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与教学路径
第一篇
童谣教学案例与教学路径(1)
愉悦诵读,童谣花开
——《剪窗花》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古人曰:“童子歌曰童谣,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童谣,是由一代代人口耳相传的,在儿童口中传唱的歌谣。它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内容浅显,通俗易懂;二是有趣好玩,儿童感兴趣;三是讲究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童谣的种类有很多,民俗童谣是其中的一种。
《剪窗花》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中“和大人一起读”的内容,是本册教材中第二次“和大人一起读”的内容。童谣的内容是“我”学奶奶剪窗花,剪出各式各样的窗花,文本颇具地方特色,并配有精美的窗花插图。学生通过观察插图感受“窗花”这种传统文化艺术的形象美;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剪窗花的乐趣,感受童谣的节奏美。童谣在一年级教材中反复出现,频率较高,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的《春节童谣》、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中的《孙悟空打妖怪》、一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的内容也是“读读童谣和儿歌”。
一年级儿童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识字量不多,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还比较浅显,童谣篇幅短小,朗朗上口,语言生动,结构简单,富有情趣和韵律美,正契合了一年级儿童的喜好。童谣又是大部分儿童在学前就有接触的文体,所以阅读起来亲切自然,不会产生畏难情绪。传唱童谣,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知识,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对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大有裨益。
案例描述
教学片段(一)
师:听说我们一(5)班的小朋友特别爱读书,一群可爱的小家伙赶来和我们交朋友啦。看看谁来了?(出示小鱼简笔画)
生齐:小鱼。
师:和它打个招呼。
生齐:小鱼好!
师:谁又来了?(出示小牛简笔画)
生齐:小牛。
师:又来一个。(出示小蝴蝶简笔画)
生齐:小蝴蝶。
师:女孩子最喜欢小蝴蝶啦。再看,这是谁呀?(出示小鸟简笔画)
生齐:小鸟。
师:谁知道这种小鸟的名字?
生1:我感觉是黄鹂鸟。
师:黄鹂最爱唱歌,还有谁想说说,它是什么鸟?
生2:我觉得这是喜鹊。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2:因为它很漂亮。
师:它不仅漂亮,还能给人们带来喜讯。你猜得没错,它就是喜鹊。不仅小动物们来了,植物朋友也来和你们交朋友啦。瞧,什么花?(出示梅花简笔画)
生齐:是梅花。
师:梅花很坚强,在冬天开放。这是什么花?(出示荷花简笔画)
生齐:荷花。
师:(出示葡萄简笔画)小朋友们爱吃的水果来啦——
生齐:葡萄。
师:瞧你们,馋得口水都快流出来了。(生笑)
师:(出示雪花简笔画)冬天的小精灵来了,谁啊?
生齐:雪花。
师:有一位老奶奶,巧手一变,把它们变成这个样儿,你还认识吗?(出示窗花图片)知道这些是什么吗?
生齐:窗花。
师:说说看,你在哪儿见过窗花?
生1:我在过新年的时候见过窗花。
师:过年的时候,哪儿有窗花啊?
生:在窗户上。
师:人们把它们贴在窗户上,所以叫窗花。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阅读一首童谣,童谣的名字叫——(板书课题《剪窗花》)
师:谁来读读课题?
生2:《剪窗花》的名字叫《剪窗花》。(其他生笑)
师:童谣的名字叫《剪窗花》,我们一起读——
生齐:《剪窗花》。
专家点评
樊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两个无关乎”的理念,分别是“无关乎识字”“无关乎练习”。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下,开始这节课。樊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要从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向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转变,二是要转变听和说的比例。这样的理念是非常正确的,我们从她的课堂上能深切地体会到她是要从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今天的“以学生的学为主”。或者说在课堂中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导,重在学生。这也是当今课改中提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方式的改变就是指教师以及教师的教学不是单向的知识的传播和讲授,而是一个交互的过程,让学生和教师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发展和提升。
教学片段(二)
师:我们还可以拍着手来读童谣,来,伸出小手。
(师生拍手齐读童谣)
师:拍手读,还可以我读一句,你读一句。我请一位小朋友和我一起读,我读一句,你读一句,谁愿意?(指名学生读)
师:题目我们一起读,你也坐着,我也坐着。你带着我一起读。
生1:樊老师,请你跟我一起读——(师生齐读:剪窗花)
生1:小剪刀,手中拿,我学奶奶剪窗花。
师:剪梅花,剪雪花,剪对喜鹊叫喳喳。
生1:剪只鸡,剪只鸭,剪条鲤鱼摇尾巴。
师:大红鲤鱼谁来抱?
生1:哦,再剪一个胖娃娃。
师:好玩吗?
生齐:好玩。
师:也不送点掌声给我们?(全体鼓掌)
师:哪两个小朋友愿意像我们这样读一读?
师:好的,请你来读,你再邀请一个小伙伴。
生2:徐子萱请你和我一起读——剪窗花。
生3:剪窗花
生2:小剪刀手中拿,我学奶奶剪窗花。
生3:剪梅花,剪雪花,剪对喜鹊叫喳喳。
生2:剪只鸡,剪只鸭,剪条鲤鱼摇尾巴。
生3:大红鲤鱼谁来抱?
生2:哦,再剪一个胖娃娃。
师:你们两个读得真好,句子读得很通顺。(鼓掌)
师:谁愿意像我们刚才一样,有节奏地读一读?
师拍手范读:小剪刀手中拿,我学奶奶剪窗花。
师:请你来试试看,你也邀请一个小伙伴。
生5:胡蕙妍请你和我一起读——剪窗花。
生6:剪窗花。(两人拍手读童谣)
生5:小剪刀手中拿,我学奶奶剪窗花。
生6:剪梅花,剪雪花,剪对喜鹊叫喳喳。
生5:剪只鸡,剪只鸭,剪条鲤鱼摇尾巴。
生6:大红鲤鱼谁来抱?
生5:哦,再剪一个胖娃娃。
师:瞧,有节奏地读就好听多了。我们还可以做着游戏来读,有一个小朋友邀请我们一起做游戏,我们来看——(播放师生在拍手游戏中读童谣的视频)
师:坐在一起的小伙伴也这样读一读,好吗?
(生做游戏读)
师:好,孩子们,谁愿意到前面来一边做游戏一边读?葛言蹊和你的小伙伴来读。
(两生做游戏读)
师:你们是两个人一起读的,不错!还有哪两位小朋友愿意读?你读一句,我读一句,谁先开始都可以的。
(两生做游戏读)
师:好的,这是男孩子的拍手方式,再请两个女孩子。(指名两位女生)来,你们两个来试试看,你们可以你一句、我一句吗?
生1:可以。
师:好,来。
(两生做游戏读)
师:看到了吗?孩子们,就像他们这样边做游戏边读童谣,多有意思呀!
专家点评
樊老师教学设计理念中体现的“三个阅读”就是指“阅读方式、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这“三个阅读”是语文课中的重中之重,樊老师的这堂课把阅读的任务非常鲜明地凸显了出来。樊老师让学生在尽情的诵读中爱上阅读。《剪窗花》是一首童谣,学生喜欢读,因为童谣有很强的节奏。节奏是人类非常独特的一个现象。我们要呼吸,一呼一吸就是一个节奏。呼吸,这是人类的本能。把诗歌的节奏读出来的时候,我们就会有一种愉悦感。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爱上阅读。在樊老师的课堂中,读的比例很高,形式也多样:完全自由地读,两个人一起读,共同拍手读,做拍手游戏读……其中拍手就是对节奏的一种强调,在体会节奏中给学生一种愉悦感,引导学生去喜欢童谣。
教学片段(三)
师:瞧,奶奶剪了梅花、雪花、鸡、鸭、喜鹊、鲤鱼,还剪了一个抱鲤鱼的胖娃娃。奶奶的手可神奇啦,她什么都会剪,如果让你跟着奶奶学剪窗花,你想剪什么呀?
生1:我想剪巧克力。
师:哎呦,一个小馋猫嘛!
生2:我喜欢剪一个面。
师:面条吗?
生2:嗯嗯。(点头)
师:要剪一碗面,估计你是有点饿了,哈哈。
师:还想剪什么?
生3:剪一个苹果。
师:小朋友,除了吃的还可以剪什么?
生4:我想剪一条鲤鱼。
师:鲤鱼,奶奶已经剪了。除了童谣中说到的,还有吗?
生5:我还想剪一碗馄饨。
师:孩子们,除了吃的,还有玩的、用的,再来说说看。
生6:我想剪房子
师:将来做设计师。
生7:我想剪一个花瓶。
师:爱美的小姑娘。用花瓶来装扮,我们的教室更美了。
生8:我想剪一只海龟。
生9:我想剪一个樊老师。
师:你一定是把我喜欢得紧啊!(师生大笑)
生10:我想剪一只臭袜子。(老师、学生齐笑)
师:瞧,孩子们,只要你能想到的,奶奶的巧手都会剪。那你能说说属于你的童谣吗?
(出示句式:小剪刀手中拿,我学奶奶剪窗花。剪______,剪______,剪________。)
师:你可以想一想,再说给旁边的小伙伴听一听。(生思考、交流)
师:好,孩子们,把你们的童谣和同学们分享分享。
生1:小剪刀,手中拿,我学奶奶剪窗花。剪扇子,剪灯笼,剪只蝴蝶天空飞。
师:哇,好美的童谣,掌声送给她。剪扇子,剪灯笼,剪只蝴蝶天空飞。你就是和蝴蝶一起飞舞的小仙女。还有谁来?
生2:小剪刀,手中拿,我学奶奶剪窗花。剪梅花,剪雪花,剪只兔子蹦蹦跳。
师:可以的,还有吗?
生3:小剪刀,手中拿,我学奶奶剪窗花。剪只鸡,剪只羊,剪只蝴蝶空中飞。
生4:小剪刀,手中拿,我学奶奶剪窗花。剪汉堡,剪披萨,剪条火龙飞上天。
师:哦,吃完汉堡和披萨,你就要学着飞龙上天了。
生5:小剪刀,手中拿,我学奶奶剪窗花。剪支笔,剪本书,剪个樊老师在上课。(师生笑)
师:看来你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
专家点评
学生喜欢读就是因为童谣是允许表达感觉,允许想象的。课堂上,樊老师启发学生说说自己愿意剪什么。一个孩子非常真实地说“我想剪一个巧克力”。这是在表达自己的感觉,也是具有想象的。不过,没想到的是,后面的同学都有样学样地说起食物来。在学生陷入“剪吃的”这样一个误区时,樊老师再把他们拉出来:“除了吃的我们还能剪些什么?”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剪房子”“剪海龟”……最让人惊喜的是,有个孩子竟然说“我要剪个樊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些言语表达,都包含着思维。童谣,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和发展。
学生喜欢读童谣还因为它有很强的韵律,也就是它是押韵的(当然不是严格的平水韵之类)。押韵就是让发音器官在一定的时候做相同的动作,当我们有规律都做某个相同的动作时,就会有快感。在课堂上樊老师带领学生一起编童谣,如果能引导学生在编童谣的时候,对韵脚有点感觉,那就更完美了。比如学生说“剪薯条,剪披萨,再剪一个汉堡包”,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改为“剪薯条,剪披萨,剪个汉堡吃掉它”,会更有韵律美。再比如,学生说“剪灯笼,剪扇子……”,我们可以顺势引导他说“剪个爱蹦跶的小兔子”。有一点押韵的感觉,学生会更开心。
教学片段(四)
师:看来我们小朋友想剪的有很多。我们学校有一个小朋友的奶奶就非常会剪窗花。我把这位奶奶请来了,你们想不想看剪窗花?
生齐:想!
师:来,我们欢迎张奶奶。
师:小朋友们和张奶奶打个招呼。
生齐:张奶奶好!
师:因为剪一幅窗花要花很长时间,所以张奶奶大部分已经剪完了,她留了一部分剪给小朋友们看。
张奶奶边剪边说:我们中国人过年的时候都要剪窗花,有了窗花,家里就会很喜庆。
师:好,谢谢张奶奶。小朋友看,张奶奶剪的是什么啊?
生齐:鼠。
师:你们看鼠里面还藏着什么?
生1:藏着美丽花纹。
师:是啊,这里还藏着一个字呢,是什么字呀?
生2:我觉得这个字是“福”。
师:嗯,今年是鼠年,张奶奶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给最可爱的你们。我们再来感谢张奶奶。其实在课前张奶奶剪了很多窗花,现在惊喜来了,从你桌子旁边的小篮子拿出窗花,把它举起来。
师:请你和小伙伴一起合作,把窗花背面的双面胶剥掉,剥下来的纸放在小篮子里。我们一起来贴窗花。
(小朋友们在精心制作的窗户板上贴窗花)
师:贴上窗花,我们的教室是不是更美了?我们再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童谣,剪窗花……
(师生拍手齐读)
专家点评
这节课很值得肯定的一点就是实践性特别强。把阅读和活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学习过程,获得学习经验。严格地说,“剪窗花”属于民俗范畴。在上海市长大的学生,很难接触窗花。于是樊老师教学的重点没有放在让学生们去懂得窗花,而是让他们去接触窗花,设计了像剪窗花、贴窗花、收藏窗花这样的环节。这样的设计很符合实际,很巧妙,有很强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实际的感触中去爱童谣,爱窗花,爱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片段(五)
师:今天,樊老师带着大家读童谣,你们就是在“和大人一起读”。我还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礼物,每个人的礼物信封里装了两首童谣和一幅窗花,窗花送给你收藏,是张奶奶给我们剪的;童谣呢,是我给你们准备的。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倒上一杯水,可以坐在沙发上,也可以坐在地板上,坐在床上,或者坐在阳台的摇摇椅上……和大人一起读童谣。
(师送礼物)
师:回去记得和爸爸、妈妈一起读童谣哦。小朋友们再见!
生:樊老师再见!
专家点评
从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来看,这是一节优质的语文课。因为它有“三个阅读”,这“三个阅读”是阅读方式、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这“三个阅读”应该是语文课的题中应有之意,但教师在很多时候关注得还是不够,因为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更多的目标是聚焦于某一篇课文的解读,而很少去关注学生的阅读方式、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但是这“三个阅读”在樊老师的课上体现得非常好。两者的结合使得整节课的教学都处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下,让孩子在无压力的情况下,读童谣、诵童谣、编童谣、赏窗花、贴窗花,使其身心处在一种愉悦的状态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正是因为这样愉悦,学生才会发出这样的心声:“这堂课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案例反思
(一)全程有“趣意”
兴趣亦称“爱好”,是个人力求接近、探索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态度和倾向,是个性倾向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兴趣在人的心理行为中具有重要作用。童谣富有情趣,是儿童特别感兴趣的一种文体,教学时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再添一把柴,让“趣”发挥到极致。
在教学《剪窗花》这首童谣时,教师引导学生趣读童谣,做到入口入心,采用形式多样的趣读,如自读、互读、指名读、师生配合读、对读、拍手读等;注重循序渐进地趣读,从初读时的读准读通到再读时的读顺读溜。要求明确,层层推进,初读时主要是自主阅读,再读时教师参与,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在多次朗读后,学生和同伴互相拍手读,从读对到会背,一遍一遍反复读了很多遍,但由于形式丰富,学生一直都保持着浓厚的兴趣、饱满的热情,多样有序的练读形式能让阅读活动趣味盎然。这样的活动设计使童谣趣味性强、易读易诵的特点得以彰显,学生的童真童趣得以呵护。
(二)全面相“融合”
童谣教学的过程,就是潜移默化地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二者相互融合。《剪窗花》是民俗童谣,它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阅读童谣,一方面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体味其美感;另一方面是为了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中国基因。正因为承担着这样的任务,所以,童谣的阅读过程就应当是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两者各美其美,美其之美,相互交融,美美与共。
在教学《剪窗花》时,先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动植物的简笔画的观赏,进而欣赏剪纸作品,引导学生说说观赏剪纸作品的感受。通过简笔画和剪纸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对照,给学生视觉上以透空的感觉,带来艺术的享受,从而循着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其了解剪纸这一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欲望。
教学中,在读懂、读熟童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创编童谣,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到窗花上,让其关注点与剪纸艺术交融,创编出一首首独具个性的童谣。课末,教师把相关拓展的童谣和别致的窗花当作礼物送给学生,期待学生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课堂,去接触更多的传统文化。整个过程由读入诵,由诵到说,由说到赏,由赏到藏,一环一环,环环相扣,思维灵动,落落大方。童谣里有窗花,窗花里有童谣,童谣窗花两相和。
(三)全心去“感触”
教学中,须引领学生去感触传统文化。学生读过一段文字可能会遗忘,看见过一种事物不一定记得牢,只有亲身经历,印象才会更加深刻。因此课堂上要带着孩子用自己的小手去触碰传统文化,用心去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
许多学生可能听说过窗花,但是真正见过的不一定多。针对学情,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剪窗花的环节,邀请拥有精湛剪纸技艺的民间艺人为学生现场示范剪窗花,学生看到小小剪刀下绽放的美丽窗花,顿时充满惊叹和钦佩之情。其实,儿童惊叹的何止是艺术家的剪纸技术,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内心自然而然升腾起的民族自豪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像剪纸这样的技艺还有很多,值得每一位华夏儿女去深入了解,细细探究,并为之骄傲、自豪。当然,精美的窗花光欣赏是不够的,当学生按捺不住想要摸一摸的冲动时,教师要顺势而为,带着他们一起去贴窗花,更深入地感触,体会窗花这种民间艺术的神奇。至此,童谣就在儿童的眼里、心里丰满、立体起来。
其实,优秀传统文化就在儿童身边,可读、可诵、可观、可摸、可玩!教师带着他们一起读童谣,编童谣,赏窗花,贴窗花,这是送给儿童最好的礼物。课堂上读的是一首童谣,认识的却是一种精湛的民间传统艺术,通过自己创编、教师拓展,走出课堂时就是两首,甚至更多的童谣。可以推想,学生还会读更多的童谣,了解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就是亲身经历、用心感触的力量。
如此教学,教师与学生一起乐陶陶地感受童谣之趣、语言之妙、文化之美,引领儿童触摸传统文化,为儿童的生命铺上温暖纯净、文化自信的底色。
上海市松江区第三实验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樊裔华 执教并撰文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王意如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