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
众所周知,大清国从清世祖福临入关——也就是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直到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共三十六年的时间里,大清国因为种族歧视,加之新旧更替、水土不服等各种原因,起义不断,人祸接连发生。大清国的朝廷为了国家的统一和完整,不得不南征北讨、东拼西杀,全国百姓一直生活在战火纷飞、东躲西藏、饥寒交迫的日子里,整个国家也因此人口锐减、国力下降。但到了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随着三藩之乱被平定,起义烽火被扑灭,国家渐渐趋于安定,竟然迎来了史学界交口称赞的“康乾盛世”,也称“康雍乾盛世”。
为什么“康乾盛世”也称为“康雍乾盛世”呢?因为这个盛世始于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止于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整整跨越了大清国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时间竟达一百一十五年之久。在这一百余年里,全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从上到下歌舞升平,从官到民一片祥和,百姓生活安定富足,各民族和睦相处、团结融洽。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全国总人口一亿五千万,到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全国总人口竟然突破了三亿!在人口迅猛增长的同时,清朝的领土也开始扩张,北起外兴安岭以南,东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东含库页岛,西至巴尔喀什湖以东,继承了一七五八年准噶尔汗国的边界,领土总面积竟然超过了大明王朝。
康乾盛世之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恢复到世界的三分之一。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指出,当时中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的百分之三十二。亚当·斯密说,即使是工业革命之后,“中国和印度的制造技艺虽落后,但似乎并不比欧洲任何国家落后多少”。毫不夸张地说,在国力和生产力方面,这个时期的大清国都处于世界的前茅。
但随着嘉庆朝的到来,国运迅速衰落,好像魔鬼附体一般,大清国又重新回到康熙二十年以前的光景。从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到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时间跨度整整六十五年,经历了嘉庆、道光和咸丰三朝,大清国无日不处在战火纷飞之中。
但从咸丰之后的同治朝开始,直到光绪八年,在这二十余年的时间里,大清国却出现了极其少见的兴旺发达时期,史学家把大清国的这段时期称作“同治中兴”时期。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时期虽然很短,短得就像夜空里的流星一样,一闪即逝,但它却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及许多难以解开的谜团。
一个王朝在走向没落的时候出现中兴,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几乎绝无仅有,却实实在在地出现在了清王朝。它不仅让江河日下的大清帝国又苟延残喘了将近五十年,还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同治中兴,中国与世界各国接轨的时间就要推迟很多年。同治中兴局面的到来,对中华民族的振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曾国藩
也许很多人都会有相同的疑问:“继康雍乾盛世之后,大清国为什么又会出现同治中兴局面呢?”其实很多人都知道答案。
在晚清时期,曾经出现了三位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史称“同治中兴三大名臣”。正是因为这三个人携手齐力,才能力挽狂澜,让“病入膏肓”的大清朝又多支撑了几十年。三人中的曾国藩,不仅是同治中兴第一人,还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就连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都要钦佩地说一句“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由此可见,曾国藩是何等的不凡,何等的与众不同!
可以说,晚清的中兴局面正是在曾国藩的带动和影响下才诞生的。如果没有曾国藩,不仅不会有纵横捭阖的李鸿章,就连左宗棠这种奇才、怪才,也会终老山林,一世不名。
那么,曾国藩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竟然能让一个濒临灭亡的王朝起死回生呢?
曾国藩,汉族,乳名宽一,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十月十一日亥时出生于湖南湘乡荷叶塘都。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一百多年来,后人并未忘记曾国藩,对其做出过形形色色的评价。近些年来,社会上更是兴起一阵“曾国藩热”。这股热潮使曾国藩又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有人会问:曾国藩身为汉人,为什么心甘情愿去为满人效力?为什么要训练湘勇去平定同为汉人的太平天国?难道太平天国取代大清国不好吗?他为什么不帮着洪秀全打江山,反倒帮着满人打汉人?他这不成了叛徒了吗?这不合乎常理呀。
关于这个问题,后世的我们很难找到答案,也许曾国藩亲拟的《讨粤匪檄》可以给我们解答迷惑。当时他认为,如果太平天国当真取代了大清国,“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必将“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也就是说,太平天国运动如果成功,中国必将“国将不国”。
由此可见,曾国藩不是为了大清战,而是以卫道士自居,为孔孟战,为天下所有读书人而战。尽管这篇檄文让咸丰皇帝和满贵大员很不舒服,但他们也无可奈何。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冯友兰先生曾有过一个精辟的论述。他说:“如果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中国将倒退几个世纪。”
毛泽东则说得更明白一些:“洪秀全反对孔教提倡天主教,不迎合中国人的心理。”
共产主义学说的创始人马克思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没有什么建设性的纲领,也没有给自己提出什么实质性的任务,它的最终目的只是改朝换代”。也就是说,太平天国只是代表了少数人的利益,洪秀全并没有“治国平天下”的大志。
曾国藩通过《讨粤匪檄》也向人们传递了这个观念,他要告诉后人,信仰要符合国情,孔孟之道不能废。
本书就来为大家详细讲述这位“同治中兴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