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认知破圈
人生原来真的有捷径
“顾老师,别人看我好像很成功,年纪轻轻就年薪百万,可是我依然很焦虑,不太知道下一阶段应该怎么走。”
“顾老师,我在国企做了七八年,突然发现我好像走错路了,这根本不是我想要的。”
无论是对于失败的研究,还是对于时间观念的调整,其实都只是战术问题。
真正的战略问题,是你想如何活好这一生,获得你想要的成功。这里的成功是个性化的,每个人都不一样。
在没搞清战略问题时盲目地去研究战术,最后不仅浪费了时间,还获取不了你想要的成功。战术是无法弥补战略的失败的。
如果你能厘清人生的战略,弄清你适合做什么,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那你就踏上了人生的捷径。
我来分享三个案例。
案例一:
有个女孩特别擅长用意志力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她不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如果书里字太多她就会犯困,所以大学之前为了学习她经常站着,练成了站着也能睡着的绝技。她把所有空闲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如果别人要花一小时,她就花一天来学习。因为学习结果等于学习时长乘以学习效率,当她学习效率低时她就只能增加学习时长。
当她靠着长时间的努力很不容易地考上了大学后,才发现自己反而超越了周围一些聪明的朋友去了更好的学校。所以在潜意识里,她就认定了坚持就会有好结果,无论是感情问题、工作问题还是生活问题,她就只用这一个逻辑来解决。结果,她在工作上一直很顺利,而在感情上一直非常不顺利。
其实,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就像一个硬币的正反面,即便是最大的优势,如果应用不当,也可能变成最大的劣势。在工作场景下,意志力是这个女孩的助力;在感情上,意志力则无甚用武之地。
这个女孩没有去反思自己对于意志力的依赖模式是否通用,因此花了很多时间才学会了一些简单的道理。比如,她花了十年才弄明白,工作可以拼意志力,但感情不能拼,不是死缠烂打就能追到男生的;她花了五年才弄明白,工作光拼意志力也不行,还需要注重工作方法和战术,方向错了要及时掉头,某些时候坚持不一定有结果,要学会接受改变,而不是一味地固执己见。
如果她能早点认识到任何特质都有其适合和不适合的场景,学会分析意志力用在哪些场景会带来好结果,用在哪些场景会带来坏结果,那么只用几分钟做些推理就能知晓她花费那么多时间、经历很多次失败才学会的道理。
对自己优缺点的分析是认清自己适合什么的重要步骤,因此我在书中会讲述打破认知限制的三个步骤,来帮助大家做这样的梳理。
案例二:
我有一个学员,他并不是个失败者。他在国外有过非常成功的事业,赚了挺多钱,然后回到国内从事另一个行业。但在开拓新公司的业务时,他碰到了各种问题,所以来上我的课。
如果是一般的商学院或者创业课程,可能只会分析公司在管理上出了什么问题,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目标与关键成果法)怎么应用,有哪些业务拓展或管理的方式,怎么招到很好的销售,等等。但我不做这些,我只是帮助他挖掘深层的自我认知的盲区。
最后发现,他进入这一行业,开这家公司的一个重大原因,是他希望完成母亲很早以前对他的一个期望。但是,当这个期望被挖掘出来以后,他发现这个期望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而不只是通过开这家公司来实现。比如,长年累月在外面奔波的他可以回家多陪陪母亲,或者做这个行业的投资者,或者建立一个公益基金会帮助这个领域的人。
实现目标通常有不同的路径,而一般人很有可能会把路径当成最终目标。很多人来问我是否要留学时,其实说不出留学的明确目的,他们只是把留学当作对当前学习工作现状不满的逃避。留学只是一个手段,不是最终的目的。
当这个学员了解到这一点时,在课程中间休息的几天里,他回去就裁掉了公司的一半员工,在课程结束后他就把公司关了。他帮一些员工找到了新工作,另选了几个比较合适的人,投资做了一件他真正想做的事情。然后他的状态就好了很多,不再像以前那么焦虑,变得开心多了。他也意识到和母亲的关系的重要性,跟他妈妈有了更多的沟通,两人关系变得更好,他的幸福指数大大提升。
如果单从他公司的角度来看,来上我的课对他来说是个巨大的损失。但是从整个人生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来看,我觉得他绝对是走了捷径的,因为他找到了他真正想要的东西。
当你想问人生是否有捷径时,问题的核心是你怎么定义捷径。
首先,这条捷径应该是你自己定义的,而不是别人告诉你的。
我的一个朋友就吃了这个亏。他带着一个创业想法,充满热情地去请教一个他很尊敬的前辈。前辈很忙,没有很多时间听他说,在并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就说了一句:“你太年轻了,不适合创业。”这句话对他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让他直接给自己贴上了一个“不适合创业”的标签。但在同龄人的眼里,他是一个非常有执行力、有勇气、意志力坚定的人,还拥有相关领域的知识和必备能力,具备创业者需要的很多优秀品质。但是,在他的心里,那位前辈对他的评价远远重于他对自己的认知,从而影响了他对自我的判断和做出的决策。
其次,在定义这条捷径时,你需要确保自己的视角没有受到限制。
我曾经有一个学员,长得眉清目秀,很有个人魅力,又很有能力,因此很受大家的欢迎。但是,他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却一直不自信,从而不敢从事任何需要大量人际沟通的工作。
通过自我的深入挖掘,我们才了解到,原来十几年前他有段时间特别胖,在那段时间里,他经常被人瞧不起甚至欺负,从而形成了他对自我外形的定义。虽然后来他通过减肥变成了一个帅哥,但是他对自我的认知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那个胖子的身份上,并且这种外形定义阻碍了他去接收当下的自己是个很受欢迎的人的反馈。在这样受限的视角下,他可能只看到了极少的选择,而无法找到真正的捷径。
人的视角都是由自己过往的经历和外在的影响塑造的,所以打破你认知局限的关键一步就是把这些错误的认知和信念发掘出来。我会在“你以为的自我其实是被操纵的傀儡”这一节里进一步描述这些局限。我也会在认知破圈的三个法则里提供一些方法和案例来帮助你发掘你的错误认知,拓宽视野,从而让你找到属于你的人生捷径。
案例三:
有个学员有着亿万身家,但不开心,他说他穷得只剩下钱了。他最初觉得自己财富自由后就能拥有一切,后来发现并不是这样的。他在上完我的课后才发现,帮助他人实现心灵上的成长才是最能带给他快乐的事情。
我们对于万事万物的理解,就好像剥洋葱的过程,你想象的是一个情况,但是一层一层剥开以后,你会发现你真正想要的其实和你最初想象的不一样。
比如,一个学员说:“我赚到2000万元就能实现财务自由了。”
我问:“为什么要实现财务自由呢?”
他说:“因为实现财务自由后,我就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情。”
我问:“那么你想做什么呢?”
他犹豫了一下说:“我想天天看电视。”
我问:“那你现在不能天天看电视吗?”
他说不上话了。
柏拉图说:“我们一直寻找的,却是原本自己早已拥有的。我们总是东张西望,唯独漏了自己想要的,这就是我们至今难以如愿以偿的原因。”
前文案例中的学员至少还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实现财富自由,现实中很多人其实是认不清自我的。
你在生活中是否遇过这样的人,他们往往很少对自我进行具体表述。当你问他想吃什么时,他要么说随便,要么说听大家的。当你问他喜欢什么时,他会说不知道。当你问他想做什么样的工作时,他会跟你讲其他人的例子,根本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我的一个学员就是这样子。她的语言体系里很少有“我”,只有“我们”“他们”“大家”,也许是不敢表达自己的意愿,也许是不清楚自己的意愿,或者是其他原因。无论是因为什么,别人都很难了解她到底想要什么。她的自我的概念是缺失的,因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会通过过分讨好他人来获得自我价值感,经常陷入“老好人”或者“墙头草”的尴尬,或者在决策时摇摆不定。
台湾著名的漫画家蔡志忠,在3岁半时花了一年多时间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那就是画画。他在访谈节目里说,人生最重要的就是知道自己的目标,了解自己的筹码,但是大多数人就像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只后悔自己没有比别人开得快,却连自己要去的方向也不知道,然后不知不觉就到了生命的终点。如果能找到一个目标,把它做到极致,那就无敌了。
如果通过对自己认知的不断剖析、反思,并实践新的思维、情绪和行为模式,不需要去刻意获取外部的认可,或盲目追逐外界定义的成功,那么你就可以专心致志地做好自己真正在意的事情,从而踏上人生的捷径。这才是认知破圈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