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里的传统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读童谣,让儿童触摸传统文化
——小学童谣教学路径

童谣,是由一代代人口耳相传的,在儿童口中传唱的,音节和谐、形式简短、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歌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与内容”部分,在第一学段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童谣虽与儿歌不尽相同,但都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获得初步情感体验的好素材,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童谣是儿童阅读的启蒙,也是儿童接受传统文化浸润的有效方式。

一、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童谣梳理

通过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梳理,我们发现童谣主要出现在一年级的教材中,共四篇,其中一年级上册两篇,一年级下册两篇(详见表1-1)。随着年级的增加,童谣渐渐淡出教材,这种编排和儿童的身心发展、语言发展规律以及童谣自身的特点有关。

表1-1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童谣梳理

二、童谣教学共性分析

通过对教材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童谣在教材中大多出现在“语文园地”中的“和大人一起读”板块,这就启示我们童谣作为“和大人一起读”的文本,它不同于其他阅读课文的教学,它更关注阅读氛围是否美好,阅读内容有无趣意,阅读方式是否丰富,阅读状态是否投入,阅读兴趣能否被激发。因此童谣的阅读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更多地关注学生阅读的趣味度以及孩子和大人同在的“阅读场”的建构。那么,究竟如何把握童谣教学的尺度呢?以下从目标、方法和路径三个方面对童谣教学进行共性分析(见图1-1)。

图1-1 童谣教学共性分析

三、童谣教学个性分析

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中“和大人一起读”板块的《剪窗花》是一首民俗童谣,其体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剪纸文化。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五个板块(见图1-2):

图1-2 《剪窗花》童谣教学个性分析

四、童谣教学路径提炼

基于以上共性、个性的分析,以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中“和大人一起读”板块的《剪窗花》为例谈童谣教学基本路径(见图1-3)。

图1-3 童谣教学基本路径

童谣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形象生动。诵读童谣,重在引领学生在诵读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重在构建轻松愉悦的无压力阅读状态,激发学生持续阅读的兴趣。学生读着、拍着、玩着、笑着,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趣味地诵读童谣,在不知不觉中浸润传统文化。老师机智有效地引领,学生情动而辞发,师生一同乐陶陶地感受童谣之趣、语言之妙、文化之美。

上海市松江区中山小学李灿影 提炼路径并撰文


(1) 本篇部分内容发表在2020年11月第11期《小学语文教师》。——编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