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戏曲序跋纂笺1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卷十四 附 諸宮調與散曲集

董解元西廂記(董解元)

董解元,名字、籍貫、生平均未詳。金章宗(一一九〇—一二〇八)時人,明朱權《太和正音譜》云其“仕於金,始製北曲”。撰《董解元西廂記》,亦題《西廂記諸宮調》、《董西廂》、《絃索西廂》,現存嘉靖三十七年(一五五八)序、燕山松溪風逸人校正刻本(一九六三年中華書局據以影印),嘉靖三十七年序、海陽風散人適適子重校刻本(一九五七年古典文學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第一七三八冊據以影印),萬曆間屠隆、周居易校刻本(存單行本與《新刊合併王實甫西廂記》合訂本,二〇一二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中華再造善本叢書》據以影印),明湯顯祖評、天啓崇禎間刻本(一九四〇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據以影印),明末烏程閔齊伋刻朱墨套印本,崇禎間閔齊伋刻《西廂六幻》本(二〇一三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據以影印),明楊慎點定、天啓崇禎間黃嘉惠校刻本(一九八四年齊魯書社據以影印),清末民初劉氏暖紅室刻本等。

古本西廂記序[1]

張羽[2]

張子曰:余嘗聞古之君子論樂云:“絲不如竹,竹不如肉。”以音之漸近自然耳。又云:“取將歌裏唱,勝向曲中吹。”此非空言也。故其詞類多鴻儒碩士、騷人墨客、審音知樂者方能作之,豈不以聲律之妙固難爲淺俗語哉?趙松雪謂之“行家生活”[3],是矣。

《西廂記》者,金董解元所著也。辭最古雅,爲後世北曲之祖。迨元關漢卿、王實甫諸名家作者,莫不宗焉。蓋金元立國,並在幽燕之區,去河洛不遙,而音韻近之。故當此之時,北曲大行於世,猶唐之有詩,宋之有詞,各擅一時之聖,其勢使然也。

國初詞人仍尚北曲,累朝習用,無所改更,至正德之間特盛。毅皇帝御製樂府,率皆此調,京師長老尚能咏歌之。近時吳越間士人,乃棄古格,翻改新聲,若《南西廂記》及《公餘漫興》等作[6],鄙俚特甚,而作者之意微矣。悲夫!豈惟作之者難,而知之者尤不易耳。是故子期旣沒,而伯牙輟絃,痛知音者之難也。

余不敢自負知音,但舞象之年,卽好聲律之學。而先輩滸西康公[8],余大父拙翁同年友也,明腔識譜,精解音律。時則有渼陂王[10]、石亭陳公[11]、升庵楊公[12]、中麓李公[13],相繼有作,流傳樂府,心竊豔慕之。又余所雅游者,謝胡袁君[14]、丹厓楊君[15]、射陂朱君[16]、射陽吳君[17]、大梅史君[18]、茗山許君[19]、石城許君[20]、三橋文君[21]、雉山邢君[22]、青門沈君[23]、十洲方君[24]、質山黃君[25]、柘湖何君[26]、大壑何君[27]、雲山唐君[28]、小川顧君[29]、小山陸君[30],一時交往,皆好古知音之士,乃相與上下其議論,旣知所取舍。余又嘗北至燕都,南遊白下,歷四方佳麗之地,頗有善歌者,余低回聽之不能去,得其遺響,聲律之事不無所考焉。

世異習殊,古音漸廢,而力弗能振,每嘆恨之。且今之縉紳先生,旣多南士,漸染流俗,異哉所聞,故率喜南調,而吳越之音靡靡乎不可止已。間聞北調,縱不爲厭怪,然非心知其趣,亦莫能鑒賞其間,故信而好者,不多有之。大抵新聲之易悅,而古調之難知,所從來遠矣。枝山祝公[32],博雅君子也,亦嘗謂:“四十年來接賓友,無及此者。”今日之事,惟樂爲大壞,無論雅俗,止日用十七宮調,知其美劣是非者幾何?數十年前尚有之,今殆絕矣,蓋未嘗不爲之浩嘆。夫歌曲,一藝也,猶然以古雅難傳,況以詩賦文章之大業,而希望復古之隆乎?嗚呼,惜哉!

關氏《春秋》[33],世所故有,余旣校而刻之矣。而董記號爲最古,尤不可少者,乃廢格無傳,又爲之傷其不遇也。往歲三橋文君爲余言,西山汪氏有元刻本,嘗借錄之,然恨其手尾俱缺,舛謬殊甚,無從校補,每用病焉。柘湖何君晚得鈔本,則南峯楊公所藏[35],末有題語,因賴以考訂異同,修補遺脫,而董氏之書,於是復完。

董解元,不知爲何人,爵里事狀不可得而詳,要之固當世之才士也。余旣校董詞,乃序其說如此。若流傳振作,追復古音,以俟同志,又安知世無子期哉!

明嘉靖丁巳秋八月,黃鵠山人張羽雄飛序。

(一九六三年中華書局影印嘉靖三十七年序、燕山松溪風逸人校正刻本《古本董解元西廂記》卷首)

古本董解元西廂記題識[37]

楊循吉

庚辰歲春仲[38],余隨使者到金陵,寓居秦淮之上。此書多訛筆舛字,輒正魯魚,以藏篋笥。其詞才情富豔,誠非後人可及也。今士大夫皆莫知樂府爲何物,陋哉,陋哉!宜乎無好之者,其傳世難矣。

閏八月九日,南峯逸史楊循吉題。

(同上《古本董解元西廂記》卷末)

董解元西廂題辭

湯顯祖

余於聲律之道,瞠乎未入其室也。《書》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志也者,情也,先民所謂“發乎情,止乎禮義”者是也。嗟乎!萬物之情,各有其至。董以董之情,而索崔、張之情於花月徘徊之間;余亦以余之情,而索董之情於筆墨烟波之際。董之發乎情也,鏗金戛石,可以如抗而如墜;余之發乎情也,宴酣嘯傲,可以以翱而以翔。然則余於定律和聲處,雖於古人未之逮焉,而至如《書》之所稱爲“言”爲“永”者,殆庶幾其近之矣。

清遠道人書於玉茗堂。

(民國十六年武進陶氏涉園石印本《喜詠軒叢書》丙編《明刻傳奇圖像十種》影印明刻套印本《董解元西廂記》卷首)

董解元西廂引

黃嘉惠[39]

樂府自南詞興,而北曲遂輟。北曲唯《西廂》獨傳,今仍以南詞著梨園,不復知有關漢卿,奚問漢卿所從出?嗟乎,何嗜古之寥寥也!王元美《曲藻》、梅禹金《詞旨》,載漢卿警策不下百十條,中如“竹索纜浮橋”、“檀口搵香腮”等語,不知皆撰自董解元。“竹索”上有“寸金”二字。“檀口”句則曰:“檀口微微,笑吐丁香舌……被郎輕齧,卻更憎人劣。”較漢卿奇麗精采,何啻十倍!元美、禹金且不及簡,矧其他乎?

世所刻,僅見於四《西廂》,駢奏而肩蔽之,使邢、伊同幸,薰蕕共器,識者益復傷之。邇得苕上善本單行[40],庶幾佳人獨立,一朶千金。又無奈朱藍滿楮,正如孫恪夫人“頰上著丹獺瘢痕”,雖別成致,視虢國“淡掃蛾睂”爲何如也?因求舊本,手校付梓。

董解元,金人,史失其名。論者謂其“如朱汗碧蹄,神采駿逸”,良不誣云。

西湖寓客黃嘉惠題[41]

董解元西廂記題識[42]

王筠[43]

聯玉圃贈余此書,惜其裁制無餘地,乃襯紙重裝之。時道光乙巳九秋,玉圃官甘肅內院,余任鄉寧,相去千餘里,不得以此相示,黯然滿懷。

王筠[44]

(以上均一九八四年齊魯書社影印天啓間黃嘉惠刻本《董解元西廂記》卷首)

題西廂[45]

閔齊伋

方金元氏之暴興也,非但不通文,亦未嘗識字;非但不識字,並未嘗有字。其後假他國番書,用以勾稽期會,悉南士之仕彼者教之云云。況聯章累牘,鬬巧獻奇,起無地之樓臺,變立時之寒燠,虜雖黠,其遽能然乎?此非予之言也,史言之,史具在也。然則,今之所爲《千秋絕豔》者,安得動稱金元云乎哉?使其升關、閩、濂、洛之堂,聰明膽識,不下某某輩,成一家言,黼黻六經,卽廟祀血食,寧異人任?不得用彼顯而以此聞,夫豈其才之罪哉?嗟乎!道器命性,徵角宮商,究竟亦無異。獨以三倉不律,作蒙古皮盧,是可惜耳。然孰驅之也乎?孰驅之也乎?誰爲了此者?余將進而問焉。

三山謏客閔遇五[46]

(崇禎十三年秋烏程閔遇五輯刻校注本《西廂六幻》之“搊幻”《董解元西廂記》卷首)

董西廂跋[47]

焦循

王實甫《西廂記》,全藍本於董解元。談者未見董書,遂極口稱道實甫耳。如《長亭送別》一折,董解元云:“莫道男兒心如鐵,君不見滿川紅葉,盡是離人眼中血。”實甫則云:“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淚”與“霜林”,不及“血”字之貫矣。又董云:“且休上馬,苦無多淚與君垂,此際情緒你爭知?”王云:“閣淚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董云:“馬兒登程,坐車兒歸舍。馬兒往西行,坐車兒往東拽。兩口兒一步兒離得遠如一步也。”王云:“車兒投東,馬兒向西,兩處徘徊,落日山橫翠。”董云:“我郎休怪强牽衣,問你西行幾日歸?著路裏小心呵且須在意,省可裏晚眠早起,冷茶飯莫吃。好將息,我專倚著門兒專望你。”王云:“到京師,服水土,趨程途,節飲食,順時自保揣身體。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風霜要起遲。鞍馬秋風裏,最難調護,須要扶持。”董云:“驢鞭半裊,吟肩雙聳。休問離愁輕重,向個馬兒上駝與也駝不動。”王云:“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裏。人間煩惱塡胷臆,量這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董云:“帝里酒釅花濃,萬般景媚,休取次共別人便學連理。少飲酒,省遊戲,記取奴言語,必登髙第。妾守空閨,把門兒緊閉。不拈絲管,罷了梳洗。你咱是必把音書頻寄。”王云:“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只怕停妻再娶妻,一春魚雁無消息。我這裏青鸞有信頻宜寄,你切莫金榜無名誓不歸。君須記,若見異鄉花草,休再似此處棲遲。”董云:“一個止不定長吁,一個頓不開睂黛。兩邊的心緒,一樣的情懷。”王云:“他在那壁,我在這壁,一遞一聲長吁氣。”兩相參玩,王之遜董遠矣。

若董之寫景語,有云:“聽塞鴻啞啞的飛過暮雲重。”有云:“回首孤城,依約青山擁。”有云:“柳堤兒上把瘦馬兒連忙解。”有云:“一徑入天涯,荒涼古岸,衰草帶霜滑。”有云:“駝腰的柳樹上有魚槎,一竿風旆茅簷上挂。澹烟消灑,橫鎖著兩三家。”有云:“淅零零地雨打芭蕉葉,急煎煎的促織兒聲相接。”有云:“燈兒一點,甫能吹滅。雨兒歇,閃出昏慘慘的半窗月。”有云:“披衣獨步在月明中,凝睛看天色。”有云:“野水連天天竟白。”有云:“東風兩岸綠楊搖,馬頭西接著長安道。正是黃河津要,用寸金竹索纜著浮橋。”

前人比王實甫爲詞曲中思王、太白,實甫何敢當?當用以擬董解元。王實甫止有四卷,至《草橋店夢鶯鶯》而止,其後一卷,乃關漢卿所續,詳見王弇州《曲藻》[50],及都穆《南濠詩話》[51]。關所續,亦依董。惟董以張珙用法聰之謀,攜鶯奔於杜太守;關所續,則杜來普救寺也。

(一九八八年版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公司《叢書集成續編》第二九冊影印焦循《易餘籥錄》卷一七)

董本西廂記說

施國祁[52]

舊見《傳是樓書目》,有《古本西廂記》,爲董解元作。旣閱《輟耕錄》,知其爲金章宗時人。毛西河言:解元爲金章宗學士,有此本,明隆、萬前與關漢卿本並稱。而周憲王“羣英雜劇”裁關氏六十本中,無此目;惟王實甫二十二本內,乃有《西廂》五本(卽五劇)。自關、王名立,董氏遂掩,緣此曲是搊彈家詞,以金人本音歌之最合。元人音韻漸變,故多改古本,別創新詞,不知實甫五本卽董曲否。至明時,南詞盛出。北曲之六宮十一調,出入煩冗,尤所不解。故有“愛歌新小令,懶唱《北西廂》”之語。不知何人並改爲南詞,以便演劇。關氏旣寢,王氏亦僅存,而解元一書,竟如曠劫前物,幾於灰燼無聞矣。

今讀此本,爲海陽黃嘉惠刻,定爲《董西廂》,分上、下二卷,無齣名。關目行間,全載宮調。引子、尾聲,率塡樂府方言,不采類書故實。曲多白少,不注工尺,是流傳讀本,與院妓劉麗華口授者不同。黃《引》云:解元,“史失其名”。時論其品,“如朱汗碧蹄,神采駿逸”,此又涵虛子評目所未及。又云“竹索浮橋”、“檀口香腮”,爲關氏襲句。據文中尚有“顛不剌的”、“鶻淋淥老”等語,亦似采當日方言也。又云:今“世所刻,僅見於四《西廂》”,以爲“薰蕕共器”,識者傷之。豈卽所傳王氏之五本耶?其爲北曲、南詞,與文人讀本之廿一折、院家唱本之“彩雲開”,皆不可知。而此書之爲傳是古本,無可疑者。

(同上《禮耕堂叢說》)

董西廂題識

劉世珩

《西廂記》,世祗知《聖歎外書第六才子》,若爲古本,多不知也,又孰知所謂董解元《西廂》者?販夫俗子無論矣,在元代,陶宗儀《輟耕錄》卽云:“金章宗時,董解元所編《西廂記》,世代未遠,尚罕有人能解之者。”如明徐天池題虛受齋所刻、其訂正《元本西廂》[53],有“本謂‘崔張劇’,是王實甫撰,而《輟耕錄》迺曰董解元。陶宗儀,元人也,宜信之。然董又有別本《西廂》,迺彈唱詞也,非打本,豈陶亦從以彈唱爲打本也耶?不然,董何有二本?附記以俟知者。”又王伯良《新校注西廂》[54],其《凡例》云:“碧筠齋本刻嘉靖癸卯序,言係前元舊本,第謂是董解元作,則不知世更有董本耳。”國朝毛大可《西廂參釋》曰[55]:“董解元《西廂》,爲搊彈家詞。其人仕金章宗朝,學士,去關、王有百餘年,而時之爲《西廂》者宗之。”今董本具在也。碧筠齋、徐天池輩不經見董詞,初指今所傳本爲董《西廂》,則尤謬誤之甚者。古之不易考,每如此。金聖歎痛詆續《西廂》,而亦不知源出於董。前人尚復如是,矧更在三五百年後耶?

元人詠《西廂》詞【煞尾】:“董解元古詞章,關漢卿新腔韻。”楊維楨《元宮詞》有云“大金優諫關卿在”,關卿,乃漢卿也。徐士範《西廂序》云[56]:“關漢卿仕於金,金亡,不肯仕元,其節甚髙。關撰《董解元醉走柳絲亭》劇,殆卽指此董解元乎?”施北硏《禮耕堂叢說》有云[57]:“隆、萬以前,董曲與關漢卿本並稱。”胡元瑞《莊嶽委談》亦云[58]:“董曲今尚行世,精工巧麗,備極才情,而字字本色,言言古意,當是古今傳奇鼻祖,金人一代文獻盡此。”毛大可《詩話》並云:“金章宗朝董解元,不知何人,實作《西廂搊彈詞》,則有白有曲,專以一人搊彈,並唱念之。”焦理堂《劇說》引《筆談》云[59]:“《董解元西廂記》曾見之盧兵部許,一人援絃,數十人合座,分諸色目而遞歌之,謂之磨唱。盧氏盛歌舞,然一見後無繼者。”海陽黃嘉惠刻董曲云:“今世所刻,僅見於四《西廂》”。

《傳是樓書目》載有古本《西廂記》,董解元作。余得《董解元西廂》,是閔齊伋朱墨本,題“顧渚山樵點定”,爲臧晉叔別稱,分爲四卷。按施北硏所見黃刻本,分上下二卷,已自不同。嗣又得閔遇五《會眞六幻》本,亦作二卷,想從黃本出,惜黃本未得見。

董曲無齣名關目,行間全載宮調、引子、尾聲,率塡樂府方言,不采類書故實,曲多白少,不注工尺,乃優人絃索彈唱者,非搬演雜劇也。黃、閔諸本,有分二卷,有分四卷。四卷本,二卷起商調【定風波】,與上“燒疏”白隔;三卷起雙調【文如錦】,與上“紅娘令張生以琴挑之”白隔;四卷大石調【玉翼蟬】起,與上“蒲西十里小亭置酒”白隔。二卷本,下本起【文如錦】,卽齊伋本之三卷,卷第一,分賓白曲詞,不相聯屬,殊有未當。

茲刻不依四卷、二卷之舊,改訂長編,次爲一本,庶合金元雜劇例也。並錄各家載說,列《考據》於卷首。齊伋本前有畫圖六葉,非《西廂》故實,而內子淑仙以爲棄遺可惜,並照影橅。又從顧玄緯《會眞記雜錄》本,橅宋本《會眞圖》、《河中普救寺西廂圖》,宋陳居中、唐子畏畫鶯鶯兩像以冠之。董曲在昔,已等於鳳毛鱗角。今此本一出,幾同石破天驚。世知《西廂》之鼻祖,有不令人視爲球璧者哉!

光緒二十有六年太歲在庚子雙星渡河日,夢鳳樓主貴池劉世珩識於江寧城南三鋪兩橋寄廬五松七竹九浦之齋。

附 董西廂校記

吳梅

董解元《西廂記》開元人劇先聲,通本雜綴市語、方言,不取類書故實,而樸茂渾厚,自出關、王之上。其書不分齣目,最爲奇創,未知當時嘌唱,若何起訖也。所用曲牌,率不經見,與元人套曲釐然不同。中如【醉落魄】、【點絳脣】、【蘇幕遮】、【踏莎行】、【哨遍】、【賞花時】、【古輪臺】、【鬬鵪鶉】、【粉蝶兒】、【一枝花】等,爲元明詞家習用外,餘則離奇糅雜,頗難是正。若【咍咍令】、【倬倬戚】、【喬捉蛇】、【文序子】、【文如錦】類,止董詞有之,更無他曲可證。

且考訂北詞譜調者,輒詳列元詞,而解元各體,每多遺漏。(淩次仲《燕樂考原》曾錄董曲,李玄玉《北詞廣正譜》亦間引其詞,惜未全載。)獨《大成宮譜》備錄董調,所失載者,僅【渠神令】一支而已。今依據《大成》,參訂李譜,更就管見所及,酌分正襯,竭期月之力,始得卒業。自來讀董詞者,未有如余之勤且嫥也。

其中同牌諸曲,往往前後互異。如【文如錦】“細端詳”曲下疊,多“戴著頂上”一句;“恁心聰”曲下疊,“若見花容”下,脫三字句一;“好心斜”曲上疊,“道恁姐姐休呆”下,脫四字句一。【吳音子】“張生因僧”曲與“相國夫人”曲上疊,末語同作七字,而“張生心迷”與“鶯鶯從頭”二曲,則作四字。【滿江紅】“清河君瑞”曲下疊,多“一言賴語都是”一句。【雙聲疊韻】“燭熒煌”曲下疊,多“今夜甚長”一句。此皆傳寫沿訛,未敢增減,今悉仍舊。

又如【應天長】、【雪裏梅】、【還京樂】諸詞,前後句式相差太遠者,則加“又一體”三字別之。其有一二字脫誤重複,及上下辭句倒置者,皆取各曲,逐一比傅,句梳字櫛,補綴釐董。(如【應天長】“無語悶答”曲、【玉翼蟬】“夫人道張解元”曲等是。)又有【三煞】一曲,及【間花啄木兒】八曲,句調奇異,無從參核,止據《大成譜》訂定焉。

嘗謂元人雜劇諸曲,僅用前疊,而【換頭】半疊,大抵節去。惟董詞,則【換頭】、【么篇】,各各全備。(一曲或用二疊,或三四疊不等。)雖通本未必一律,而諸調無不完美。循流溯源,亦足考詞與曲變遷遞蛻之迹,而金源一代之文獻,且繫於此矣。

楚園先生旣據閔本重刊此曲,又病閔刻多譌,屬爲勘律,因述之如此。

乙卯四月[60],長洲吳梅校記。

(以上均民國八年貴池劉氏刻《暖紅室彙刻傳劇》本《西廂記附錄十三種》之《董解元西廂記》卷首)

附 董西廂跋[61]

吳梅

董詞開元劇先聲,通本雜綴市語,不取類書故實,而樸茂渾厚,自出髙、王之上。書中不分齣目,最爲創格,未識當時搊彈家如何起畢焉。所用諸牌,率不經見,與元人套曲不同。且多用【換頭】,又與元劇止取前疊者大異。中如【醉落魄】、【點絳脣】、【蘇幕遮】、【踏莎行】、【哨遍】、【賞花時】、【玉抱肚】、【古輪臺】、【鬪鵪鶉】、【粉蝶兒】、【一枝花】等,爲元明詞家習用外,餘則離奇糅雜,頗難是正。若【咍咍令】、【倬倬戚】、【喬捉蛇】、【文序子】、【文如錦】類,止見董詞,更無他曲可證。

自來考訂北詞者,輒詳元劇,而解元之作,或多遺漏。淩次仲《燕樂考原》曾錄董詞,李玄玉《北詞廣正譜》亦間引之,皆未備載其目。獨莊親王《九宮大成譜》全錄董詞,所失載者,僅【渠神令】一支而已。

余嘗爲貴池劉蔥石校勘此書[62],酌分正襯,期月卒業。蓋讀此書者,未有如余之勤且專也。書中同牌各曲,往往互異。如【文如錦】“細端詳”曲下疊,多“戴著頂上”一語;“恁心聰”曲下疊,“若見花容”下,少三字句一;“好心斜”曲上疊,“道恁姐姐休呆”下,少四字句一。【吳音子】“張生因僧”曲與“相國夫人”曲上疊,末句同作七字;而“張生心迷”與“鶯鶯從頭”二曲,則作四字。【滿江紅】“清河君瑞”曲下疊,多“一言賴語都是”一句。【雙聲疊韻】“燭熒煌”曲下疊,多“今夜甚長”一句。又如【應天長】、【雪裏梅】、【還京樂】諸詞,前後詞輒有相差太遠者,令人無從校核。又有【三煞】、【間花啄木兒】兩調,長短互異,《大成譜》亦未考定。

此書爲元詞之祖,釐訂頗難。余所分析者,未必可據。而如《大成》之模糊夾雜,反足貽誤後學耳。余曩見閔遇五、黃嘉惠、湯玉茗諸本,自謂董詞刻本藏弆已富。今又得此刻,乃知舊刻之不見著錄者正多也。

庚申新正元宵後二日[63],長洲吳梅書於東斜街寓齋[64]

(明萬曆二十八年周居易刻本《新刊合併董解元西廂記》卷末墨筆書)

董西廂跋(代)

繆荃孫

古本《西廂記》,是搊彈家本色。《輟耕錄》謂爲金章宗朝董解元所撰,而解元史失其名,毛西河云官至學士,亦不言出自何書。爲關漢卿、王實甫之所自出,然關、王雖竭力摹擬,不如董之自然:一天籟,一人工也。自搊彈變爲北曲,北曲易而爲南曲,現南曲又闃寂無聞矣。今日而見此書,幾如談器而搜上古之鼎彝,藏書而得三唐之卷子,景星慶雲,人間罕見。

此明閔齊伋朱墨本,分爲四卷,已與施北硏所見海陽黃嘉惠刻二卷本不同,然無齣名、關目,行間全載宮調、引子、尾聲則同。金人瑞痛詆《續西廂》,不知原出於此,是人瑞未見此本也。再以顧元緯所刻《會眞記》鶯鶯兩象,一出於宋陳居中,一出於明唐子畏,普救寺圖、《西廂記》詩詞均附刊焉。

(《續修四庫全書》第一五七四冊影印宣統二年刻民國二年印本繆荃孫《藝風堂文續集》卷八)


[1] 一九五七年古典文學出版社影印嘉靖三十七年序、海陽風散人適適子重校刻本卷首亦有此文。萬曆間屠隆、周居易校刻本《合併西廂》第一種《新刊合併董解元西廂記》卷首,迻錄此序,略有刪節,改題《董解元西廂序》。

[2] 張羽:字雄飛,別署黃鵠山人,當爲吳中人。生平未詳。所校刻《西廂記》雜劇,或已佚。

[3] 趙松雪:卽趙孟頫(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別署孟俯、鷗波、水晶宮道人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南宋皇族。以父蔭補官,試吏部銓選,調眞州司戶參軍。宋亡,閒居里中。至元二十三年(一二八六),應程鉅夫薦,入京。次年,奉訓大夫、兵部郎中。後遷集賢直學士,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稱疾乞歸。卒贈江浙中書省平章政事、魏國公,謚“文敏”。著有《松雪齋文集》等。傳見《元史》卷一七二。

作,《合併西廂》本無。

南西廂記及,《合併西廂》本無。

[6] 《南西廂記》:傳奇,李日華撰。《公餘漫興》,散曲集,陳鐸(約一四五四—一五〇七)撰。陳鐸生平,詳見本卷《陳大聲樂府全集》條解題。

“而先輩”起至“君一時交往皆”止,凡一百三十五字,《合併西廂》本無。

[8] 滸西康公:卽康海(一四七五—一五四〇),生平詳見本卷《沜東樂府》條解題。

王,底本作“黃”。一九五七年古典文學出版社影印本卷末校記稱:“黃”當爲“王”。據改。

[10] 渼陂王公:卽王九思(一四六八—一五五一)。

[11] 石亭陳公:卽陳沂(一四六九—一五三八),字宗魯,後改字魯南,號石亭,又號小坡。祖籍浙江鄞縣(今寧波),以醫籍居金陵(今江蘇南京)。正德十二年丁丑(一五一七)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進侍講,出爲江西布政司左參議、山東參政、太僕寺卿等職。致仕後杜門著述。著有《遂初齋》、《拘虛館》等集。撰雜劇《苦海回頭記》,現存嘉靖三十七年(一五五八)紹陶室刻《雜劇十段錦》本、日本大谷大學藏萬曆三十三年乙巳(一六〇五)新安孫學禮刻《四太史雜劇》本(《日本所藏稀見中國戲曲文獻叢刊》第二輯據以影印)、萬曆間脈望館校《古名家雜劇》本(《古本戲曲叢刊四集》據以影印)。

[12] 升庵楊公:卽楊慎(一四八八—一五五九)。

[13] 中麓李公:卽李開先(一五〇二—一五六八)。

[14] 謝胡袁君:卽袁褧(一四九五—一五七三),字尚之,晚號謝胡,別署謝湖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諸生,屢試不第,循例入太學。工詩文,善書畫,以藏書、刻書著稱。著有《楓窗小牘》等。傳見民國《吳縣志》卷六六。

[15] 丹厓楊君:籍里、生平均未詳。

[16] 射陂朱君:卽朱曰藩(一五〇一—一五六一),字子价,號射陂,寶應(今屬江蘇)人。嘉靖二十三年甲辰(一五四四)進士,歷任烏程知縣、南京刑部主事、禮部郎中、九江知府等職。著有《山帶閣集》、《射陂蕪城詞》等。傳見光緒《烏程縣志》卷一一。

[17] 射陽吳君:卽吳承恩(約一五〇〇—一五八三),字汝忠,號射陽,別署射陽山人,山陽(今江蘇淮安)人。嘉靖中貢生。歷浙江長興縣丞等。著有《射陽先生存稿》等。或以爲小說《西遊記》作者。傳見天啓《淮安府志》、同治《重修山陽縣志》卷一二等。參見蘇興《吳承恩年譜》(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八〇)。

[18] 大梅史君:卽史大梅,揚州(今屬江蘇)人。嘉靖十年辛卯(一五三一)舉人,曾任松溪知縣。參見李春芳《貽安堂集》卷一〇《送同年大梅史君令松溪序》、王慎中《遵巖集》卷一〇《送史大梅君應召序》。

[19] 茗山許君:卽許應元(一五〇六—一五六五),字子春,號茗山,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嘉靖十一年壬辰(一五三二)進士,除泰安知州。歷任刑部郎中、四川按察副使、廣西右布政使等職。著有《春秋內傳》、《國語史記鈔》、《水部稿》、《漪堂摘稿》等。傳見過庭訓《本朝分省人物考》卷四三、曹溶(?)《明人小傳》等。

[20] 石城許君:卽許穀(一五〇四—一五八六),字仲貽,號石城,上元(今江蘇南京)人。嘉靖十四年乙未(一五三五)進士,歷任戶部主事、南太常少卿、南尚寶卿等職。其詩清爽俊逸,著有《省中集》、《外臺集》、《許太常歸田稿》等。傳見焦竑《國朝獻徵錄》卷七七、過庭訓《本朝分省人物考》卷一三等。

[21] 三橋文君:卽文彭(一四九八—一五七三)。

[22] 雉山邢君:卽邢一鳳(一五〇八—一五七二),字伯羽,一字雉山,上元(今江蘇南京)人。嘉靖十六年丁酉(一五三七)舉人,二十年辛丑(一五四一)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侍講,遷南太常寺少卿。工詩善曲,著有《雉山集》。傳見雷禮《國朝列卿記》卷一三六、道光《上元縣志》卷一六等。

[23] 青門沈君:卽沈仕(一四八八—一五六五),字子登,一字懋學,號青門,一號野筠,別署青門山人、東海迷花浪仙,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不樂仕進,浪迹山水。工詩善曲,兼工書畫,著有《沈青門集》、《唾窗絨》、《攝生要錄》等。傳見徐象梅《兩浙名賢錄》卷四七。

[24] 十洲方君:卽方九敍,字禹績,號十洲,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嘉靖二十三年甲辰(一五四四)進士,授兵部職方司主事。累遷承天知府,投劾歸。家居,結社湖上。著有《十洲集》、《方承天遺稿》等。傳見徐象梅《兩浙名賢錄》卷四七。

[25] 質山黃君:卽黃姬水(一五〇九—一五七四),字淳甫,一作淳父,又字子淳,號質山,又號聖長,吳縣(今屬江蘇蘇州)人。黃省曾(一四九〇—一五四〇)子。諸生。嘉靖中,攜家僑寓金陵,以擅詩名。能詩善畫,遊於文徵明門下。著有《白下集》、《髙素齋集》、《黃淳父先生全集》等。傳見焦竑《國朝獻徵錄》卷一一五、過庭訓《本朝分省人物考》卷二三、王兆雲《皇明詞林人物考》卷一一、張萱《西園聞見錄》卷二二等。

[26] 柘湖何君:卽何良俊(一五〇六—一五七三)。

[27] 大壑何君:卽何良傅(一五〇九—一五六三),字叔皮,號大壑,松江華亭(今屬上海)人。何良俊弟。嘉靖十九年庚子(一五四〇)舉人,二十年辛丑(一五四一)進士,授禮部行人司行人。遷刑部主事、南禮部祠祭司郎中。善詩文,著有《何禮部集》等。傳見《明史》卷二八七、王兆雲《皇明詞林人物考》卷一一、何三畏《雲間志略》卷一三等。

[28] 雲山唐君:籍里、生平均未詳。

[29] 小川顧君:卽顧從禮(一五一〇—一五八三),字汝由,號小川,青浦(今上海)人。因薦授中書舍人。累遷鴻臚寺右丞、光祿寺少卿。著有《直廬日記》、《蓬閣稿》等。傳見王世貞《弇州四部稿》卷一〇八《小川顧公墓志銘》、張萱《西園聞見錄》卷五、李延昰《南吳話舊錄》卷二等。

[30] 小山陸君:籍里、生平均未詳。

“好古知音之士乃相與”,《合併西廂》本作“乃與好古知音之士相”。

[32] 枝山祝公:卽祝允明(一四六一—一五二七)。

[33] 關氏《春秋》:指關漢卿《西廂記》,實爲王實甫撰。

言,海陽風散人適適子重校刻本作“君”,誤。

[35] 南峯楊公:卽楊循吉(一四五六—一五四四):字君卿,一作君謙,號南峯,別署雁村居士,吳縣(今屬江蘇)人。成化二十年甲辰(一四八四)進士,授禮部主事。弘治初病歸,年纔三十一,結廬支硎山下,以讀書著述爲事。著有《松籌堂集》、《都下贈僧詩》、《齋中拙詠》、《南峯樂府》、《燈窗末藝》、《攢睂集》、《蘇州府纂修識略》、《奚囊手鏡》等。傳見《國朝獻徵錄》卷三五、《明史》卷二八六、《姑蘇名賢小紀》卷上等。

明嘉靖丁巳秋八月,《合併西廂》本無。

[37] 底本無題名。一九五七年古典文學出版社影印嘉靖三十七年序、海陽風散人適適子重校刻本卷末亦有此文。

[38] 庚辰歲:正德十五年(一五二〇)。據《明史》卷二八六《楊循吉傳》,是年正德皇帝駐蹕南京,楊隨使者入覲,賦《打虎曲》,日侍御前爲樂府小令。

[39] 黃嘉惠:字長吉,別署西湖寓客、如道人,休寧(今安徽歙縣)人。明末書坊刻家,寓居杭州。參見徐學林《徽州刻書》(安徽人民出版社,二〇〇五,頁九六)。

[40] 苕上:卽烏程(今浙江湖州)。因地濱苕溪,故名。苕上善本,當卽明末烏程閔齊伋刻朱墨套印本。其本有朱、藍二色批語,故云“朱藍滿楮”。

[41] 題署之後有印章二枚:陽文方章“如道人”,陰文方章“嘉惠”。

[42] 底本無題名。

[43] 王筠(一七八四—一八五四),字貫山,號籙友,安丘(今屬山東)人。道光元年辛巳(一八二一)舉人,歷任山西鄉寧知縣、曲沃知縣等。硏讀經史,喜篆文,著有《說文釋例》、《說文句讀》、《清詒堂文集》等五十餘種。傳見《清史稿》卷四八二、《續碑傳集》卷七四、《近代名人小傳·儒林》、《清代樸學大師列傳》卷一二等。參見鄭時《王籙友先生年譜初稿》(《清詒堂文集》,民國二十五年輯稿本、一九八七年齊魯書社排印本)。

[44] 題署之後有印章二枚:陽文方章“籙友”,陰文方章“王筠私印”。

[45] 民國間池劉氏刻《暖紅室彙刻傳劇》所收《董解元西廂記》,卷首有此文,題《董西廂題辭》。

[46] 題署之後有陰文方章二枚:“寓五”、“三山謏客”。

[47] 底本無題名。

惱,底本作“腦”,據文義改。

睛,底本作“晴”,據文義改。

[50] 王弇州:卽王世貞(一五二六—一五九〇),生平詳見本書卷十二《曲藻》條解題。

[51] 都穆(一四五九—一五二五):字玄敬,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弘治十二年己未(一四九九)進士,授工部主事。歷禮部郎中,加太仆少卿致仕。著有《周易考異》、《史外類抄》、《壬午功臣爵賞錄》、《寓意編》、《西使記》、《金薤琳瑯》、《南濠詩話》等。傳見焦竑《國朝獻徵錄》卷七二、何喬遠《名山藏》卷九五等。

[52] 施國祁(一七五〇—一八二四):字非熊,號北硏,烏程(今浙江湖州)人。諸生,屢困場屋。中年後,棄舉子業,爲人設肆。工詩文,著有《金史詳校》、《禮耕堂詩集》、《禮耕堂叢說》等。傳見沈登瀛《深柳堂文集·傳》、《清史稿》卷四八六、《清史列傳》卷七三、《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卷四七、《清儒學案小傳》卷一二、《清代樸學大師列傳》卷一五等。

[53] 徐天池:卽徐渭(一五二一—一五九三)。

[54] 王伯良:卽王驥德(一五五七?—一六二三)。

[55] 毛大可:卽毛奇齡(一六二三—一七一三或一七一六)。

[56] 徐士範:卽徐逢吉,生平詳見本書卷二《重刻西廂記序》條。

[57] 施北硏:卽施國祁(一七五〇—一八二四)。

[58] 胡元瑞:卽胡應麟(一五五一—一六〇二),字元瑞,號少室山人,別署石羊生,蘭谿(今屬浙江)人。萬曆四年丙子(一五七六)舉人,屢上春官不第。築室山中,購書四萬餘卷,多所撰著。著有《少室山房類稿》、《少室山房筆叢》、《詩藪》等。傳見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卷六八《傳》、《明史》卷二七三等。

[59] 焦理堂:卽焦循(一七六三—一八二〇)。

[60] 乙卯:民國四年(一九一五)。

[61] 底本無題名。此文與前錄吳梅《董西廂校記》文字略同。

[62] 劉蔥石:卽劉世珩(一八七四—一九二六)。

[63] 庚申:民國九年(一九二〇)。

[64] 題署之後有陰陽文方章“霜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