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练就演讲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节 如何练就演讲力

不断优化6项能力,就能练就演讲力

虽然把内在想法成功传递给听众,需要经过7大工序的考验,但事实上演讲者在执行7大工序过程中大多是无意识的,他说话时并不会记住所有的点,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下一段话他要表达什么。一个人的演讲力,融合了演讲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说话能力,融合了他的教育水平、社会地位、“语料”积累,这就需要我们平常多练习。除了平时的知识和生活的积累外,提升演讲力需要练习优化6大能力:

(1)言之有物的“内容力”。

(2)把断续想法有效黏合的“组织力”。

(3)把复杂概念有效分解的“解释力”。

(4)打破惯例和刻板印象的“冒险力”。

(5)与观众互动的“表现力”。

(6)对世界好奇的“探索力”。

言之有物的“内容力”

演讲必须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物的“内容力”,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首先要有全面观察事物的能力,有发现新切入点的眼光。许多学习演讲的人舍本逐末,一味追求外在呈现形式的“酷炫”,忽略了演讲的内核是言之有物。要想演讲时言之有物,日常交谈时就要尽量做到言之有物,储存“语料”。

“内容力”用在写小说上也一样。张爱玲也认为,言之有物的“语料”,不一定都非要自己原创,人人都有内容力,只不过自己没有留心收集罢了,久而久之,就以为自己“无物”,其实都被职业文人搜集了去。她就有许多值得一记的话,甚至金句,并非是自己原创的。她的原话是这么说的:“诸如此类,有许多值得一记的话,若是职业文人所说,我就不敢公然剽窃了,可是像他们不靠这个吃饭的,说过就算了,我就像捡垃圾一般的捡了回来。”她的“搜刮”标准是,见解“精微”,异于常人。张爱玲把人人最“精微”的言论逐渐捡了起来,并入自己的构思,便展现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及其心理世界。

演讲者收集内容,采用小说作家一样的策略便可。都是表达,一个是用文字,一个是用声音,形式不同,但要表达的内容上没有差异,“内容力”也没有差异。

把断续想法有效黏合的“组织力”

听众的心理是喜好连贯性的观点,这样思考的压力小。演讲者如果不假思索,就把断续想法直接搬到演讲台上,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多数人的心理定势偏向于追求一致,演讲者不要毫无目的地从一个主题转到另一个主题。听众听到结构混乱、没有顺序、没有层级的演讲就会评分很低,他们不知道表达的重点是什么。

有的“坏”习惯是在闲谈时养成,特点就是用语零散不连贯。演讲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让别人清楚地理解你的见解,就不能用零散的语言,在不同主题之间毫无章法地乱转。一定要用清晰的结构和最佳的表达策略对内容进行高效组织。

其实演讲能力不好,并不是说你不会说,而是平时没养成好的习惯。很多人在日常交谈时养成的习惯就是嘴长在自己身上,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没有经过思索。我们提倡有什么话都要讲出来,并不是讲说话不需要逻辑。观点必须以始为终,不能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总是毫无目的地“跳跃”话题,一定会激起听众的反感。演讲是日常谈话的“精修”版,有主题、有腹稿、有头尾,不能够随随便便地说,也不能语无伦次地说。

把复杂概念有效分解的“解释力”

演讲者不能假定听众能够明白自己所说的一切,更不能去假定听众对自己所说的内容很感兴趣。演讲者要做的是,让不理解的人,甚至对这个领域非常反感的人重新燃起兴趣,让理解的人能够发现他自己还有没看到的角度。换句话说就是,演讲者必须以听众为中心,必须为听众感觉到“自己很聪明”尽一切努力。

当你能使自己演讲的内容和听众的经验、兴趣、知识和价值观产生联系,当你的演讲使听众感觉到“这对我很重要,我完全理解他所说的,我很聪明时”,你的演讲就成功了。

事实上,平日生活中,你与人交谈时,就已经运用了“解释力”。比如,第一次来你家做客的朋友,因为路况不熟悉,突然打来一个电话:“我好像有点找不着方向,你能再给我说一下具体的位置吗?”你会首先问清楚对方此时所在的位置,而不是他出发时的位置,以便于你能告诉他接下来怎么走。如果对方分不清东南西北,那你还要想象一下,从他的角度来看,向前、向左、向右分别有什么标志性的建筑。你只能从客人的角度来设想驾驶路线,而不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指挥,否则对方还是找不到你的家。

这样的“解释力”,我们在生活中常听到。比如当你向同事解释什么是货币时,你会这样简单地说:“充当交换媒介,具有价值、贮藏、价格标准和延期支付标准的物品。”但你对自己家孩子解释什么是货币时,你可能会这样去描述:“货币啊,就是说明你想拥有的东西,需要另一种东西来交换。你发现没有,薄一点的书要比厚一点的书便宜,大件的玩具要比小件的玩具贵一些。”

打破惯例和刻板印象的“冒险力”

想要成为一个“生动”的演讲者,“冒险力”必不可少。演讲并非只是站在台上把话说完,有时候它需要你“冒险”地摆脱那些陈词滥调和模式化的视觉,给听众创造惊艳的时刻。把自己内心的激情、爱好,用“看得见、体验得到”的形式传递给听众,就能激起听众的共鸣。

比如,黄健翔在2006年世界杯意大利对澳大利亚的比赛如此解说:“伟大的意大利的左后卫!他继承了意大利的光荣的传统。法切蒂、卡布里尼、马尔蒂尼在这一刻灵魂附体!格罗索一个人他代表了意大利足球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在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是一个人!”

所谓“冒险力”,就是尝试创新,要懂得运动多重感官刺激,打破常规,为听众制造“惊喜”时刻。比尔·盖茨2015年的演讲“下一场疫情离我们有多远”中,上台时推了一个铁皮油桶,并向听众描述,在他小时候最大的疫情和危机就是核爆炸,所以他从小就开始演练,当危险情况发生时,一定要带好食物,躲到这个位于地下室的铁皮桶中,从而引出当天要讲的主题。

2007年,乔布斯在iPhone的发布会上介绍那个地图的功能,他当时迅速地锁定了一家星巴克,打电话过去订了4000杯拿铁。这个演示有没有可能失败呢?当然有可能,所以这也是一种冒险,不过,苹果公司的合作伙伴还是很靠谱的,地图靠谱,星巴克也靠谱。大家还注意到,他订的是咖啡,没有蛋糕,因此也被有趣地解释为Stay hungry(保持饥饿)。这就是“冒险力”给演讲带来的巨大魅力。

与观众互动的“表现力”

再好的内容也拯救不了一个形式很“烂”的演讲。

演讲本质是要通过分享观点,影响更多人改变,而不是自言自语。但我发现许多演讲者走上台去只是为了赶快把话说完。也许演讲者有过这样的经历:我在台上讲,台下的人根本没有在听。何必呢?你毕竟花了时间啊,哪怕只有一个人在听,也要好好地讲。台下没人听,是因为台上的人“表现力”不够,只要用心,就一定能找到让听众聚精会神听你讲话的秘诀。

也许听众不感兴趣的原因是专业度不够,他们听不懂你说的话。这时,你可以用“外行视角”找到合适的“表现力”,改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来表达。比如张文宏医生在解释流感和感冒之间的差异时,就用了一个“外行视角”,他说:“如果流感是老虎的话,感冒连猫都不是。”这样的演讲“表现力”会没人听吗?

还有一种情况是,演说的环境不合适,所以影响了表现力的发挥。比如一个长得很帅但是声音感染力不强的男明星,就最好通过视频方式演讲,而不要选择广播,因为他的粉丝只要看到他就很开心了,她们不在乎他的声音好不好听。如果他能讲一个粉丝能记得住的故事就更棒了,外形加生动的故事就是他的“表现力”。相反,一个声音非常好听但相貌平庸的人,尽量通过广播发表演讲,不要让听众看到他,否则他们会失望的。许多配音演员从幕后走到台前并不成功就是这个原因。

又比如肯尼迪和尼克松的电视辩论,本来支持率较高的尼克松,在电视辩论赛后就败下阵来。通过看电视直播关注辩论的人大多数把选票投给了肯尼迪,通过听广播关注辩论的人大多数把选票投给了尼克松。从电视上看,肯尼迪自信、有活力,他表情自然,眼神坚定,身体看起来放松,没有太多小动作,辩论时头还微微仰起。而尼克松从电视上看起来总是满头大汗,让人感觉有点心虚,再加上频繁眨眼,让他显得紧张、不自信。

“表现力”还可以通过场景营造来达到。比如,著名的“罗斯福炉边谈话”,就是通过公共广播向民众传递治国政策,向民众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以取得公众对他的支持。壁炉这一场景每个美国家庭都非常熟悉,罗斯福在这种场景下交流政治问题,从语调语气上大大拉近了与民众的心理距离,让大家对抽象的政策有了一种生活化的理解。

不过,当下还是视频媒体为主,视频影响力也远大于音频的影响力。对于视频渠道来说,那就既要看你的形象姿态,也要听你的声音了。肢体语言、表情等信息,也会作为听众理解你,甚至感受到你的感染力,以及内容真实性的一个重要载体。这时,身体语态过多或者肢体表现不当的演讲者,会引起听众的反感。

对世界好奇的“探索力”

尽一切所能挖掘出你对演讲主题的热情!

任何时候你与人交谈,不管是解释事件、描述故事,还是分享记忆,都要注意到,对方对你投来的面部和身体反应,他对你语言组织的回馈有哪些。当你观察听众的情绪反馈时,你会意识到,在这些信息中到底是哪一个切口刺激了对方的兴趣点。你还可以从其他演讲者演讲时观众的反应找到这些答案。也就是说,不仅你自身是一座“灯塔”,你还可以从其他“灯塔”的灯影里探索。

有一次我和好朋友见面,她因为参加孩子的家长会而来晚了,随后很兴奋地对我说:

“今天啊,有一位老师的发言特别好。”

“为什么特别好?”我问。

“她用提问的方式让你聚焦问题,并且很吸引人,我看到所有家长在老师提问的时候,都情不自禁地把手机放下来了。”

“提了哪些问题啊?”

“第一个问题是课外补习班对孩子们有用吗?第二个问题是禁止孩子玩游戏,手机也没收了,为什么孩子们还在讨论游戏里的内容,他们是怎么做到的?第三个问题是各位家长对照下,自己小时候成绩比孩子成绩更好的请举手……”

她重复着当天听到的问题,我的好奇心随着她的复述也被激发了出来,虽然没到现场,但被好友的积极反馈所吸引,被这位老师的提问激起了好奇心,很想学习到其中的方法。随后我就问:

“这样开家长会,跟我以前所理解的家长会很不一样。”

“是的,老师提问的时候,你会发现寻找答案的激情都被老师激发起来了。”

通过她的转述,我学到了一个自己很受用的演讲的方式,就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的痛点式提问,既提醒自己下一段要讲的内容,又紧紧抓住听众的注意力,激发听众的好奇心。

之后我更加留意这类演讲了,别人是怎么做到的,怎么调动听众的情绪的。渐渐地,我探索的兴趣不局限于偶尔参加的会议,以及我自己的巡讲了。我开始到处寻找演讲案例,从网络上、电视上找来各种素材加以研究。写这本书时,我每天至少要看十场以上各式各样的演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