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惊恐障碍相关的那些问题
□惊恐障碍家族
临床心理学通常把惊恐障碍分为两大类:不伴有场所恐惧的惊恐障碍和伴有场所恐惧的惊恐障碍(见图1-6)。
图 1-6
相当一部分患者惊恐障碍急性发作和场所没有直接关系,如本书前言提到的孔先生的情况,我们称之为不伴有场所恐惧的惊恐障碍。这类患者通常症状较轻,发作频率较低,不伴有场所恐惧的惊恐障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一般不会受到明显影响。这部分惊恐障碍患者的症状可能逐渐消失,也许利用心理自助在短时间内就能完全摆脱困扰。只有少部分患者会因为发作频率高,症状严重而不得不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
另一部分患者的惊恐障碍急性发作,通常与乘坐飞机、独处、乘坐电梯、密集人群、陌生场所等情境有关。如案例中所提到的程女士等患者,因为害怕惊恐障碍急性发作而拒绝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要求家人陪伴,拒绝购物、去医院、乘坐电梯,尽量减少外出等。我们将这类问题称为伴有场所恐惧的惊恐障碍。这些患者多数发作频繁,症状严重,还会因为无法正常外出、旅行,以及对家人陪伴的强烈需求而让生活和工作都受到限制。大多数这类患者除了进行心理自助之外还需要接受专门的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
□惊恐障碍的伙伴
惊恐障碍是一种非常喜欢纠集“小伙伴”的心理疾病,它不仅容易与场所恐惧共病,还常常与抑郁症、广泛性焦虑、幽闭恐惧症、高血压、糖尿病、贫血、低血钾、冠心病、失眠等心理和生理疾病共病。
■与抑郁共病
在患病五年后,程女士变得越来越不愿和人交往。父母跟她说话会让她感到非常烦躁,和同事交流更是令她如坐针毡;生活变得乏味,她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不管做什么事她都会拖延;她无力处理好生活杂事(比如做饭,晚上丈夫因临时加班而不能回来做饭,她就和孩子叫外卖吃);她总觉得自己的生活已经没有希望、没有意义,有时还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哭泣。惊恐障碍急性发作与她的健康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段时间因为她的饮食习惯不好,月经过多导致贫血,她惊恐障碍急性发作的频率就比较高。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她的血色素水平恢复正常,发作频率就从每周一次降为每月一两次。
■与冠心病共病
一名65岁的女性患者有轻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没有严重到造成心肌梗死的程度,但她却因为“心脏病”频繁造访急诊科和心内科。每次急诊症状都是心率150次/分钟以上,收缩压180mmHg以上,同时伴有“虚脱”、濒死感、四肢无力,导致她无法站立和自主行走。
■与幽闭恐惧症共病
35岁的米女士,只要处在10平方米以下的密闭空间就会出现大汗淋漓、心慌气短的情况。她根本无法乘坐电梯,每天上班和回家只能靠自己气喘吁吁地爬楼梯。她也无法独自走进家里一个只有7平方米的小房间,否则就会出现呼吸不畅、头昏、头痛、心悸等各种症状。
■与乳腺疾病共病
年届不惑的茹女士,为人非常刻板、严肃,平素很少表露自己的情绪。在第二次乳腺结节手术后3个小时,她突然出现心慌、气短等症状,遂紧急呼叫护士。护士看到这一情况后马上叫来了主治医生,可是当主治医生赶来时,茹女士的症状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主治医生在给茹女士做了床边心电图和床边心脏B超后,均未发现她的心脏有什么异常情况。主治医生遂找来心脏中心医生会诊,会诊后医生们也没发现茹女士的心脏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于是,主治医生怀疑茹女士的症状是由某种心理疾病所致的身体反应,便提出心理科会诊。经过心理量表评估、罗夏墨迹测验和评估性访谈多角度评估,医生们基本确定茹女士的症状源于惊恐障碍。在之后的心理治疗中,心理医生发现,茹女士时而惊恐障碍急性发作的情况持续了数年,第一次惊恐障碍急性发作的时间点基本上与乳腺结节的发病时间点相同,但之前的诊断一直是心脏神经官能症。
■与糖尿病共病
寡居多年,年近八旬的张姨最近两个月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出现了两次原因不明的心悸、胸闷、心脏刺痛。急救车将她送至某三甲医院急诊科,医生从心电监护仪上发现她发病时心率最高达到180次/分钟,收缩压最高达到210mmHg。经急诊科治疗,她的心率、血压基本恢复正常。
张姨患有糖尿病已经20余年,近10年一直使用胰岛素治疗。在5年前,张姨被检出血压偏高,于是持续4年半服用降压药,其间血压、血糖控制良好,无其他器质性病变。然而,张姨严重的心脏不适仍然让医生不敢掉以轻心,医生还是给张姨做了冠状动脉造影等一系列心脏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张姨的冠状动脉有轻度狭窄,然而这种程度的狭窄不足以造成张姨严重且频繁出现的心脏不适。医生遂请临床心理科会诊,诊断结果为惊恐障碍。
另外,惊恐障碍和失眠一起造访患者的概率也很高。主要原因有三个:①惊恐障碍和失眠的发病原因都与压力、焦虑有关;②惊恐障碍患者常常会因睡梦中惊恐障碍急性发作而影响睡眠;③惊恐障碍伴发的抑郁和焦虑会造成患者早醒或入睡困难。
□似是而非的惊恐
惊恐障碍患者在确诊之前常常误把惊恐障碍当作心脏病、高血压等躯体疾病,确诊之后又经常误把其他躯体问题和疾病当作惊恐障碍。也有极少一部分躯体疾病患者会错误地把自己的躯体疾病当作惊恐障碍。
■误将躯体疾病当作惊恐障碍
贾女士有抑郁症病史,曾经接受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对心理疾病有一定了解。当出现心慌、呼吸急促、手抖、烦躁、失眠等症状后,她自行在网上搜索科普文章,认定自己患上了惊恐障碍。她使用安眠药物对抗焦虑,效果还不错,但她不想长期服用安眠药,遂来心理科就诊。在诊疗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她除了有与惊恐障碍相关的症状外,还有情绪不稳定、思维过度活跃、双手一直细微震颤、眼睑水肿、进食和便次增多、体重减少等症状,因此我怀疑她可能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检查显示三碘甲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偏高,同时伴促甲状腺素(TSH)偏低,于是我将她转至内分泌科进一步诊疗。
■已治愈或好转的患者误将身体不适当作惊恐障碍急性发作
此外,一些痊愈或症状已明显减轻的惊恐障碍患者可能会因摄取咖啡因(常见于咖啡、可乐、浓茶、巧克力中)、酒精、麻黄碱及伪麻黄碱(常见于感冒药中)等,吃大量冰冻食物,长时间加班、过于疲劳,而出现心慌、心悸等症状。经医学诊断排除生理疾病,我们基本上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患者只要在之后的饮食中避免摄取这类物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连续加班即可。
焦先生在病愈半年后,又一次出现心慌,便以为自己再次惊恐障碍急性发作,立马给我的助理打电话,预约咨询。在咨询过程中,我发现他的近况不错,生活和工作基本上都恢复了正常状态。我转而询问他出现心慌之前的具体情境,经反复询问得知,在出现心慌之前,他连续两天工作到凌晨三点多。其间为了赶走睡意,他喝了十多杯浓咖啡。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耐心地给他解释了咖啡对心脏和神经系统的影响,帮助他放下心理负担,让他回去好好睡一觉。两天之后,焦先生“满血复活”,还是那个阳光的健康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