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从《大卫》到教皇的天花板
下一位登场的是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
这位天才初次崭露头角是在1499年,他应法国驻罗马教廷大使红衣主教让·德·比尔埃雷斯(Jean de Bilhères)的委托而创作了《圣母怜子像》。据瓦萨里记载,当雕像刚刚完成的时候,米开朗基罗很想知道别人对他的评价,于是他就藏在雕像后方偷听,然而无人知道米开朗基罗的名字。失望之下,他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了圣母的衣带上。这是米开朗基罗唯一一座签名雕像。瓦萨里评价这件作品时说:“人体的各个部分无比美丽,技艺无比高超……脉搏在跳动,血管里血在流动。实在难以相信一个匠人之手竟有如此功夫,在短短的时间里,做出如此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这确实是奇迹,一块全无形状的石头经他的手一雕琢,竟然比造物主创造的活人更完美。”[1]363
米开朗基罗自画像
圣母怜子像(安放于圣彼得大教堂中)
大卫像
一举成名的米开朗基罗回到佛罗伦萨,他看中一块已经躺在该市公务处40年的巨石。曾经有雕塑家想要用它进行创作,但是除了造成破坏一无所成,大家都认为这块5米多高的石头没用了。米开朗基罗决心一试。1504年,举世闻名的《大卫》问世。他说:“大卫就在那里,我只是将他解放出来。”
1503年,教皇尤利乌斯二世上任。他看中米开朗基罗的才能,决心委托他为自己修建一座堪与古代奇观相媲美的陵墓,并计划安放在新建造的圣彼得大教堂中。[1]这是米开朗基罗一生最渴望的一份工作,他全力以赴进行创作构思。但是这一必将耗费巨资的项目却让正在主持大教堂重建工作的伯拉孟特深感不安,他决心动用一切影响力去阻止米开朗基罗。在伯拉孟特的蛊惑下,教皇改变了心意,决定暂停陵墓建设。米开朗基罗对此极为不满,他逃出罗马,发誓绝不再回。盛怒的教皇一再严令米开朗基罗返回,都遭拒绝。直到教皇亲率军队迫近佛罗伦萨时,米开朗基罗才不得不去见他。一位主教好心替米开朗基罗求情,说他这种人除艺术之外一无所知,请大人不计小人过。教皇闻言暴怒,大声呼喝道:“你竟和他说即是我们也不敢和他说的侮辱的话。你才是愚昧的!滚开!见你的鬼吧!”教皇将全部怒气都倾泻在这位可怜的主教身上,而宽恕了米开朗基罗。
但是伯拉孟特不肯善罢甘休。他向教皇建议委派米开朗基罗去绘制梵蒂冈宫南侧的西斯廷礼拜堂(Sistine Chapel)天花板。西斯廷礼拜堂是由尤利乌斯二世的叔叔,同样热爱文艺的教皇西克斯图斯四世修建的,并以他的名字命名。1492年起,这里成为红衣主教们选举教皇的地方。绘画本不是米开朗基罗的强项,伯拉孟特或许就是希望借此机会让米开朗基罗出丑,以使教皇对他失去信心。但是天才就是天才。从1508年到1512年,在四年多的时间里,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礼拜堂高高的天花板上以极大的毅力和无比的才干,用湿壁画技法(Fresco)[2]完成了旷世杰作《创世纪》。它的主体部分由九幅画组成,由西向东依次描绘圣经中上帝创世的故事,画的两侧则是巨幅的旧约英雄、先知和女预言家的画像。
米开朗基罗所做的陵墓设计稿
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米开朗基罗首先从靠近东端的《大洪水》(右图上方下数第二幅)画起,而后是东端的《诺亚醉酒》,再往后则按照由东向西的顺序,最后完成的是西端的《上帝划分光明与黑暗》。远处墙面所画为《最后的审判》
画作完成之后,米开朗基罗又有机会去创作他的“陵墓”。然而尤利乌斯二世不久就去世了。继任教皇,出自美第奇家族的利奥十世再次中断了米开朗基罗钟爱的工作,差遣他去佛罗伦萨为美第奇家族建造陵墓。在完成美第奇陵墓之后,他终于得以将尤利乌斯二世陵墓完成,但这个设计已经较原计划大大缩水,不再是四面都有雕像的金字塔式的独立建筑,而是倚靠墙壁只有一面有雕像,并且其放置位置也不再是圣彼得大教堂,而是罗马的圣彼得镣铐教堂(San Pietro in Vincoli)。
圣彼得镣铐教堂中的尤利乌斯二世陵墓。不过这位教皇的遗体却并未葬在其中,而是与其他教皇一道葬在圣彼得大教堂内
1534年,保罗三世成为教皇。他要求米开朗基罗去绘制西斯廷礼拜堂西端壁画。当米开朗基罗表示希望继续从事他最喜爱的雕塑事业时,保罗三世勃然大怒:“三十年来我一直有这个想法,现在我是教皇了,你认为我还不能如愿吗?”[1]4131536—1541年,米开朗基罗再次拿起画笔,在西斯廷礼拜堂绘制完成《最后的审判》。