能捕捉到,从而不断地依据别人的情绪来调节自己的节奏,尽量让别人感到舒适。
原本我以为这是一种“超能力”,认为在人际交往中是一种高情商的表现。后来我发现这样真的太累,很多时候都是讨好了别人而委屈了自己。
敏感的人都有很强的深度理解能力,只需要给一点暗示就能读懂背后的意思,不太可能会让别人感到为难或是不舒服,甚至会因为顾忌别人的感受而牺牲自己的部分利益。
我有个朋友很内向,不擅长和别人打交道,特别是和同事相处。每当她从一群同事身边走过,她就觉得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她身上,听到他们的笑声就感觉是同事们在偷偷嘲笑她,内心非常不安。有时候还会觉得别人的某一句话是在针对她,但她又不肯当面问个清楚,只能在内心不停地烦闷、纠结。
我告诉她,如果再听到同事在笑,觉得是针对自己的时候,不妨走过去听听他们究竟在聊什么;如果感觉有人在看你,也不必躲闪,自然地直视对方,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她硬着头皮试了试后对我说,果然不出我所料,同事之间的谈笑并不是关于她的,和别人对视时,别人还会冲她微笑。她释然了,不再为此耿耿于怀,独自纠结。
所以,敏感的人只是因为心思太过细腻而对很多人和事产生了一些过度解读,当发现一切都只是自己想太多的时候,就不会再为此感到痛苦。其实,我们对别人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不用太在意别人,做好自己就好了,何况大家都很忙,顾不上总是谈论你。太宰治说:“太敏感的人会体谅到他人的痛苦,自然就无法轻易做到坦率。所谓的坦率,其实就是暴力。”
因为内心敏感,我们能读懂别人的情绪,理解别人的痛苦,总想着要帮别人分担一些或是不忍心让别人再因为自己而更加痛苦,这样往往会使自己活得不够自在和洒脱。而那些性格大大咧咧的人不会想那么多,他们更容易快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想要真正活得坦率有时候就需要这样,哪怕是显得“自私”一点,只要我们没有主动去伤害别人,都是可以的,不要因为没有无私地帮到别人而感到自责。我们有时会觉得不应该让别人难堪,说话要委婉一些,别人需要帮忙时一定要尽心尽力,但更多时候,这样的善良会被视为软弱,会被人当成弱点来攻击。
我们不用太在意别人的想法,首先应该关注的是自己的内心。
先学会好好爱自己,才能够更好地对待别人。
02
很多人都认为性格敏感是一种心理障碍。从小到大,父母和老师都希望我们成为外向、开朗的人,而敏感人群却被贴上了“孤僻”“自卑”“玻璃心”的标签。敏感的人通常喜欢独来独往,很难与人进行争辩,受了委屈也会选择一个人消化,在别人眼里显得十分孤僻。
每一个内心敏感的人都曾听过“你想那么多干什么”这样的话,而现实往往是,他们确实会不漏任何细节地去想那些事的前因后果。想得多不代表想错,多思考并非一件坏事。
有一次,领导对一位同事写的文案不满意,当着所有人的面斥责他,丝毫没有顾忌他的颜面,同事当场并没有反驳,但心里很恼怒。因为这件事,他变得每当面对这个领导的时候就会很紧张,感觉压力很大,甚至开始失眠。他对我诉过苦,我非常理解。在文化创意行业,轻松自在的环境可以更好地激发灵感,心情愉悦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同样的话,他也和另一个人说起过,但对方却认为他有点脆弱,还没能适应职场,让他对待工作要厚脸皮一些。当然,在当今社会,很多厚脸皮的人看起来活得更舒服一些,但这不意味着我们没有不开心的权利。成年人应该互相尊重,说每一句话的时候都应该考虑别人的感受。
好好说话是重要的人际交往规则。在我们还是学生时,老师就教育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随意羞辱和谩骂他人。进入职场之后,领导可以对我们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批评,但不应该伤害员工的尊严,这是最基本的修养。
在那件事之后,那位领导手下的几名员工都因为和他有矛盾先后选择了离职。这样的领导方式是难以获得人心的,团队内部尚不齐心,业绩更是无从谈起了。
如果你上学时因为同学的某句话、工作后因为同事的某句话而感到难过,请不必为此自责。难过是我们的本能,谁也不能剥夺这份权利。有时候我也很疑惑,那些厚着脸皮选择迎合的人真的是最适应社会生存规则的人吗?
所谓的迎合会助长某些人的陋习,这不应该是年轻人推崇的方式。
03
敏感的人大多数都很善良,因为太善良,连别人那些与自己无关的情绪也会揽到身上,会太过顾忌他人的感受而不好意思口出恶言;做事的时候格外将心比心,总是尽力让每个人和自己相处都感到舒服;遇到问题总是会尽量自己解决,生怕麻烦到别人,把自己弄得很累。
即便如此,敏感在很多人眼里仍然是负面的,敏感的人还会被某些人认为是软弱可欺的。
敏感的人说话做事都顾虑太多,怕自己会轻易地伤害别人。有些人却利用这一点来伤害你,肆无忌惮地利用你的善良,不计后果地攻击你。敏感的你,一定会感到委屈吧?明明在做好事,反而成了别人射击的靶子;明明很努力地想照顾到每个人的感受,却没有得到任何一个人的认可。
在这里,我想为内心敏感的人正名。敏感者多是善良、真诚、可爱的人,他们没有太多的言语表达,但是有着细腻的内心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哪怕表面上看起来有一些冷淡,深入了解之后,却可以发现他们都有一颗温暖的心。
珍惜你身边那些内心敏感的人,他们要的不多,只是彼此的尊重而已。同时,我也愿每一个敏感的人都能找到与人相处最舒服的状态。
最后,愿敏感的你可以遇到真正懂你的人。
当你足够厉害,人脉自然会来
01
友谊是何时消失的?我觉得是从越来越多的人把它称为“人脉”开始的。我想你一定听过这样一句话:能力比学历重要,人脉比能力重要。如果你对它深信不疑,那就继续往下看吧。
我的好朋友阿远刚刚上大学的时候就把同学视作自己将来的人脉,他学着父辈们的样子进行人际交往,积极加入学生会,不是在学生会忙前忙后,就是忙着和一群人在酒桌饭局上称兄道弟,积累了很多所谓的人脉。他觉得如果不这样,将来肯定不能很好地在社会上立足。
之后的一次聚餐上,阿远的变化之大让我十分惊讶。他开始打起了官腔,而且变得很油滑,场面话说起来一套一套的,拼酒的架势像是要不醉不归。他不停地向我们吹嘘自己认识了多少学霸,下学期就能当上学生会主席。我私下里和他说这种关系并不真诚可靠,却被他用“幼稚”二字怼了回来。
我是亲身感受过世态炎凉的。你幻想着大范围的交际可以让你在将来需要帮助的时候有人拉你一把,但这个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仍旧遵循着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你会发现,更多的时候并没有人会真的愿意帮你,除非你的价值和你所说的人脉处于远远高于他们的状态。更直白地说,就是人际交往是以朋友的名义互相帮忙和彼此利用,所以你要有利用的价值才能够与人进行等价交换。不要以为经营人脉就是为自己铺路,你只是在给自己所浪费的时间找个借口罢了。
02
一个人认识什么样的人以及别人怎样看待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高度,一味地追求人脉只会适得其反。千万不要在一无所有的年纪苦苦经营所谓的人脉,你能接触到的人这时都和你一样在奋斗中。只有肯下功夫提高能力,提升自己的品格,才可能吸引同样优秀的人主动和你交往。
成熟的人都很清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看得最重的永远是人品,在酒局上油腔滑调的人自以为精明,其实却似一个跳梁小丑。大多数人对一个人的评价更多的是取决于做事靠不靠谱,而不是话说得漂不漂亮。只说不做的人也许一开始可以取得一些人的信任,但接触和熟悉之后,本性早晚会暴露无遗。
有些人看起来很老实,不显山露水,也不说场面话,但办事稳妥。朋友之间交往,一旦你有个难处,能伸手拉你一把的往往是这样的人。所以,建议大家还是把朋友和人脉分开,朋友之间的友谊是纯粹且不掺杂利益的,也是需要用心维系的。朋友不是越多越好,重要的是能交心。
我有一个同乡在北京不小心摔断了腿,去医院看他的只有自己的几个亲戚和认识多年的哥们儿,而在北京认识的那些所谓的朋友没有一个去看他的。我也知道一个牛津大学毕业回国创业的年轻人,事业风生水起时身边有很多人,失败之后,那些朋友一哄而散,再也不和他来往。
03
一次跟一个前辈聊到人脉,他说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是兄弟成群,光拜过把子的兄弟就有好几批,可现在都忙着各自的生活,很少联系。就算真遇到什么事,估计那些人也是袖手旁观的。
真正的朋友当然有。他们能够在你遇到人生陷阱时伸出援手,不是因为你对他们有用,而是因为你是朋友,仅此而已。很多时候人们坚信自己所经营的人脉圈子是稳固的,如果没有遇到人生中一些重大的挫折,可能的确如此。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人,每个人都在过自己的生活,希望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在我看来,我们不必从他人身上寻找自己的存在感,改变自己的同时,你身边的人和事自然会随之改变。
看路上的繁华,走自己的人生。无须为取悦别人而违心地笑,也不用为伪装感动而刻意地哭。世界就是这样,无论贫穷富贵都会有不同的无奈,做好自己,不刻意迎合他人,努力地实现自己的价值,不用勉强自己去经营所谓的人脉。如果人生旅途中有幸可以遇见几个挚友,结伴而行,那就再好不过了。
我不是不想说话,只是不想和你说话
01
以前在网上看到热门新闻下的一些让我气愤的评论时,我都会和对方争执几个回合,当谁都说服不了谁时,就会用难听的话狠狠地攻击一下对方,然后远离这种人。而现在,无论是在网上还是生活中,即便有人说的每句话我都不赞同,我也不会再与人争执,当彼此的志趣和三观都有巨大的差别时,多说一句,就是多折磨自己一次。
我不吸烟、不喝酒、不打游戏、不看“杀”时间的综艺、不喜欢吹牛,更不喜欢说废话,在很多人的眼里,我是个无趣的人。我从不反驳,只是继续过好自己的生活,因为我很清楚,不是我无趣,只是我们志趣不同而已。我们的世界本就没有交集,你却跑过来摆出一副关心我的样子对我说:“你这个人怎么那么不爱说话?你这样会被社会淘汰的。”可是,我和你有什么可说的呢?
有一种人好像什么都懂,万事万物都要点评一下。《动物世界》里聊到鳄鱼时,他说鳄鱼肉不好吃,应该是酸的,我惊讶地问他是否吃过,他摇摇头后开始疯狂分析鳄鱼肉为什么是酸的,我只能沉默。我借了本韩寒的《杂的文》,他看到之后对我说:“韩寒的书你也看?”我问他是否看过,他仍然摇头,我只好继续沉默。
对于无知的人,我不与他们来往便是了;而碰到不懂装懂的人,我也不会和他们争辩,因为有的人是没办法正常沟通的,如果实在避不开,那只需聊聊日常就行了,比如早上吃的是什么或是晚上几点睡。慢慢地,我越来越能掌握说话的分寸感。我们有时候不能完全拒绝和某些人交流,但面对不同的人,可以选择讨论不同的话题。
还有一种人,看似能说会道,但实际上只是吹牛而已,他们整天混在人堆里扯东扯西。有人认为这种人才是会为人处世的,只有这种人才会有高情商。但吹牛和高情商并不是一回事,真正的高情商指的是在与人相处时懂得控制情绪并可以充分地考虑对方的感受,从而让对方感到舒服。
这种人在自己滔滔不绝说着的时候会感到特别满足,因为所有人都在看着他,他特别享受别人的目光都在自己身上的感觉,有时候,他还会开两句一群人中存在感最弱的那个人的玩笑,以显得自己很幽默。这是情商极低的表现,非常令人反感。
很多人还会认为在人前只说好话或者让人帮忙时好话不停的人是成熟的,我身边就有不少这种“成熟”的人。平常聊天时,属他嗓门最大,有事拜托我的时候说话最好听,但如果碰到需要他帮忙的事,就会从他嘴里听到“麻烦死了”这样的话。这种在很多人眼里是高情商的人其实是最自私的,他们往往热衷于在人群中表现自己,会为了突出自己而贬低别人,这种人在生活中是需要远离的。
02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要为了迎合别人而伪装自己,不要一次又一次地强颜欢笑,把自己弄得身心俱疲是得不偿失的。
现代社会的人们是具有流动性的,不再像原来一样那么看重熟人的圈子,一辈子可能只在一个地方,接触的都是固定的一群人。时代的进步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现在每个人都可以不断扩展自己的圈子,如果不喜欢周围的人,有很多方式去认识其他的人,接触自己喜欢的事物,找到让自己感到舒服的人交往,和喜欢的人做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人和事,是最好不过的。社会压力那么大,每个人都很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几个不相干的人对自己说了几句难听的话而影响我们的心情。
面对志趣相同的朋友,我是个一打电话就不少于两个小时的话痨,给我一杯水我能说到天亮,但是对于有些人,我却无话可说。你身边一定也有很多和我一样的人,请不要去打扰沉默的对方,他或许是在给你留面子而不肯拆穿某些谎言,又或许是正在沉思,如果你非要改变这种状态,那你就成了他的不速之客。不是话多者就聪明,有的人不跟你说话,也许是压根儿不想理你。
不要试图浪费精力去改变一个人长久以来形成的观念,除非这个人对你很重要。遇到观念不同的人,大可点头而过,不必深交,也不必勉强自己去磨合,这样对双方来说都会轻松一些。我们越来越不在意那些虚伪和无聊的废话,但也不必对每一个自己看不惯的人都恶语相向。生活的琐事让我们柔软且敏感的心渐渐被打磨得足以过滤和抗拒任何不合时宜的言语,我们也慢慢可以透过这些表象认清一个人内在的品质,从而决定我们面对他的态度。
每个人活着的目的都不是费尽心力地迎合别人,每个人都可以、也理应遇到喜欢的人和事,我始终相信这一点。
没人会拒绝一个懂得关心自己感受的人
01
有个朋友跑来跟我抱怨:他在宿舍里看王朔的《我是你爸爸》,结果被一个室友看到,从此见到自己便经常说“我是你爸爸”。这个梗被传开了,好多同学见了他也说这句话。
这件事让他很不爽,特别是在几个同学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这当成玩笑说的时候。他们根本没看过那本书,也不知道王朔在那本书中表达的骨肉亲情,更不知道这种无聊的玩笑已经惹得自己的同学对他们很反感。
类似这样的情形还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有的人会用别人的缺点起外号,肆无忌惮地开玩笑,被开玩笑的人还要配合才能让他们满足,如果当事人不高兴,他们还会露出一脸的鄙夷说:“真不识趣,连这点儿玩笑都开不起!”
我劝那位朋友别理他们,做自己就好。他说不仅是这件事,他们宿舍里还有人半夜放歌,起床的时候晃床,对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都大肆评价,甚至对别人的家事也指指点点,有什么热点新闻也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这些都让人感到很不舒服。
02
与人相处,最重要的是让彼此感到舒服。自己的言谈举止应该要顾及对方的感受,不能只图自己说话痛快而冒犯别人,你的快乐没有权利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我想起发生在朋友阿强身上的一件事。阿强的朋友曾经向他借了一千块钱,没几天就还给了他,后来他那个朋友又向他借了两千块,俗话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阿强二话没说又借给了他,但这一次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阿强不好意思张口要,就当用两千块钱认清了一个人,自己也算是买个教训。他不打算要钱了,也不打算再和那个朋友有任何来往。
有人这样总结过:当有人向你借钱,你不借,他会很烦,但你借给他再去向他要的时候,他比你不借给他钱的时候还要烦。借钱最容易暴露人品。与人相处难免会涉及金钱上的往来,我们尽量自己解决问题,尽可能地少向别人借钱,即便遇到急事需要向人借钱,也要尽快还上,避免双方因钱产生芥蒂,让大家都很不愉快。
谈钱并不伤感情,但很多人会以感情的名义“绑架”朋友。他需要钱的时候,便觉得你理所应当要借钱给他,也因为你们的关系,借给他之后你很难开口向他要。他并没有想过自己的行为是为难别人的,而这样的行为足以破坏彼此之间的信任,毁了两个人的感情。
03
小时候的我在家里是毫无顾忌的,哪怕只穿短裤来回走动也无所谓,但如果去朋友家就不一样了,我会尽量地控制自己不像在家时那样随意,也不会大声说话,尽量让对方可以像自己一个人在家时一样轻松,不会因为我的存在而感觉像异物扎进皮肤那样难受。
长大之后再去想这个问题,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应该如此。我们对别人说的每句话和做的每件事都或多或少会对别人产生影响,那我们为什么不在说话和做事的时候多考虑一下对方的感受呢?
借的汽车还给别人的时候加满油,借的充电宝还的时候充满电……这些小事往往会被人忽略。千万不要觉得别人帮你的忙是理所当然的,没人理应无条件地对你好,连父母也不例外。
说个上学时很平常的事:当时宿舍里如果有人去交电费,我总是当着所有室友的面给他转账,为的是提醒其他人也一起把钱转给他,毕竟他不好意思一个个地问我们要这点钱。很多时候,你的一个小小的举动能够带给身边人特别大的正能量,也正是这些举动才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格。与人为善并不需要刻意学习,这只是生活中简单的一个利人的习惯。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两种人。一种人能说会道,刚认识不久就可以和对方称兄道弟,很多人会觉得和这种人交往很爽快,但是时间一长就会发现这种人只是嘴上说得好听,做事一点都不牢靠,特别的圆滑世故。另一种人并不长于口舌,会给人一种疏离感,刚接触的时候会感觉他像个闷葫芦,但交往久了会让人感觉特别踏实,说话做事都让人放心。生活中一定有很多人觉得前一种人会办事、有能耐,而我认为后一种人才更值得深交。
04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话为什么不能委婉一些呢?敏锐感知对方的情绪,与其产生共情——没有人会拒绝一个懂得关心自己感受的人。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他人会看到你善意的关心,终究也会发现自私和心机。不怕低调的善良,就怕故意的好心,与人相处需要让彼此感到舒服,没人交朋友是给自己找罪受的。
希望你能够在乎别人的感受,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可以理解和包容多种多样的价值观,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做事的时候将心比心。与人相处要像清风拂过麦田,带给人舒爽和自在,相信真心待人也可以换来别人的真心相待。
二十个基本生活信条
第一,大道至简,简单生活。
越是快节奏的时代,越要简单生活。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即是多”的建筑设计理念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极简是一种生活美学,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世界很复杂,人心很混乱,简化生活,消减欲望和纷争,才能达到内心的宁静和清欢。
第二,人生多牵挂。
不要让自己完全处于孤立之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是靠彼此牵挂维系的,互相牵挂才能体会人情冷暖。
第三,没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
吸烟、喝酒、熬夜都是健康的杀手,看待问题长远的人会重视健康,这也是在抵御风险。为家人拼命赚钱是爱,爱护自己也是爱。
第四,尽早认识这个世界,凭自己的实力赚钱。
世界是残酷的,弱肉强食,温情常有,人性的丑陋也常有。提升自己,凭自己的实力赚钱,钱不是万能的,但有钱是可以更好地生活的。
第五,学会接受无法改变的事情。
出身、生存环境是影响人生走向的重要因素,但这些无法改变,那就学会接受,一味地抱怨只会让生活更糟糕。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生活一点点改变不是更好吗?“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第六,学会苦中作乐。
世人皆苦,唯有自渡。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要学会知足,学会在挫折和困难中寻找感动和乐趣。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何必非要选择不开心呢?人总要面对这个世界,为什么不积极一点呢?
第七,保持学习和成长。
阅读和学习不一定能让你变得多么博学,但是无知一定会付出代价。持续的学习能够打磨灵魂的纯度,让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也让你对世界的理解更加深刻。
第八,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保持自律和修养,有自己的底线,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绪,对待别人要换位思考。每一个人活着都不容易,人与人交往也不会没有磕绊,尝试以宽广的心胸对待他人,你会得到内心的宁静。
第九,专注于自己喜爱的事业。
工作大多数时候是枯燥且无趣的,关键在于钻研和坚持。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让自己产生一种创造价值的满足感,用“匠人精神”来打磨,将细小之事做到极致,才能取得想要的成就。如此,在其他事情上,你会有更多选择的自由。
第十,珍惜时光。
在最有活力的年纪,一定要大胆一点,哪怕结果没有预想的那么成功,也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回忆。人生长则百年,珍惜最好的时光,因为不知道哪一天皱纹就会突然攀上了眼角。所以,勇敢一点,去做一些牛气冲天的事吧,趁微风不燥,趁阳光正好。
第十一,留出时间陪伴自己的家人。
现代社会,大家都很忙,忙着升职加薪,忙着追求理想,忙着琐碎日常,特别容易忽略身后的那个家。别让自己一生中最后悔的事情变成没有和家人好好共度时光。在拼命向前的过程中别忘了自己是为何出发。
第十二,仪式感拯救生活。
仪式感可以让平淡的生活变得有趣并值得纪念,让某天、某个瞬间、某个举动成为特别和值得纪念的。挣脱生活的束缚,让自己放松下来,享受那个时刻的美好。也因为仪式感,平凡生活才不再显得那么庸常。
第十三,每个月给自己拍照留念。
人是慢慢老去的,但照片能够承载我们的记忆。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我们不会记得自己活了多少天,而那些我们能记住的日子,串成了我们漫长生命中美好的回忆。有些人和事总会慢慢被我们遗忘,而照片却能帮助我们回忆起往昔。
第十四,保持本心,不做八面玲珑的人。
真实的人哪怕能力欠佳,也会因为真实而可爱;而八面玲珑之人虽然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成事,但时间一长,总会不被人待见。面具戴久了,会很自然地“长”在脸上。活不出自我,或者说失去了自我,是得不到别人真正的尊敬的。
第十五,太用力的人跑不远。
人生是场马拉松,看的不是谁一开始跑得最猛,而是谁坚持到了最后。生活是细水长流的,找到自己的节奏,一直向着目标发力,你会突然发现,长久地坚持已经让你甩掉了大部分人,当然,超过别人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最终要战胜的是我们自己。
第十六,忍受孤独,远远比忍受煎熬容易。
没有人喜欢孤独,只是苦于没有遇到知己。合不来的人硬在一起是煎熬,聊不来的人没话找话是虚伪,想想这些,忍受孤独也就容易多了。
第十七,不要总是否定别人。
每个人都不喜欢被人否定,如果你总是喜欢说“错”“不对”这类字词,一定会被人在心里嫌弃,然后渐渐被疏远。高情商的人会用好的说话方式与人沟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否定别人所有的话。
第十八,如大海般深沉。
点火就着,滴水就灭——不要做这样的人,这样的人伤不到别人,却总是让自己受伤。做人要像大海一样,波澜不惊,遇事不慌,处事不乱,让自己踏实,让别人对你放心。
第十九,做人不能太“丧”,要活成太阳。
情绪会传染,和“丧”的人在一起,久而久之就会变得同样消极。没有人会逃避阳光,和阳光的人在一起,整个人也会积极向上。不要那么“丧”,活成太阳吧,顺便将阳光分享给别人,让别人跟着你一起灿烂。
第二十,懂得投资自己。
把自己当作一个产品,有一点营销思维。你需要好的设计和包装,有吸引力的广告语,实打实的产品质量。让自己更有价值,才能获取更大的收获,才能让自己活得更舒坦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