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子驾六
在古代,马车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无论是劳动生产还是战争,抑或是政治活动,马车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传,黄帝时期已经有车服,所以称黄帝为轩辕;禹帝时代有一位叫奚仲的人对黄帝时期的车进行了改制,然而,无论是黄帝的发明还是奚仲的改制,都无从考证。1935—1936 年,在安阳殷墟大墓发现了我国考古史上第一辆马车,然《周礼·考工记》云“殷人上梓,周人上舆”,就是说周人善于制车,周代是先秦时期制车业的全盛时期。考古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西周时期马车的出土比较普遍,宝鸡国墓地茹家庄三号车马陪葬坑出土马车就是其中之一。三号车马坑保存较完整,出土三驾马车、六匹马。
◎一号车复原图
一号车车衡长 1.05 米,中间略粗,两端稍细;辕长 2.70 米,与车衡交于衡中,其两侧装有套马用的人字形车轭(è),车轭顶端安装銮铃,当马车行走时铃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因铃声动听如鸾鸟之音,故取名銮铃;銮铃的功能如《周礼·夏官·大驭》说的那样“凡驭路仪,以銮和为节”,在周代对贵族行车缓急有要求,以銮铃之声是否与音律合拍为标准,“和则敬,此御之节也。上车以和鸾为节,下车以佩玉为度”。(《大戴礼记·保傅》)《白虎通》云:“所以有何鸾者何?以正威仪,节行舒急也。”一号车车轴较粗,轴径 8 厘米,长 2.75 米,与辀交于舆底部,舆就是我们说的车厢;车轴穿过车轮中心的车毂(gǔ),在两端套上车軎(wèi),再在车軎上插车辖来固定车轴,因车辖有防止车轮在飞驰过程中脱落的作用,因而派生出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管辖,意思辖是管车轮的。在车軎与车毂间还要装一个护轴来保护车轴。
◎车軫
宝鸡国墓地茹家庄三号车马坑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为了确保车在行驶中能够保持平稳,防止疾行转弯时翻车,车毂往往会加长一些。西周时期的车毂一般都在 50 厘米以上,一号车的车毂就长达53 厘米;同时,车毂越长,越容易因外力扭压而开裂,所以,在车毂上装有很多青铜部件加以固定。常见的如套在车毂两端的车輨(guǎn)、车毂中部插辐条处的车軧(dǐ)、輨与軧间的车䡅(chūn)等。车厢为长方形,宽 0.60 米,长 1.04 米,门开在后部中央,门道宽 0.26 米。车厢的边框有青铜车轸(zhěn)来装饰加固,不仅增加了车的强度,也使车更为华丽,一号车的车轸上就有龙纹图案来装饰。车轮直径 1.2 米,有 20 根辐条,两轮间距2.0 米;车轮是整个车的核心部位,车轮的好坏决定着车质量的优劣,车轮不仅工艺复杂,而且用材也颇为考究,据《周礼·考工记》载,根据车轮不同部位,材质的选择也不同,比如车毂会用榆木,辐条用檀木等;因此为车轮制作专门设了“轮人”的官职。“轮人”不仅要懂得制作车轮的工艺,还要懂得辨认木材材质及采伐时间等,所以《周礼·考工记》将“轮人”放在三十工之首,颇具深意。
这驾车出土时结构完整,铜饰件基本保留在原位(车辖、车軎除外),考古数据显示,该车是目前已经发掘的西周马车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辆。不仅如此,该车在设计思想上也较前代有很大提高。比如,在车厢前部安装车轼,在车軨内侧装有供人扶持的立柱,已经考虑到人立乘时的舒适度,充分体现出周人以最优化设计追求最佳效果的造物理念。要说到装饰效果,非人兽纹䡇(yuè)饰莫属。䡇饰用来装饰车辀顶端,因在车驾中处于中央显眼的位置,常常做得十分精致漂亮;人兽纹䡇饰如人伏兽状,兽怒目隆鼻、垂腮裂口、头上束冠;一个阔口大耳、宽鼻披发,身着褥裤、腰束宽带的人,面带微笑,双手扶兽冠爬伏于兽头后部,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我们可能疑惑,这么漂亮的马车作为陪葬埋入地下岂不可惜,更何况还是三辆豪车。西周厚葬是原因之一,但更多的还是体现礼制。《诗经·小雅·车攻》是这样描述天子车驾的,“四黄既驾,两骖(cān)不猗(yǐ)”,也就是说,天子的车驾是由四匹黄马和两匹骖马组成,而诸侯的车驾则是“驾彼四牡,四牡奕奕”四匹马,亦即“天子驾六,诸侯驾四”的车驾规制。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天子驾六”出现在东周。国墓地三号车马坑出土的马车均为国一代国君伯的陪葬马车,两匹马驾一车,也就是“驾二”。依照伯墓出土青铜礼器规格,伯应是大夫一级(五鼎四簋)。由此可见,“驾二”当是大夫车驾的标准。
◎人兽纹䡇饰
西周中期,宝鸡国墓地茹家庄三号车马坑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羊首纹节约
◎西周早期,宝鸡国墓地竹园沟七号墓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马具上的成语—节约 今天的节约是节省、俭约的意思。其实,“节约”最初是一种马具,同其他马具衔、镳、当卢、铜泡等一样,商代晚期就已经出现。“节约”是用来连接络头和辔带的管状配件,有“十”字形、“X”形、“丫”字形、长方形等多种款式,它主要用于固定颊带、项带、咽带、鼻带的连接点。因一个节约可以管束、固定多条绳、带,所以衍生出今天的词意,词性也由名词演变为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