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罗马的卡比托利欧广场
卡比托利欧广场(Piazza del Campidoglio)又称市政广场,位于罗马城中心的历史文化圣地卡比托利欧山上。在古罗马时代,这座略呈“凹”字形的小山上建造了好几座重要的神庙,其中在南山顶上有前509年建造的朱庇特神庙,北山顶是前344年建造的警戒者朱诺神庙(Temple of Juno Moneta),两者之间靠近罗马广场的地方是罗马国家档案馆。中世纪的时候,小山就像整个罗马城一样遭到了破坏,两座神庙都被拆毁,在原朱庇特神庙的位置上建造起保守宫(Palazzo dei Conservatori),是当时的市政官员驻地;在警戒者朱诺神庙的位置上则建造了一座教堂——阿拉科埃利的圣玛利亚教堂(Santa Maria in Aracoeli),而原来的国家档案馆则被改造成了城堡式的元老宫(Palazzo Senatorio,现为市政厅)。
古罗马卡比托利欧山复原图,红线框为国家档案馆(R.Oltean绘制)
罗马卡比托利欧山现状,中央为市政厅,背后为市政广场,前方为古罗马广场遗迹
1536年,米开朗基罗受教皇保罗三世的委托,开始这座广场的改造工作。面对如此无序和不规则的环境,埃德蒙·培根在《城市设计》一书中论及此事时写道:“我们试想一下,像他这样一位如此求索法式和美学的大师,大可以拆光旧建筑以让自己的创造力自由发挥。”[10]116可是米开朗基罗不是这样选择的。他的选择是保留原有建筑的基本结构,在充分尊重前人劳动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创作。米开朗基罗注意到元老宫和保守宫这两座建筑的夹角略小于90°,他决定利用这一点做文章,设计一座以元老宫为中轴的梯形广场,就像罗塞利诺设计的皮恩扎中心广场一样。他命人从山下的罗马广场迁来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161—180年在位)的骑马雕像,把它安放在正对元老宫的轴线上,同时在元老宫的立面上修建一个以此轴线为中心对称的大台阶。他还给位于广场右侧的保守宫重新设计了立面,并在广场中轴线上设计了通向山下的台阶。
开始动工时的景象,正面为元老宫,右侧为保守宫(约绘于1555年)
米开朗基罗逝世时的卡比托利欧广场(M.Merian绘制)
虽然到米开朗基罗逝世的时候,整座广场并未全部完成,但是他已经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尊重前人的榜样,于是他的创意不会像我们今天常见的那样“人亡政息”,而是在他逝世许多年之后仍然得到后继建筑师的理解认同。17世纪初在广场左侧几乎完全按照保守宫的样貌增建了新宫(Palazzo Nuovo),最终使这座伟大的梯形广场得以全部完成。
卡比托利欧广场完成后的模样(E.Dupérac绘制)
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比较一下这座广场设计前后的面目。就像埃德蒙·培根说的:“米开朗基罗已经用事实证明,谦恭和权力在同一个人手中可以并存,可以创造一个伟大的工程而不毁坏已经存在的史迹。”这才是真正的高明。
卡比托利欧广场设计前后对比图(引自埃德蒙·培根《城市设计》)
卡比托利欧广场。从正常的视角看去,很难能够发现这是一座梯形广场
最后建成的这座市政广场背对着卡庇托林山东南方向的古罗马城市中心,而面朝向卡庇托林山西北方向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新罗马。它的平面呈梯形,纵深79米,最宽处60米,最窄处40米。一条很长的台阶从山下直通广场,它也是梯形的,下小上大。自从罗塞利诺设计的皮恩扎中心广场之后,梯形广场就成为文艺复兴城市设计家们的最爱,因为它看上去既有规整的特征以适应体面端庄的要求,又略显轻松自在不会过分拘谨。另一方面,对于一个梯形形状,当人从短边处向长边方向观看时,由于透视的原理,感觉上位于长边的物体会被向前“拉近”,距离“缩短”,尺度“减小”。反之则是相反的感受。这种梯形平面的广场设计后来成为艺术家非常喜爱的建造手法。
梯形广场透视错觉示意图。红色线条代表真实的平行道路。如果把这条道路向建筑方向逐渐收窄,如绿色线条所示,远处的建筑就有被放大和退远的错觉
在广场南侧保守宫的立面设计中,米开朗基罗采用了非同常规的巨柱式立面,巨大的壁柱从地面直通到二层楼顶,犹如一座巨型神庙一般,大大加强了建筑的视觉冲击力。另一方面,巨柱边上实际支撑二层墙体的小圆柱的境遇却完全不同,在不得不承担起主要载荷任务的同时,它的生存空间受到巨柱的紧紧挤压,给人一种窒息的感觉。
保守宫外观
米开朗基罗是一位能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灌注到不仅是雕塑、绘画而且也包括建筑中去的伟人。他的建筑到处都散发出强烈的个人情感,这是他同时代的大多数人所无法企及的。他尝试将人类的精神情感从物质的枷锁中挣脱解放出来,从而开辟了艺术发展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