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乱的红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文明纽带

第二十一章文明纽带

叶岚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的发言引起了连锁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她发出邀请,希望她参与“全球古籍数字化共享计划”。她站在巴黎总部的会议室里,看着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的敦煌遗书、埃及纸莎草纸等珍贵文物影像,深刻意识到文化遗产保护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叶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同国家的古籍保存状况各异,修复技术也各有特色。她带领团队穿梭于世界各地,与意大利修复师探讨文艺复兴时期油画修复技术对古籍修复的启示,和日本匠人学习传统和纸制作工艺,将这些经验融入到古籍修复中。

一次在阿富汗,叶岚和团队协助当地修复师抢救因战乱受损的伊斯兰手稿。在临时搭建的修复棚里,她手把手教年轻的修复师使用新型修复材料。当第一卷手稿修复完成时,当地的老学者激动地亲吻叶岚的手背:“您不仅修复了这些书,更修复了我们的文明记忆。”

与此同时,朱佳惠的公益图书馆发起了“古籍新生”计划。她联系各地的学校,邀请孩子们到图书馆参观古籍修复过程。叶岚定期录制视频课程,教孩子们用简单的材料修补旧书。有个小男孩在给叶岚的信中写道:“原来修补书籍就像给受伤的小动物包扎,我以后也要当书籍医生!”

一天深夜,叶岚正在实验室研究纳米修复材料,手机突然响起。是一位非洲学者发来的紧急求助,当地部落的树皮文书因气候变迁面临损毁。她连夜制定修复方案,通过视频指导当地人员进行抢救性保护。看着屏幕里逐渐恢复生机的树皮文书,她感受到了跨越国界的文化共鸣。

第二十二章记忆回响

深秋的五台山格外宁静,叶岚再次回到这里,却是为了筹备一场特殊的展览——“文明的守护者”。展厅里,不仅陈列着修复后的珍贵古籍,还展示了世界各地修复师的工作场景和故事。

在一个互动展区,参观者可以通过VR技术体验古籍修复的全过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戴着VR眼镜,小心翼翼地“修补”虚拟古籍,摘下眼镜时已是热泪盈眶:“我年轻时是个图书管理员,看着那么多书破损却无能为力,现在终于看到希望了。”

展览的最后一个单元,展示的是普通人与古籍的故事。有位小学生用稚嫩的画笔描绘了自己修补绘本的过程;一位退休教师分享了自己整理家族古籍的经历;还有朱佳惠公益图书馆的孩子们,用黏土制作了“理想中的古籍修复室”。

展览开幕当天,许明远也来到现场。他带来了父亲最后的日记,其中一页写道:“守护典籍,不是一个人的使命,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叶岚将这页日记装裱起来,放在展览的显眼位置。

闭幕式上,叶岚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祝福视频。意大利的修复师展示了新修复的羊皮卷,日本的匠人寄来了特制的修复用纸,非洲的孩子们用母语唱起了感谢的歌谣。这些跨越时空的回响,让叶岚深刻体会到,文化遗产就是人类文明的纽带。

第二十三章薪火相传

京北大学的教室里,叶岚正在给新一届的古籍修复专业学生授课。讲台上摆放着各种修复工具和材料,投影仪上展示着她这些年修复的经典案例。“古籍修复不仅是技术,更是与历史对话的方式。”她的目光扫过台下年轻而充满好奇的面孔,“每一次修复,都是在延续文明的生命。”

课后,叶岚带着学生们来到实验室,让他们亲手体验简单的古籍修复。一个女生在修补一本民国时期的课本时,激动地说:“老师,我感觉这本书在和我说话!”叶岚微笑着点头,她知道,这颗热爱古籍修复的心已经开始发芽。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古籍修复,叶岚和团队策划了“古籍修复开放日”。活动当天,图书馆里人头攒动,从蹒跚学步的孩子到白发苍苍的老人,都对这项古老的技艺充满好奇。叶岚亲自演示修复过程,耐心解答每一个问题。

有个中学生问:“现在都用电子书了,为什么还要保护这些老书?”叶岚拿起一本修复好的宋代佛经,轻轻抚摸着书页:“因为这些古籍里,承载着祖先的智慧、情感和记忆。它们是我们的根,是文化的灵魂。”

在叶岚的推动下,学校成立了“古籍修复志愿者协会”。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走进社区、乡村,帮助修复那些散落民间的古籍。他们在一个偏远山村发现了一套完整的清代族谱,经过精心修复后,让这个家族重新找回了失落的记忆。

第二十四章心灵归处

一个寻常的周末,叶岚回到了儿时的家。母亲正在厨房包饺子,父亲坐在阳台上侍弄花草,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形成一片片温暖的光斑。这样平凡的场景,却让叶岚感到无比安心。

饭桌上,父亲小心翼翼地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盒子,里面装着叶岚小时候获得的各种奖状和证书。“这些年,我们一直为你骄傲。”父亲的声音有些颤抖,“看到你现在做的事情,我们才真正明白,你找到了自己的路。”

饭后,叶岚和母亲坐在院子里聊天。月光下,母亲的白发在微风中轻轻飘动。“你还记不记得,你小时候总爱把撕碎的故事书粘起来?”母亲笑着说,“那时候就觉得,我家闺女以后肯定和书有缘。”

夜深了,叶岚躺在儿时的床上,望着天花板上的星星贴纸。这些年,她走过那么多地方,见过那么多珍贵的古籍,却始终记得最初对书籍的那份热爱。手机屏幕亮起,是朱佳惠发来的消息:“宝宝说长大了要和干妈一样,当保护古籍的大英雄!”

叶岚回复了一个可爱的表情包,放下手机,闭上眼睛。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她知道,无论走得多远,家永远是心灵的归处,而那些古老的典籍,早已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十五章永恒之光

十年后的一个春日,叶岚站在新建的“世界古籍文化中心”前。这座融合了现代科技与传统美学的建筑,成为了全球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地标。中心内不仅有先进的修复实验室,还有数字化展示厅和文化交流空间。

在中心的开幕式上,叶岚作为发起人发表演讲:“十年来,我们修复的不仅是破损的古籍,更是人类共同的文明记忆。在这里,每一本书、每一张纸,都在讲述着过去,启迪着未来。”

展厅里,全息投影技术让古老的典籍“活”了起来。参观者可以穿越时空,与古代的文人墨客对话,感受不同文明的魅力。在一个特别展区,展示着叶岚这些年修复的最具代表性的古籍,每一本旁边都配有修复过程的影像记录。

中心还设立了“青年修复师培养计划”,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在这里学习交流。叶岚经常亲自授课,她告诉学生们:“修复古籍,就像守护一盏灯,我们要让这盏文明之灯永远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

傍晚,叶岚站在中心的观景台上,看着夕阳缓缓落下。远处,朱佳惠的公益图书馆已经发展成了文化综合体,孩子们的笑声随风传来。她的手机响起,是世界各地的修复师发来的问候,照片里,他们正在修复新发现的古籍,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叶岚望着天边的晚霞,心中充满感恩。从那个在暴雨中迷茫的女孩,到如今的文化遗产守护者,她走过了漫长的路。而这条守护文明的道路,将永远没有尽头,因为总有人愿意接过接力棒,让永恒的文明之光,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