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台聚珍 大汉源脉:汉中市博物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文明曙光
——史前时期的汉中

汉中盆地是青藏高原向东推挤过程中与华南地块交接处弥散边界带的一部分,也是秦岭与大巴山—龙门山差异隆升区中间的新生代断陷盆地。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与甘肃、四川毗邻,中部为盆地。中国古代称为“江淮河汉”四大河流之一的汉江,流经汉中、安康和荆襄大地,汇入长江,成为长江最长、最大支流。自古以来,就是连接西北与西南、东南的通道和辐射川陕甘鄂的主要物资、信息集散地之一。汉中景色秀丽,气候温和湿润,素有西北“小江南”和“金瓯玉盆”之美称。

◎汉中地形图

汉水南岸的南郑区梁山,属大巴山余脉,主峰海拔 1035 米,山势主体由古生代海相地层石灰岩构成,基岩裸露,山坡较陡,顶端略平。这里的地质由前震旦纪花岗岩和震旦纪硅质灰岩,以及第四纪砾石、砂土构成,地层中古海底生物丰富,生物群组合特征明显。“石燕”是古代的腕足无脊椎动物,属于海生单体类,大多生活在 200 米以内的浅海地区,以肉茎或壳体固附着其他动物。它从寒武纪开始出现,中生代大量繁殖,中生代末期逐渐减少,少数延长至新生代。这里出土的石燕称为“梁山石燕”,旧时被誉为“汉中八景”之一。它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碳酸钙,含少量磷酸及二氧化硅。石燕外壳体有圆形也有长形,常见的多为圆形,壳体向左右延伸时,逐渐收缩上翘开张,壳面具粗强的放射状褶线,状如燕翼,并有细密的壳纹。全身完整者形体如燕,非常美观。北宋洋州知府文同《梁山石燕》诗曰:“海底初生处,抉疏苦未全。几时随铁网,流落汉江边。”可见,宋代时梁山石燕已被人们广泛关注,成为汉中地质的活化石。

◎梁山石燕

早在旧石器时代,在汉中这块土地上就生存着勤劳勇敢的原始先民。目前,在汉中市境内发现了南郑区龙岗寺遗址、西乡县李家村遗址、何家湾遗址等 42 处新旧石器时代史前文化遗址,这些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新旧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等遗迹,从中可以领略史前时期汉中先民的文化面貌和生活状况。

◎第一展厅——文明曙光

龙岗遗址位于南郑区梁山镇爱国村,这里发现数量众多、类型齐全的新旧石器遗址,是陕南重要的古人类文化遗址。龙岗寺遗址发现的旧石器遗址位于龙岗寺西侧约 10 米,遗址东西长 300 米,南北宽约 80 米,出土有旧石器时代遗物和动物化石,在文化堆积层之上,分布有龙山文化遗迹。旧石器地点群第 3 地点位于汉江右岸第四阶地,出土不同类型石制品 4441 件,地层堆积形成于距今 120 万至 70 万年间,属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阶段。南郑梁山龙岗旧石器遗址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为数不多的超过 10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存,这证明汉水流域也是中华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017 年以来,科研人员在南郑区梁山镇南寨村附近新发现疥疙洞遗址。考古发掘证明,该洞穴被人类作为居址长期利用,保留了距今七八万年至一万年人类化石和丰富的文化遗存,这是中国南北过渡地带秦岭地区首次发掘出土的早期现代人化石,为研究现代人在中国境内的扩散与时空分布提供了十分关键的材料。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汉水上游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空白,表明汉中是连接中国南、北旧石器文明的重要节点。

◎ 2017年龙岗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学者在对龙岗手斧与阿舍利手斧的对比中,发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阿舍利手斧属于非洲和欧亚大陆西侧旧石器时代早期阿舍利文化类型的工具。这种工具两面打制,一端较尖较薄,另一端略宽略厚,呈泪滴等形状,由于它左右两边和正反两面基本对称,由此被公认为人类历史上第一种标准化加工的重型工具,它代表了古人类进化在直立人时期石器加工制作的最高技术。2011年,陕西洛南县出土了一批阿舍利文化手斧,更加确定直立人时期石器加工制作的最高技术在中国境内存在。

龙岗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龙岗寺东侧 50米左右,东西长约 150 米,南北宽约 50 米,遗址总面积 7500 平方米。1983—1984 年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队发掘,遗址以老官台文化李家村类型、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为主,零星分布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龙山文化遗迹,最重要的是揭露出一处完好的新石器时代墓地,因其延续时间较长,分布集中,随葬丰富,对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龙岗手斧

◎阿舍利手斧

李家村遗址位于汉中市西乡县城西南 2 千米的葛石乡和平村。出土文物大致分两类:一为石器类,其特征以磨制为主,打制次之,磨制的器物有石斧、石锛、石铲、砥砺器(磨刀石)等,打制的石器主要是刮削器。二为陶器类,其中圈足碗、三足器、平底钵以及扁平磨光双弧刃石铲等,最具有新石器时代文物的代表性。陶器内黑外红,以夹砂灰白陶为主。陶器上的饰纹,多为线纹、绳纹或锯齿状。此外,还发掘出墓葬区 1 处,瓮罐葬 2 个,房屋遗址 1 处,柱洞数个。屋为圆形,门向南开,屋后背水,室内地面夯烧坚固,室中有烧陶之窑迹,室外有残陶窑坑和灰坑,并有鹿角、兽骨等,遗址文化具有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特征。

何家湾遗址位于西乡县城东北 5 千米处的古城镇三合村,北距铁路 2千米,位于泾洋河右岸河旁二级阶地上。从 1980 年 10 月至 1982 年 11 月,考古发掘选取了何家湾遗址的东南和西北两个部分,发现了汉代墓葬、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老官台文化李家村类型的文化堆积层。

◎水波纹陶壶

新石器时代,高14.5厘米,底径3.5厘米。西乡何家湾遗址出土壶头形如算盘珠,长细颈,腹颈相接处多有一道平台状窄肩,圆腹或腹下部弧收,小平底

西乡县何家湾遗址是继李家村遗址发掘之后,在汉水上游所发掘的又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是汉水上游发掘的第一个以仰韶文化遗址为主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为研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分期、原始农业与生态环境、汉水上游与其他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料。它们从地层关系上证实了李家村类型遗存早于仰韶文化遗存,证实了夏鼐先生“李家村遗址的发掘是探索仰韶文化的前身的一个较可靠的新线索”的推断。首次揭示了汉水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老官台文化李家村类型——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龙山文化。

◎何家湾遗址南区

李家村遗址、龙岗遗址、何家湾遗址是汉中最有代表性的史前遗址,从地层顺序和碳-14 测定年代上证实了老官台文化李家村类型早于仰韶文化,龙岗遗址揭露出的一处基本保存完好的氏族公共墓地,为研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时期墓葬布局、埋葬习俗、社会经济及社会组织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何家湾遗址稻壳印痕的发现,说明 7000年前汉中先民已种植水稻。这些发现,从考古文化上证明了史前时期,黄河流域文明和长江流域文明在汉中的交会。汉中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仰韶文化在该地区的延续,新石器时代先民开始了定居生活,这一时期的生产技术已有了极大的提高,通过对汉中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遗存的剖析,证明其文化特征是受渭河流域的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中原龙山文化的影响较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与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早期巴蜀文化有一定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